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响”起来

时间:2022-03-15 03:43:37

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响”起来

摘 要:语文课,本应“听、说、读、写”全面实施,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中学语文课堂上“读”得不够,主要原因是:课堂容量大节奏快,舍不得读;滥用多媒体技术,只听不读;为读而读,流于形式。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技术指导。以读代析,提高课堂效率;以读促写,锻炼表达能力。

关键词:朗读现状探析;重视朗读指导;细化朗读评价

语文,无论将其理解为“语言和文字”,还是“语言和文学”,或是“语言和文化”,都离不开“语言”。既然是“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应用。要使语言应用更加规范和自然,离不开训练,尤其是语文课堂上的朗读训练。语文,本应“听、说、读、写”全面实施,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然而,笔者发现,中学语文课堂越来越安静了:学生以“听”为主,以“说”为辅,以“写”为巩固,独独少了“读”。只有“三条腿”的语文课,一瘸一拐,能否走远,实在叫人担忧。为此,笔者提出倡议:让语文课“响”起来吧。

让语文课慢下来,让语文课“响”起来。不要再用理科的实用思想来引导语文教学,不再盲目地追求课堂的容量和速度,而是关注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感受。在教学中要把朗读训练切实重视起来,把教学大纲中关于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思想上重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朗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阅读教学成效的一个体现。

课堂朗读至少有以下两大好处:

首先,以读代析,可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把课堂朗读的时间还给学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朗读,学生可以较快地走进文本,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感情。以读代析,在反复朗读中,通过读懂一句话,读懂了一篇文章,读懂了一个时代。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提高语言感悟能力,深入理解了文章内涵,可谓一举多得。

其次,以读促写,可以锻炼写作能力。“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进入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教材,在消化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情,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日积月累,融会贯通,笔能达意,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如张中行在《作文杂谈》中提到的“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用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笔者亦有类似体会。在上完《紫藤萝瀑布》之后,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慢慢品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很快进入状态,读得不亦乐乎,更有甚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整篇文章背诵下来了。可见,多读文章,以读促写,能够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二)技术上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的第一条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流利”,最终达到“有感情”。课堂朗读作为一种手段,每次朗读的目的都会有所侧重,因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技术上的指导颇为重要。

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做好两项准备:材料准备和心理准备。所谓“材料准备”是指对所要朗读的材料进行加工:先通读文章,整体感知;然后正音,读准生字、易错字和多音字;接着注意停顿,读准节奏。即:读通――读清――读懂。所谓“心理准备”是指明确朗读目标:是读准字、词、句,扫清朗读障碍;还要读顺句子,体会它的深刻含义及表达作用;或是读出感情,理解作者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做好了材料准备和心理准备之后,要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设情景,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语言变成画面和景象生动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

二、细化朗读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因此,应该细化朗读评价。

首先,评价须及时,要具体,善鼓励。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朗读,及时给予评价,而不是读完就过,或是简单地用“读得很不错”“很好”之类模糊性评价。评价要及时,使学生读完就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期下次改进,同时使其他同学可以得到参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评价要具体,是停顿错误还是感情不足,该怎样来调整,都应该有针对性的指出。评价要有激励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点滴进步,鼓励为主,使学生对提高朗读水平充满信心。

其次,评价要多样化。可以是学生读,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评价,既营造读文章的氛围,使学生对朗读充满热情,同时又关注到学生心理需求,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明确自己或他人朗读的优点及不足,在不同朗读水平比较中能够较快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评价能力,刺激学生去模仿和探索,从而提高其朗读水平。

在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提倡让语文课“响”起来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有声朗读并不是万能的。而且,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朗读,有些课文反而需要默读来感受,“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该让学生朗读时就大胆放手。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实验初级中学)

上一篇: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下一篇:“提问”,我来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