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3-09 11:37:25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把数学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有机结合,借助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平台为学生创设实践数学知识、方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把课堂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同时也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提供载体。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高中研究性学习基础》教程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所以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因此,若能把数学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相结合(称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借助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平台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做教与学相结合,把课堂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提供载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两个学科的兴趣和效果,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某些数学问题、其它学科问题或生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中选择并确定研究性课题,运用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获取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重过程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之中,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猜测、叩问、尝试、发现、验证的过程,经历发现知识、再创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亲身体验到付出努力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与社会的接触,培养自己团队精神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2.重创新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它打破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的知识方法基础上观察身边事物,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探究新知识、创造新方法、开拓新生活的潜在能力。

3.重实践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要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通过求解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何如建立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1.加强课堂渗透,打好理论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渗透研究的理念和调查有关的知识。首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应该有所改变。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教师是指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还注重同学间的协作能力的培养,为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作好铺垫。其次,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提高学生的研究欲,鼓励研究热情。

2.布置开放性习题,强化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过去的数学作业往往只局限于纯粹的作业本形式,而新课改之后的作业形式显然更加丰富了。就如现行的人教A版为例,必修1中第一章复习参考题:如果你在海上航行,请设计一种测量海上两个小岛之间距离的方法。必修3中第二章:设计一个抽样方案,调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选修2-3第三章:分别研究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的关系、数学成绩与语文成绩的关系,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等等。这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课后练习题还有许多,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共同完成。

3.加强校园的研究氛围,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充分利用校园的教育资源,给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校园中有具有不同学历阅历、不同爱好特长的教师、职工,还有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教师根据学校的特色,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校园中发现课题,抓住机会,探求答案。

4.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

合理的评价既是对研究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后续工作的指导,这对教师和学生都起到促进作用。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1)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是否积极参加每一次的活动;是否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是否具有独立思考,刻苦钻研;是否提出创设性的建议。

(2)掌握研究手段的能力。学生是否具有科学信息意识和材料的收集、判断能力;是否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和相关的应用软件;是否对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猜测能力。

(3)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考察学生在一项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学生是否具有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去发现、提出、分析、验证、总结的能力;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新方法。

(4)协作、沟通和表达能力。能否与他人很好的合作交流;能否恰好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包括口头报告、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等。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03年4月

[2]《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基〔2001〕6号文

[3]《高中研究性学习基础》,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张学哲.《论数学研究性学习》

[5]谌业锋.《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中国基础数学网

上一篇:“生态课堂”下多媒体教学有效运用策略的研究 下一篇:浅谈如何优化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