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依恋与儿童发展关系探究

时间:2022-03-09 08:32:40

早期依恋与儿童发展关系探究

摘要:依恋对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安全性依恋的建立能促进儿童的发展。长期以来,儿童被认为是无法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后来的研究表明儿童具有注意指向性,部分儿童可以和母亲建立安全性依恋。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从婴幼儿养育和社会互动的视角来看待儿童早期依恋的建立,基于此,本文从儿童早期依恋建立与发展的关系来探究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促进儿童安全性依恋的建立。

关键词:依恋;自闭症;精神分析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亲子依恋关系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奠定了儿童未来发展的心理安全基础,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情绪情感、社会、性格特征及其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1.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早期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依恋起源于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婴儿的喂养。弗洛伊德认为幼儿的梦常常是纯粹的愿望满足,口唇期、期的满足来自于母亲给予的细心、温暖和充满感情的照料。安娜.弗洛伊德通过对儿童的直接观察和研究认为,父母应该满足婴幼儿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的需要、愿望以及情感需求。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早期阶段,婴幼儿希望、意志的获得是通过获取相应给予、照料获得的。由此,在早期精神分析者看来,依恋是以需要的满足为中介,婴儿喂养方式、大小便训练和自居作用是影响依恋形成的主要因素。

新精神分析更强调人的社会存在性,以克莱因为代表的客体关系学派认为婴儿与身边重要他人的关系决定着依恋的质量。如果缺乏这种与他人的情感联结,儿童将不能顺利地社会化。

2.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影响

2.1早期依恋对儿童社会交往的影响

儿童的早期社会交往主要发生在母婴之间。母亲细心、温柔的照料会让婴儿产生足够的安全感,这种生命早期的经历会影响个体一生。弗洛伊德J为婴儿的伊底寻求在能够满足本能需要并带来快乐释放的客体意象中投入力比多能量,口唇期适当满足婴儿对食物、水和呼吸的需要,给予他们对世界及其与世界的关系的第一印象会给儿童带来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让婴儿能够短暂地离开母亲去探索周围世界,与其他个体产生互动。在精神分析看来,期的婴幼儿养护者对儿童洁净的要求在象征意义上是与他人的社交中的大小便,母亲细心的照料在潜意识中会传递给婴儿一种“洁净”的社交礼仪。埃里克森认为,能够预测和依赖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的信任感主要来源于生命的第一年的经验,取决于第一年里与母亲般人物的关系的质量。无法与母亲建立稳固联结,使得婴幼儿无法在自身周围建立一个安全地带,在探索外部世界时,无法求助于照顾者。

2.2早期依恋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影响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早期精神分析认为依恋是以需要的满足为中介,母亲对婴儿食物、水、抚摸与亲吻的满足使婴儿对母亲产生对象指向性,这是婴儿依恋、社会性微笑产生的基础。一些研究指出,在分离情境中,儿童将更多的社会指向养育者而不是陌生人。这种指向性对养育者产生的情感回馈进一步增强了母亲的养育动机,触发母婴之间多向的情感交流。对儿童而言,由对象指向性发展为依恋有赖于他们的情感指向性,即对依恋对象才会产生特定情感,如社会性微笑等。反之,依恋的建立给予了儿童情感体验和表达的确定性,两者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

2.3早期依恋对儿童认知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新精神分析强调人的社会性,个体与他人的互动。以克莱因为代表的客体关系学派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的过程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客体,并不意味着无生命的客体,而是指爱、恨、渴望等带有感情的人性客体。婴幼儿期对外在关系体验的内化形成了内部客体,这些内部客体反过来又会影响个体对外在关系的体验。也就是说,婴幼儿早期形成的内部客体就像内在的“模板”,影响个体以后生活中对他人的感知和反应。依恋的质量决定了“模板”的质量,从而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形成。母婴互动会使婴儿形成内在的“模板”,母亲作为婴儿外在环境的重要部分与婴儿互动。同时,儿童兴趣狭窄,将注意更多地集中于狭小区域,这种基于细节的加工特点也对母亲的养育提出了挑战。

3.建议与启示

3.1避免母婴分离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看护人所形成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母亲在婴儿养育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在婴儿生命早期,应极力避免母婴分离。诸多留守儿童的研究表明,隔代抚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弊大于利,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显著影响效果。同时,生命早期避免母婴分离也为母婴依恋关系的建立确定了先决条件。

3.2增强母亲敏感性,加强母婴互动

高敏感性的母亲可以从婴儿的哭声中辨别是婴儿的生理需求还是社会需求,是饿了渴了还是想出去“透透风”。母婴适宜地互动能够给儿童带来一种安全感,以及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儿童对母亲的对象指向性,同时也强化了母婴双方互动的动机。这种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结会让婴儿感到安心,主动探索世界,在与外界的互动中学会模仿、操作,促进认知和社会交往的发展。研究发现,对婴儿的需要、信号高度敏感的母亲,其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而在12个对婴儿需要不敏感的母亲那里,有10个婴儿属于回避型或反抗型依恋,只有2个婴儿属于安全型依恋。

3.3创设适宜环境,促进儿童自居作用

自居作用,又译作“认同作用”、“表同作用”,个体无意识地将某一客体的某些方面或属性同化的心理过程。与模仿不同,自居作用是无意识的。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潜意识过程的一种反映,个体早期心理的创伤会影响后来的生活。在婴幼儿期,父母要创设合适的环境,与婴儿合理互动,增强婴儿的自居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婴儿习得一些规则、社会性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艳. 家庭养育环境对依恋形成及社会情绪发展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3.

[2]丁艳华. 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期认知和行为发展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

[3]姜凌云. 依恋理论的人际关系说及其实用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化妆品企业“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研究... 下一篇:中职学生手机依赖症形成原因及对策措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