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

时间:2022-03-11 03:44:08

浅谈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

【摘要】 语文,是一国文化的传承更是一门神奇美妙的艺术,一个好的语文课堂应该导入互动式的内容,促使整个课堂师生融合,一气呵成。新课程倡导互动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构建有效的互动教学,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追求互动式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语文教学的互动需要老师有一颗教改之心,变换角色,要以学生为主体。

【关键词】 新课改 互动式教学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32-01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教学,老师在“教”,学生在“学,教师是主体,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在被动的学习。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已不再适应,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要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重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1]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新课改的要求,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学应该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1 扩大空间,设计发散性问题

教师要将学生看作为认知活动的主体,要不断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用自己的智慧提出学生感兴趣,能让他们跳起来摘得到果子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经常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多种假设与猜测,将他们投置于一个广阔的陌生领域,使其放开手脚,凭借自己的努力或他人的帮助找到救生之路,这就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关键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要让学生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时,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老师考大家一道科普题。”语文课考科普题,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问大家:红色的花朵热情,奔放,令人赏心悦目;紫色的花朵妩媚,妖娆,令人含情脉脉。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花儿为什么花是万紫千红的呢?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万紫千红的花》。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通过互动式的提问,我体会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思想的自由,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高亢。

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2]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 转换角色,加强互动气氛

课堂要经常给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养成质疑、释疑、探疑的好习惯。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怕他们不知道。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首先应转换其角色。比如说让学生尝试着自己上课,自己板书,自己归纳总结。学生走上讲台,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对他们而言非常具有挑战性。他们会热情高昂,积极备课,充分准备,较全面地掌握这节课的内容以及所涉及 的一些相关知识点。而听课的学生因为是同学授课,听得尤其认真,课前也进行充分预习,以便随时提问。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兴趣浓厚。

举例说:《皇帝的新装》一课,为了让同学们亲自分享对童话故事的特殊见解和感情,唤起他们内心深处最淳朴的童真,我就采用了学生授课的方式,提前由学生在班上推选一名同学作为《皇帝的新装》一课的小老师,没想到两天的时间里,这位同学热情高涨,一下课就到我办公室请教问题,让我意外的是,在我的启发下,他找到了一个创新的切入点。正式讲课的那天,当他站在讲台上时,语音颤抖略显紧张,但丝毫掩盖不住第一次当小老师的热情与自信。他突然拿出了一张自己特意准备的插图问:“先请同学看图讲故事,皇帝今天威风吗?他着装出众吗?表情和心情如何?”这下课堂的兴奋度开始上升了,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皇帝穿了透视装。有的说皇帝压根就没穿衣服。有的学生还说皇帝是被裁缝师给忽悠了。有的学生又抢着说……从这些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就像一泉活水,荡起了无限的涟漪。

总之,老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有事可做,愿意做事。

3 调动兴趣,提高参与意识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利用实物、音乐、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如学习《荔枝蜜》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一篮子荔枝和一瓶荔枝蜜走进课堂导入新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主体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更深刻地领会“蜜蜂”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另外,青少年的思维活动还可以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的参与的互动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热情和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如:学习诗歌《使至塞上》,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吟诗作画,由老师吟诗,同学们根据诗歌的诗情画意勾勒出你们心目中与之相匹配的场景,我们比比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又气派!”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不同情况和个体差异,在全面完成各项授课议题、满足全体学生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因人施教、有的放矢,通过诙谐幽默、更于理解的语言,文字说明、图片影像等多种教学资料,调动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树立自觉参与学习的主动意识[3]。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实现师生互动,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重视并善于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那么就能充分发挥这一教学策略的有效作用,从而不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更主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班灿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J].中学教学参考,2010(25).

[2] 李秋菊,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温日芳.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J].广西教育;2007年第26期.

上一篇:英语课怎样“hold”住课堂 下一篇:让问题为数学情境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