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慢性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影响

时间:2022-03-09 03:33:16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2-0121-02

【摘要】目的:观察经阿托伐他汀干预后,慢性非瓣膜性老年房颤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血小板活化及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方法:房颤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n= 50,简称ASA组,阿司匹林100 mg/d)和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n=50,简称ASA+Atorva,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10mg/d)。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后6月对照组及房颤患者血浆LPA,血小板膜上活化糖蛋白IIb/IIIa复合物(glycoprotein IIb/IIIa complex,GPIIb/IIIa)、糖蛋白Ib(glycoprotein Ib,GPIb)、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另取同期非房颤体检者50例作正常对照(CON)。结论:房颤患者存在血小板活性增高及内皮细胞功能受损, 与心房内血栓形成及血栓或栓塞并发症有关,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浆LPA,增强血小板活化,减少内皮功能受损,可能降低老年患者AF相关性卒中的发生。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慢性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LPA、GPIIb/ IIIa、GPIb、vWF 等来了解老年非瓣膜心脏病房颤患者血小板及内皮功能改变,并探讨阿司匹林使用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其可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为临床AF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6月~2008年6月间住院的100例慢性房颤患者,年龄60~75岁,平均(67.8±4.7)岁,男性87例,女性63例。研究期间不应用其他影响血小板活性的药物。正常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60~75岁,平均(65.3±7.6)岁,为同期健康体检者。

2 结果

2.1 治疗前血浆LPA含量、血小板功能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比较房颤两组间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房颤组LPA、活化的GPIIb/ IIIa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GPIb 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2。血小板计数在3 组人群中无显著性差异。血浆vWF 水平、MPV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3。

表1 房颤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阿司匹林组 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

男/女 36/14 32/18

肌酐μmol/L 95.75±11.21 93.64±12.44

胆固醇mmol/L4.90±1.134.80±1.20

甘油三酯mmol/L 1.63±1.18 1.7±1.22

血压mmHg 130.48±31.17130.17±29.97

P>0.05

表2 房颤与对照组患者血浆LPA、GPIIb/IIIa、GPI的比较

组别 n LPA活化荧光GPI荧光

阳性率(%) 结合指数 阳性率(%) 结合指数

AF 100 3.56±0.42* 9.33(0.66-73.89)* 2.55(0.28-20.98)* 93.72±3.79* 62.05±5.87*

CON 50 2.65±0.44 1.71(0.45-6.11) 0.66(0.18-2.44) 97.88±1.8967.88±8.34

*P

表3 房颤与对照组患者MPV、血小板计数及vWF的比较

组别n MPV fl PLT ×109 vWF %

AF 100 9.88±0.99* 215±56* 198.60*(112.96-331.83)

CON 50 7.81±0.78 199±40 138.89(35.02-221.25)

*P

2.2 阿托伐他汀对血浆LPA、GPIIb/IIIa、GPI的影响:治疗后6个月时,房颤两组LPA含量、GPIIb/IIIa均低于未治疗时,且联合用药组显著低于单用阿司匹林组( P均

2.3 阿托伐他汀对MPV、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影响:治疗后6个月时,房颤两组MPV较治疗前下降,vWF血小板计数无明显改变,。

2.4 左房血栓及卒中发生率:治疗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心房血栓在两组(ASA,ASA+Atorva)分别为:15,16例,治疗6月时左心房血栓检出分别为:12、10例,6个月时卒中发生例数分别为:8,3例,见表6。

表4 房颤与对照组患者血浆LPA、GPIIb/IIIa、GPI的比较-治疗6月后

组别 n LPA活化GPIIb/IIIa荧光GPI荧光

阳性率(%) 结合指数 阳性率(%) 结合指数

ASA50 3.21±0.18* 6.07*(0.58-60.15) 2.03*(0.30-17.56) 94.15±2.09* 63.18±5.62*

ASA+Atorva 50 3.02±0.22*# 3.42*#(0.61-17.52) 1.12*#(0.21-5.66) 96.12±1.37*# 66.05±6.44*#

CON 50 2.65±0.44 1.65(0.64-6.23)0.61(0.22-2.37)97.88±1.8967.88±8.34

*同组治疗前、后相比 P

表5 房颤与对照组患者MPV、血小板计数及vWF的比较-治疗6月后

组别n MPV PLT vWF %

ASA 50 9.03±0.53* 210±32 182.31*(104.51-307.92)

ASA+Atorva 50 8.12±0.47*# 212±48 168.36*#(113.63-321.65)

CON 50 7.81±0.78 199±40 138.89(35.02-221.25)

*同组治疗前、后相比P

表6 两组房颤患者左房血栓检出率及脑卒中发生率比较

组别n 左房血栓检出 脑卒中

0月 6月 6月

ASA 50 15(0.30) 12(0.24)* 8(0.016)*

ASA+Atorva 50 16(0.32) 10(0.20)* 3(0.006) 治疗前房颤两组相比,P>0.05 *治疗后房颤两组相比 P

3 讨论

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当血小板活化时,细胞膜上GPIIb/IIa 表达水平增高,同时分子构型发生改变,是血小板激活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1],同时血小板表面的GPIb在血小板被激活后下调,也被认为是体内血小板活化的敏感指标之一[2]。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非瓣膜心脏病房颤患者血小板膜上活化GPIIb/IIIa水平明显增高,GPIb 的水平明显下降,血浆LPA含量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提示AF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增强,这可能与左房内血栓形成有一定的关系。经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活化的GPIIb/IIIa下降,GPIb上升,且联合用药组改变更明显。等人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抑制LPA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通过阻滞LPA相关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过氧化反应及其有害活性氧的产生。

总之,AF患者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作为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他汀类药物与传统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更有效降低AF相关性卒中的发生。由于AF患者体内存在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凝血和纤溶活性异常以及炎症反应与过氧化损伤等因素,故机体处于高凝或血栓前状态,而他汀类药物具有对抗上述病理生理状态的广泛作用,因此,AF患者在用传统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同时加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对卒中发生的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Bybee KA, Lee JH, O’Keefe JH. Cumulative clinical trial data on atorvastatin for reducing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e clinical impact of atorvastatin. Curr Med Res Opin. 2008,4:1217-29

[2] Amarenco P. Lipid lowering and recurrent stroke: a definitive answer? Int J Stroke. 2007, 2:111-113

作者单位:21400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医院心内科(江苏 南京)

上一篇:手工清洗时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 下一篇:阿立哌唑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