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资源与黄冈影视创作的本土特色

时间:2022-03-09 05:48:07

区域文化资源与黄冈影视创作的本土特色

[摘 要] 审视近年来的黄冈影视创作,不论是青春题材、名人题材还是革命题材,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本土文化印迹,独特的区域文化资源成就了其鲜明的本土化风格。影响广泛的“教育文化”、历史悠久的“名人文化”、轰轰烈烈的“红色文化”,成为黄冈影视作品的主要源头和独有形态;影视艺术的传播,不仅推动了现代城市形象的建构,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黄冈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大背景下探讨黄冈影视创作的本土特色,对中小城市影视产业的发展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均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区域文化;影视艺术;本土特色;文化资源

地处大别山区域的黄冈,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历史传承,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人文地理风貌,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也为本土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审视近5年来的黄冈地区影视作品创作,不论是青春题材、名人题材还是革命题材,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域文化印迹,成就了其鲜明的本土化风格。探讨黄冈影视创作的本土特色,对中小城市影视产业的发展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均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演绎“教育神话”,推出青春题材影视作品

作为曾经创造过“高考神话”的教育名城,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一直是黄冈城市文化形象中最为闪亮的“名片”,“黄冈中学”成为中国应试教育背景下一个经典的文化符号,至今依然广为各年龄层次的人所知晓。近年来黄冈推出的本土影视作品中,《青春派》《不需要初恋的夏天》《全城高考》《守护童年》等电影即以中小学教育作为主要内容,讲述青少年一代青春、励志的故事。在影像符号创造的光影世界中,教育不仅成为这些影片共同的标签,更承载着黄冈人对自身或者外地人对黄冈的文化印象,这就是区域文化资源带来的“光环效应”。

喜剧片《青春派》在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上夺得8项提名,最终与《小时代》分享“最佳影片奖”,被影评人称为“年度零差评青春爆笑喜剧”,与《小时代》如潮的“恶评”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部由湖北黄冈广电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投资拍摄的喜剧电影,将“黄冈教育”作为一种独特文化符号融入其中:片头字幕出现“湖北黄冈”时,观众中发出会心的笑声,因为“黄冈密卷”曾经伴随着几代人走进高考考场。有媒体记者甚至认为,与同一档期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等同类影片相比,《青春派》“最爆笑最接地气最能唤起共鸣”:前两部电影定位“大学青春”,胜在明星效应;《青春派》则定位“高中青春”,胜在故事讲述[1]。为了将故事的真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导演刘杰在北京某中学“卧底”达14个月,同时选用在校高中生担任主演,希望借此赢得年轻人的情感共鸣。

与《青春派》将拍摄地点选在北京不同的是,电影《全城高考》的拍摄地选在了黄冈本地,以黄冈中学、黄冈师范学院以及东坡赤壁等作为背景,选取了大量黄冈市区街头实景,配角为在校高中学生,真实再现了“教育名城”的人文风貌。影片展示了4个高三学生及其家长、老师在考场内外的喜怒哀乐,力图在“教育神话”的诞生地黄冈思考中国的教育制度,见证一代青年男女的内心世界。这部影片上映后,被国家广电总局列入26部国产电影推介名单。实际上,影片投资方及制作者还希望通过此片将黄冈本地经典的旅游文化景点推介给观众,推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文化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它提供了人们相互理解、交往、参与社会实践的空间。”[2]特定区域的文化,从外在的器物层面到内在的价值层面,不仅是该区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层次反映,更是得以区隔于其他地区与群体的核心因素。对于文学、影视等艺术形式而言,文化选择过程实质上就是寻求社会价值认同的过程,也是其获得受众理解与积极回应的基础。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了黄冈教育相对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才有了以此作为影视表现对象的可能性与经典性;教育类影视作品的有效传播,包括其生产阶段的形象建构与消费阶段的审美感知,时时刻刻都与人们对黄冈教育业已形成的刻板印象密不可分。

二、挖掘“名人文化”,催生名人题材影视作品

据史料记载,黄冈历代名人有1 600多位,其中古代1 134人、近现代466人。[3]中华世纪坛收录文化名人40位,黄冈一地独占3位――毕、李时珍、李四光。此外,黄冈还有佛教禅宗四祖、五祖以及黄侃、闻一多、胡风等在各自领域有着重大影响力的名人;坡、杜牧、吴承恩、李贽、冯梦龙等历史名人,也在黄冈留下过足迹。这些名人和他们的成就,是黄冈地域文化中最为闪光的亮点;他们的精神与气质,已经融入了城市文化形象的有机整体之中。有了名人文化的深远影响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传奇故事,不仅成为现代影视作品最有价值的对象与题材,更有利于在影视创作者与作为接受者的观众之间更加有效地建立起相互理解沟通的平台。相对于其他题材的影视作品而言,“名人电影”由于有了对人物与故事的初步了解,更容易激发观看与探究的热情。

依托名人文化,黄冈所辖县市中就有蕲春、黄梅、麻城建成了三个影视基地,并拍摄了电影《大明医圣李时珍》《黄梅戏宗师传奇》,电视剧《麻姑》《禅宗》《布衣毕》等,戏曲电影《李时珍》已于2013年底完成后期制作。在这些影视作品中,名人故事得到了传奇式的演绎,与之相关的人文景观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医圣”李时珍在中国医药文化史上的地位,造就了中药材之乡蕲春;黄梅戏第一代宗师邢绣娘将地方戏曲从“采茶小戏”发展成“高台大戏”,成就了中国又一个“戏曲之乡”;麻姑、禅宗、毕等,也因各自非同凡响的历史贡献极大地丰富了黄冈地域文化的内涵。经由影视作品的传播,名人文化的效应凸显,黄冈的地方文化旅游具备了独特的气息。

名人故事演绎成为影视作品,是影视作品生产的常规途径。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而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黄冈本土影视作品的确在名人文化之中找到了值得记录与表现的因素。值得思考的是,黄冈本土影视剧中的名人,并没有脱离区域文化的基本特性,而是尽量在艺术化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借助现代影像符号进行故事讲述。这一策略,符合区域文化对影视艺术的规范性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心理期待。经由现代影像技术手段的呈现与传播,黄冈名人拥有了更加丰富与丰满的形象,观众心目中的虚幻想象也有了具象化可视甚至可感的对象。

由名人故事衍生出来的影视艺术,在黄冈旅游文化形象建构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规划建设的黄冈名人文化园将收录100位入园人物。对于借势“名人文化”的黄冈影视作品而言,应着重讲好自己的故事。首先,应该讲好“红色故事”。以“大别山”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传播基础,也成为几代人对那一段红色岁月记忆的载体;革命领袖的形象及其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成为人们寻找历史记忆的最佳场所,也是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教育的最佳平台。其次,应该讲好“古人故事”,在现代影像世界中“复活”坡、毕、李时珍等黄冈古代名人,发挥影视媒介的传播优势,使他们生活过的地方成为旅游者心目中的寻梦之地;再次,讲好“宗教故事”,利用黄梅五祖寺等名胜古迹,对四祖、五祖的禅宗故事进行考证与完善,演绎出传奇色彩;最后,讲好“戏曲故事”,对黄梅戏丰富而又广为认知的故事加以改编,挖掘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戏曲人物及其故事,使“黄梅戏之乡”以更加鲜活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弘扬“红色文化”,打造革命题材影视作品

与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一样,大别山同样是主旋律电影最为热衷的题材。气势恢宏的红色经典《大转折――挺进大别山》《风雪大别山》《杜鹃花飞》《剿匪大别山》等,让观影者对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山川人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9年,由黄冈广电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与上海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的电影《黎明行动》,获得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成为全国市州广电部门惟一获奖单位。2013年,《铁血红安》《大别山红军》等黄冈本土影视作品也已陆续在黄冈本地投入拍摄。浓郁深厚的革命情怀,加之别具一格的人文风情,使得大别山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既有一般战争题材的恢弘与激荡,也具备了大别山区域独有的人文底蕴,为黄冈本土影视作品获得现代观众的广泛认同与情感共鸣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与井冈山、延安为背景的革命题材影视剧相比较而言,大别山系列电影独特魅力的显现源于其特殊历史阶段人物形象的塑造与革命故事的讲述。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的摇篮,也是解放战争刘邓大军纵横驰骋的疆场,曾经走出了300多位开国将军,留下了不可计数的革命故事。曾经轰动一时的电视剧《亮剑》,就在麻城、红安乃至全国观众的推动下掀起一阵“寻找李云龙原型”的热潮,许多人还就此进行了实地调查与文献史料的考证。即便是后来得出的答案各有不同,但历史人物的艺术化创造之所以能够在观众心目中激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恰好印证了这一段历史在人们记忆中留下的深刻印迹。人们津津乐道的《大转折――挺进大别山》等电影,则将“刘邓大军”与“大别山水”共同载入了史册。

以大别山为背景的红色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除了历史的积淀与涤荡之外,更有其悠久独特的人文环境。在由黄冈本土作家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中,这种源自乡土的气息与革命故事有机融合到了一起,展示出人性与山水相协调的独特美感。2011年,由黄冈作家何存中中篇小说《门前一棵槐》改编的电视剧《红槐花》在各大卫视播出,收视率一路飘红;他的另一部作品《太阳最红》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也被改编成电视剧。本人曾对小说《太阳最红》极具乡土文化色彩的叙事风格做过评述:“充满诗意的乡村图景、原汁原味的乡风民俗以及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乡间语言……对乡土的记忆与摹写,使何存中的战争小说《太阳最红》有了走向心灵最为直接的通道,将人性的质朴与战争的残酷同时展现在读者面前。”[4]这种源于文化深处的影像表现手法,并非黄冈本土电影电视作品的独创,却成就了其与众不同之处。

革命题材影视作品的传播,同样为推动地方旅游事业发展提供了机遇。黄冈在2005年即被国家列为全国12大红色旅游区之一,红安、麻城、罗田、英山四处革命烈士陵园被列为全国100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在影视传播的影响与推动下,“将军县”红安专门投资建设“将军影视城”,既是战争类影视作品的外景地,也成为新兴的红色文化旅游基地。这种由影视传播引发的旅游行为,即学界通称的“影视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观众对那段红色历史的共同记忆;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则利用影像符号的感召力激发了旅游者探寻故事发生地或者外景地的热情。在这一过程中,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依然是根本与源头。

[参考文献]

[1] 梁晓雯.青春派:今年内地最接地气最能唤起共鸣的青春电影[N].新快报,2013-07-26(B08).

[2] 张意.文化符号与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23.

[3] 陈春保.黄冈打造中国名人之都[N].湖北日报,2011-11-16(6).

[4] 张才刚.乡土记忆与革命情怀[J].小说评论,2012(03).

[作者简介] 张才刚(1975― ),男,湖北嘉鱼人,文学博士,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旅游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讲师。主要研究媒介与文艺。解立群(1972― ),女,山东高唐人,文学硕士,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传播。

上一篇:谈影视动画《失物招领》的跨界结合 下一篇:狂欢的万圣节与恐怖的《万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