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

时间:2022-03-12 02:29:44

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特点以及麻醉方式,探讨有效的麻醉管理措施。

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患者围手术期采取的麻醉方式、麻醉有效时间、使用时间以及患者清醒时间。

结果: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基本平稳,麻醉效果良好,围术期未发现因麻醉死亡患者,术后意识苏醒迅速,10例患者术后病情加重或合并其他部位严重损伤而死亡,死亡率为10%,6例轻度残疾者,4例重度残疾者,植物人2例,其余均痊愈出院,治疗有效率为80%。

结论:术前全面检查与评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加强围术期的麻醉管理,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和物用量,严密监测术中、术后患者的临床表现,从而保证患者围术期的安全。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麻醉方式围术期麻醉管理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015-01

外伤性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常常伴有弥漫性脑肿胀、颅骨骨折、头皮开裂、脑挫裂伤、脑积水、腹部挫伤以及出血量增多等症状,且多数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全身并发症以及昏迷,严重的话会导致呼吸道梗死、缺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休克以及高碳酸血症等症状,发病率极高,尤其是随着我国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工业的迅猛发展,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病率显著升高,急诊手术治疗是临床救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主要手段,术中的麻醉处理也相应较多,但因该病高致死率以及高致残率的特点,对麻醉处理有更高要求。合理的麻醉诱导方式可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疗效,减少患者死亡率。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围术期的麻醉处理方式及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男性65例,女性35例,患者的年龄在19-6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8.5±2.4岁。致伤原因:因交通事故伤者50例;因高处坠落伤者30例;因硬物撞击伤者18例;因跌倒损伤者8例,其他原因者14例。患者入院后,经初步检查发现大部分患者均存在1种或1种以上合并疾病,其中合并四肢骨折者30例,胸部损伤者29例,休克者22例,颜面部损伤者12例,腹脏器损伤者7例。100例患者中发现颅内出血者35例,硬膜外血肿者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0例,原发性损伤18例。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60例,

1.2手术及麻醉方法。术前对所有患者采用监护仪进行常规全身检查,包括心率、呼吸、脉搏等各项身体指标,全面诊断并评估患者的病情,所有患者均给予阿托品肌内注射,剂量为0.5mg,入室后清除患者的口腔、鼻腔以及呼吸道内的血性液体及呕吐物,确保患者呼吸道的畅通,戴上心电监护面罩给予纯氧吸入。所有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处理,麻醉前常规开设静脉通道,留置尿管,对于呼吸及循环系统较稳定的患者常规采用静脉复合麻醉,诱导时使用0.03-0.05mg/kg的咪唑安定、0.5μg/kg的舒芬太尼、1.8mg/kg的异丙酚以及0.6mg/kg维库溴铵缓慢静脉推注,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控制呼吸,通气参数:呼吸频率12次/min,潮气量8ml/kg,通气量5L/min左右,氧流量1.5L/min,适当麻醉深度,维持动脉血PaCO2分压在28mmHg。术中持续吸入异氟醚复合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异丙酚,间断追加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用药方式及其药量。在插管以及吸痰拔管时,静脉注射1-1.5mg/kg的利多卡因,持续90s,以防气管导管刺激。整个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持续监测血压、心电图、尿量、氧饱和度以及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术中输注的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例为1∶2-3,根据术中出血量及血细胞比容决定输血方案。注意观察患者的中心静脉压或肺动脉压,若出现颅内压升高或脑疝症状,可给予20%的甘露醇200ml,10-15mg的地塞米松以及20mg速尿,快速静脉滴注,减轻脑水肿。

2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的麻醉处理均比较恰当,麻醉效果理想,生命体征基本趋于平稳,术后患者恢复意识迅速。对于术前意识存在、呼吸无异常患者,术后清醒,充分吸痰后拔除气管导管,患者无躁动不安症状,能与医生正常交流,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对于术前重度意识障碍,且伤情重的患者,保留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后意识障碍仍存在。围术期未出现死亡患者,术后10例患者因病情加重或合并其他部位严重损伤而死亡,死亡率为10%,6例轻度残疾者,4例重度残疾者,植物人2例,其余均痊愈出院,治疗有效率为80%。

3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一般因突然受伤急诊入院诊治,是临床麻醉常见的急症手术,颅脑损伤多数病因是由于受到强烈的外力撞击作用于头颅所致,常会导致颅骨骨折、头部软组织损伤或脑损伤等,患者常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导致暂时的意识丧失,严重患者会持续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进行急诊手术治疗,清除脑部血肿及坏死脑组织,降低患者的颅内压,但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较复杂,术前合并并发症较多,且病情变化快,术中也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脑组织损伤,手术麻醉的主要作用是脑保护,使患者适应手术的刺激,平稳渡过手术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因此围术期的麻醉管理非常重要。由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会在伤后瞬间升高,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手术麻醉方式应该选择麻醉诱导迅速,对心血管功能抑制较轻,无明显气管插管反应的麻醉,本组患者均采用的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处理。

3.1术前准备。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一般在入院就诊前均合并有1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因此在患者入院后首先应积极做好全面的身体检查及评估,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病情程度。进入手术室前,正确处理患者合并的并发症,本组患者入院后初步检查发现合并四肢骨折者30例,胸部损伤者29例,休克者22例,颜面部损伤者12例,腹脏器损伤者7例,对于合并四肢骨折或创伤者应及时进行包扎,胸部创伤患者给予胸腔封闭式引流,对于休克患者及时输液,采取一切措施待患者的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再推进手术室。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麻醉前应及时进行胃肠减压护理,清除呼吸道堵塞物,防止污物吸入气管,可用吸引器将反流物吸出,保持呼吸道畅通。

3.2术中麻醉诱导管理。术中麻醉诱导的过程一定要力求平稳,维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避免出现呛咳以及憋气,引起颅内压急剧升高。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芬太尼可有效预防气管插管引起的交感性反应,且对患者循环的影响较小,异丙酚可减少脑氧代谢、降低脑氧量,从而降低脑血流,达到有效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同时异丙酚还可以扩张外周血管,阻断血管运动中枢或部分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消除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避免颅内出血。且芬太尼以及异丙酚的药作用较短,不会在体内蓄积,对患者的精神状态无影响。本文的麻醉诱导药物中还给予了咪唑安定,该药物的药作用较长,有起到较好的脑顺行性遗忘作用,可提高异丙酚的效。术中间断吸入异氟醚复合静脉泵入维库溴铵类肌肉松弛剂,异氟醚诱导可帮助患者苏醒迅速,不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为避免气管插管的刺激,可在插管以及吸痰拔管时,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诱导物。

3.3术中监测。术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持续监测血压、心电图、尿量、氧饱和度以及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对于颅内压急剧升高、脑水肿以及严重缺氧者,可进行过度通气或给予利尿剂,常用的利尿剂可静脉注射甘露醇或地塞米松。术中还应注意患者的出血量,避免大出血,将血液稀释与控制性降压相结合,避免出现血压以及脑血流减少症状,从而导致低钠血症,必要时可输入全血,维持颅内压与动脉压之间的平衡。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麻醉安全,首先应全面检查、评估患者的实际病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用药方案及药量,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加强术中、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对症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肖仙丰.浅谈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麻醉[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9):187-188

[2]罗永温.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8):3742-3743

[3]裴远宾.瑞芬太尼在急性颅脑损伤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1):148-149.

[4]Ling Qun hu.循征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杨天涛.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7(12):1505

[6]杨玲玲,程静林.84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0(5):ll9

[7]王恩真.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的进展[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23(10):797―800

上一篇:上肢康复机器人设计与运动规划研究 下一篇:数学课堂中培育创造性思维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