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清洗时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

时间:2022-05-09 08:36:25

手工清洗时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2-0126-01

【摘要】随着手供一体化的开展,供应室承担着可重复使用器械的处理,包括侵入性、精密贵重、专科医疗器械都需要手工清洗,手工清洗时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就显得优为重要。

【关键词】手工清洗;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通过学习,提高了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建立了一套应急预案制度,将措施落实到位,减少了对工作人员伤害。现将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讨论如下。

1 危害因素

1.1 人员因素:工作人员的自身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工作人员对操作常规、工作态度观念不强;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改变工作程序,不能有效地利用防护用具来很好的保护自己,没有形成很好的防护意识与行为习惯,都有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

1.2 生物因素: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清洗过程中,接触许多被血液、体液和其他污染的物品,使用单位往往未作预处理,有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危险[1]。

1.3 化学因素:3M高效低泡多酶消毒剂对皮肤、粘膜的损伤,可引起皮肤过敏、过敏性鼻炎、咽喉炎等疾病。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 :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加强自身防护,避免血液传播性疾病,给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同时也避免了经工作人员造成院内感染。收集有关安全防护信息,每月组织供应室人员学习,并做安全总结,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2.2 手工清洗时的防护:正确戴帽子、口罩、面罩、护目镜、双层手套,穿防水衣、防水鞋。器械上干固的污迹应先用酶清洁剂浸泡,再刷洗。刷洗时在水下操作,防止产生气溶胶。复杂器械必须手工清洗,清洗时轻拿轻放,防止消毒液溅到脸上、眼睛.清洗用具、清洗池等应每天清洁与消毒。脱手套后正确洗手,坚持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但也是平时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3M高效低泡多酶消毒剂倒后及时把盖子盖上,避免挥发到空气中,引起呼吸道不适。如果在清洗时被锐利器械刺伤时要马上进行伤口处理,轻轻挤出伤口血液,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再用3%碘伏消毒,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消毒液溅到脸上、眼睛时,用洗眼器冲洗10分钟,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供应室全体人员都应接种乙肝疫苗,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3 讨论

严格执行供应室器械手工清洗操作流程,在清洗时应戴防水加厚手套,操作结束后应立即脱手套,脱手套后按六部洗手法洗手。戴医用防护口罩,将鼻至下巴全部遮盖,手工清洗时有气溶胶喷溅时必须戴防护眼罩或面罩,工作结束后,将防护用品进行清洗消毒,避免二次污染。建立紧急预案和健康档案,定时体检,措施落实到位,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性,避免危险因素对医务人员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叶秋平,之必丰,朱巧红.加强医院中心供应室的职业安全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186-187

作者单位:213003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应室

上一篇:左卡尼丁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阿托伐他汀对慢性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