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体验式阅读教学分析

时间:2022-03-10 04:58:22

初中语文的体验式阅读教学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教育在注重学生掌握和接受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感悟和学习体验。因此,在现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学习感悟等看作我国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结合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体验式阅读教学进行详细的探究和讨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

近些年,随着我国开始重视国民教育,在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积极推动教育模式的转变,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基于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思维的改变和创新,我国的中学教育不仅实现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实现了课程教材的改革创新,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搞好课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结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如何搞好体验式阅读教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通过指导学生品读文章来引领学生开展学习体验

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依据自身的实际生活情况经过反复推敲锤炼形成的,文章的内容凝结着作者无限的情结和文思,同时也蕴藏着大量语文知识以及人文哲理。所以,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对初中教材中的文章进行认真品读,同时通过不同方式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语言美感,并汲取其中的知识,陶冶学生的语文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此外,通过对文章进行认真品味阅读,能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文章中,实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从而使学生更加全情地投入到文章阅读中,感受、感知作者所渗入文章中的感情与思想。当然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体验阅读方式。

二、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境教育,还原学生对文章的体验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高效、富有乐趣的教学氛围,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地引领学生参与到体验式语文文章阅读过程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阅读的快乐。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高科技教学设备,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应用技术等为学生演示文章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了解文章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展现出来的事物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此外,也可通过音乐等方法努力地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全情地投入到语文阅读中去。同时,教学还可以使用各种教学语言来激发和引领学生开拓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将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置身其境,进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其中的内涵。总之,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主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想象力,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知和理解文章。

三、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提升学生对语文阅读的体验

从某种层次来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即是对其自我人生价值的理解过程,也是其探索、追求人生意义,塑造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学生对语文文章进行体验式阅读的过程是基于文章本意来完善和加强自我意识的过程,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感知和体会作者的感情与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和完善自我内心世界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体验式阅读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语言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是基于语言文章来实现对语文文章的理解和解读的。所以,学生在进行文章阅读时必须以语言文字作媒介来理解和感知作者渗入文章的情感与思想,同时,通过对加深对语言文字、文辞的进一步理解来实现学生自我内心世界同文中世界的自由转换,从而体验、感知其中的思想与情感。“正是因为语言的作用,才能使得历史真正地融入教育中来,融入个人精神世界中来”。

2.唤醒原则

在体验式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使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暗示,让学生对文中比较精致、比较富有情感、比较富有哲理的词句、语句进行深切的体会,进而让学生结合文中呈现出的细腻情感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通过体会文章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来分析自身的思想、矛盾,从而进行自我反省。

从本质上来讲,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体验式阅读是对学生自身情感的升华,也是对学生积极探索和寻找人生真谛的正确引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地指导和引领学生,让学生通过对名人名作的体验式阅读,来重塑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在我国现代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学习感悟等都看作我国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实做好语文教学过程中体验式阅读工作。

参考文献:

[1]何文.语文课堂体验式阅读教学三法[J].文学教育,2010(12).

[2]邓军.体验式学习:语文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5).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晨光中学)

上一篇:音乐文化遗产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传承思路 下一篇:音乐专业学生声乐学习中的嗓音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