浅谈初中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

时间:2022-10-04 04:09:10

浅谈初中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

摘 要:有效性教学是伴随着新课改出现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倡导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张扬,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强科学知识,从而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综合能力和素养,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科学;有效课堂;构建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概念是伴随着新课程理念而出现的,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由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情感上来说,由不喜欢到主动学习,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否的标准在于学生。新课程教育理念也指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一切活动开展需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探究初中科学有效课堂教学构建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初中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

一、以学生为中心,搭建开放的教学氛围

初中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判断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搭建开放的教学环境,促使教学时间、空间的开放性形成。如:教师可以提前将教学目标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预习内容;初中科学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生活中寻找答案,锻炼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如:笔者在教学中,实施“先学后教”的开放教学模式来诱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提出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自学——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开展讨论——分析、总结问题答案——让学生自主整理教学内容,完善自学方法。此外,初中科学课程涉及多种实验、调查研究等内容,笔者结合实验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至开放的多个场所,如:植物园、动物园、农田、展览馆,等等,将大自然、生活环境与学科相结合,引导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

二、加强关注学生,实施分组教学

“以学定教”教育理念实施的首要工作是:加强关注学生,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来进行科学的分组,确保全体学生的参与性,推动有效科学课堂教学的持续发展。学生之间由于家庭环境、自身的综合技能、兴趣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作为教师要正视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谈话等方式来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习档案,进而,根据学习档案将学生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分组,从客观上把握每位学生,对其进行基础知识、认知能力等教学的开展。分组教学要以学生为核心。如:笔者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即:A为优等生,自身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B为中等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需要教师督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缺乏一定的自学能力;C为学困生,对科学知识掌握不牢固,甚至缺乏学习兴趣,严重缺乏自我学习能力。这样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后,便于教师有效地把握教学计划,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但是,在此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对于学生要定期地进行考核,及时地调整学生的分组情况,确保学生适应层次学习的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以组为单位,开展分层教学

在学生分组的基础上,有助于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来“对症下药”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够充分地发挥自我,有所收获。如:对于优等生,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可以侧重于延伸、拓展的知识,鼓励他们自主动手实践,开展他们的发散思维;对于中等生,则要以开发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为主,活跃他们的思维,适当地给予一定的压力,要求他们一题多解,激发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欲望;对于学困生,则以基础知识为主,多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等,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他们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在此环节,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是学生努力之后能够达到的,即“跳一跳,就能够到”;教学目标形式要由简到难,层层递进,这样一来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主探究欲望。如:笔者在教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植物的呼吸”教学内容时,采取了分层教学的模式,具体如下:

1.先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组,即:创新组、发展组、基础组。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即:

(1)收集实验相关资料,动手实践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

(2)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3)阐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

(4)说明呼吸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意义。

(5)运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原理来解决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关注植物呼吸和我们生产生活的联系。

3.明确不同组别学生的任务。基础组学生负责收集材料,如:实验需要的器具,新鲜树叶、干树叶、温度计,等等;发展组学生负责收集生活中有关植物呼吸、光合作用的案例,如:堆积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容易生热,农民从地里收获的粮食,由于阴雨天气没有晒干,就会发热等等;创新组学生负责制订实验计划。

4.各小组讨论,研究实验计划的可行性,并动手实践。

5.通过实验,分析、总结相关知识内容,如: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的过程、呼吸作用对植物体的意义、与光合作用的联系、呼吸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等等。多让基础生来作代表进行回答,给予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科学的自信心。

6.反思、整理知识、拓展教学空间。即:自主整理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要与生活相联系,如:学习完本节内容之后,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制订储存蔬菜的有效方法等等,鼓励学生运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原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四、给予时间,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

有学者曾说:“当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是批判地审视我们与真理的关系、叩问我们现实存在的景况,并审慎地规划我们行动的方向时,教育便获得了启蒙的意义,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生成。”这句话的内涵在于批判教学的“死板”、教师的单一传授知识等。自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强调学生的重要性,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等综合技能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不能制订“框框”,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分析、总结相关的概念、原理,解开学生的思想束缚,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尊重学生的选择,有助于学生拓展学习思路,逐渐帮助学生形成“自悟”。如:在学习“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一课内容时,笔者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有机物方面的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开展了一次“探究打火机里液体成分”的活动,即:在上课时,首先笔者拿出一个常用的透明液体打火机,提出问题:谁能说出这个打火机里的液体是什么物质吗?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言论,如:酒精、甲烷、汽油、液态氢等等不同的答案。笔者趁势提出想要学生动手实践的实验,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说法,那么打火机里的液体到底是什么物质呢?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制订一个可以证明打火机液体是什么物质的小实验来进行证明。这时,学生开始通过实验来分析打火机内液体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来推断其中所包含的物质元素。初中生的思维是无限的,作为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留有空白,让学生有时间来发挥自我,深化自我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来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等。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有责任也有义务深入课堂,仔细观察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只有将课堂教学还给学生,给予学生自由、时间,才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等。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探究、总结以学定教的教学新途径,确保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03.

[2]叶弈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08.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4]励兰英.新课程初中科学说课稿精选[M].杭州:宁波出版社,2006-11.

[5]励兰英.新课标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实例[M].杭州:宁波出版社,2004-07.

(作者单位 浙江省诸暨市店口一中)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生足球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