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进程中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

时间:2022-03-08 11:09:05

自主创新进程中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

摘要:文章对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吉林省敦化市和磐石市等的具体案例,提出了此类型地区在自主创新进程中,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进步;战略选择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一种区域经济类型,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系到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因此,在自主创新进程中有必要深入研究,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依据自身客观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有所为有所不为,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资源型地区向创新型地区转变。

一、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征

(一)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是生产力基本要素匮乏的低度市场化地区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是生产力基本要素匮乏的低度市场化地区,主要指我国中西部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区和较贫困地区。总体上讲,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落后不仅仅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落后,更突出的表现是资金投入不足、资源利用率低下、科技人才和熟练劳动力匮乏、缺乏市场体系规则及运用市场机制调控经济运行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

(二)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可利用资源较丰富的资源型地区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是资源尚未枯竭、可利用资源较丰富的资源型地区。虽然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但其优势在于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由于早年未遭到破坏性的开发,在现今资源、能源紧缺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发展经济的后发优势。

(三)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是科学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相对落后地区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客观上来说,科技力量薄弱、国民文化教育水平不高,是科学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相对落后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除少部分地区(如陕西西安周边地区、四川成都周边地区)以外,绝大部分地区科研技术开发能力非常薄弱,应用能力也捉襟见肘。这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做不强、做不大,高科技企业招不进、优质资金引不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研究在这样的科技条件下,此类型地区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

二、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除了存在资源型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区位优势不明显、信息相对闭塞、中高层次人才不足、产业结构不够优化、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之外,以吉林省敦化市和磐石市为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主导产业群聚集效应不强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以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企业数量较多,但企业规模多为中小型企业,产品趋同,在市场竞争中往往会自克。资源共享、协作分工不够,缺乏整合,没有形成整体的区域竞争力。以吉林省敦化市为例,2002年全市有工业企业3270家,其中大规模及以上企业66家,仅占工业企业数量的2.0%。

(二)接续性产业的选择尚不明确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资源型城市在开发现存资源的同时,虽然居安思危,考虑接续产业的选择和发展问题,以保证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但接续产业的选择尚不明确。以磐石市旅游产业为例,2004年全口径收入9600万元,仅占全市GDP的1.1%,发展速度缓慢,还不能成为接续性主导产业。

(三)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企业内部科技研发机构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层次不高,无法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影响了企业产品的更新和质量的提高。同时,在自身无法进行科技创新的情况下,企业还缺乏与域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联合办科研的意识,影响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四)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其资源处于开采期,必然要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办企业、上项目发展工业的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这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全体市民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这无形中给全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企业产品和生产经营的成本,造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三、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

(一)实施特色资源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延伸主导产业

特色资源战略即差异化资源战略,其强调的是由于地区的土地、气候、水、矿产等条件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资源,通过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形成特色经济区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

吉林省敦化市是一个资源型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市,地处长白山腹地,远离大中城市,交通不便。20世纪80年代,立足长白山特色自然资源,引进新技术发展了制药业、木制品加工业;90年代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了特色食品加工业。目前,这三个产业已成为敦化市的主导产业,产值占GDP的51.3%。特别是敖东药业等医药企业在吉林省以至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优势,使敦化市成为吉林省三大药城之一。敦化市成功发展经济的例子表明,在实施特色资源战略的同时,要不断地利用科技进步,与时俱进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特色产业的生命力,才能使区域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二)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主要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非常有效的、非自觉的制度选择,会带来经济的外部效应或外溢效应,实现范围经济,使区域具有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技术制度创新优势、市场优势,尤其对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更具有使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如印度提若普尔地区的针织产业集群的发展,该地区充分发挥集群对促进企业衍生和增加集群内资本积累、技术创新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成为全印度棉纺织品加工出口中心,产品占据印度国内市场的85%,并且在同期实现出口产品的多样化和生产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平。

(三)实施区位品牌规模战略,营造区域品牌效应

区位品牌规模战略是区域政府通过对区域某一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的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以品牌资产为纽带,将诸多的小型同类企业捆绑在一起,借助品牌营销手段,以获取集聚规模经济效益。

如吉林省敦化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的气候条件使敦化市成为全国优质小粒黄豆主要出口基地,占全国出口量的90%,使敦化市小粒黄豆的品牌效应享誉海内外。敦化市以此为契机发展相关特色食品深加工产业,把全市大小特色食品加工企业捆绑在一起,做大做强长白山腹地特色食品加工业,打造敦化特色食品城。

(四)实施区域借用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区域借用发展战略是指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远离大中城市,经济不发达,信息较为闭塞,缺少其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为增强经济发展实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吸引资金,把科研机构和营销网络设置在发达地区,借助发达区域的资金、技术、人才来增强实力,发展经济。

吉林省敦化市近些年一些企业把研发基地和销售网络总部设在北京等大中城市,本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的科技资源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信息条件,为敦化市经济发展创造支撑条件;而地处山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东阿阿胶集团由于地处偏僻地区,经济条件差,高级专业人才请不来,留不住,在发展过程中,曾一度为人才的缺乏而感到困惑。集团领导层从实际出发,把技术创新和人才的吸引瞄准了社会科技资源,到高校科研院所借人才买技术,走企业出题目、出资金,对方出技术,协同攻关的路子。靠技术引进,阿胶集团在生产工艺方面进行了一项项改革,先后获得了2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和15项国家专利,一直领导着阿胶生产技术的新潮流。

(五)实施大区域战略,构建区域经济中心

大区域战略是指通过在大区域范围中科学地对本区域的功能进行定位,突破本区域范围,打破传统狭小区域概念,实施大区域战略,整合资源,努力创造和争取区域内外资源的协同效应,充分借助周边区域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为本地区发展经济服务。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虽有一定资源优势,但资源毕竟具有稀缺性,只有通过整合,将分散的资源变成集中的资源;闲置的或低效的资源变成活性的和高效的资源;外部资源变成内部资源,充分利用周边资源确定主导产业和上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创造良好的吸引资源、人才、技术的政策环境,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区域经济中心,从而走出资源型地区从繁荣到衰退的怪圈。如敦化市实施大敦化战略,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周边地区的资源、人才、技术不断向其聚集,成为了区域经济、文化中心。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99元,高于延边州7100元的人均水平;农民人均收入达2901元,高于延边州、吉林省的平均水平。

(六)实施循环经济战略,推动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战略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一般说来,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大都会经历开发建设―中兴鼎盛―经济衰退―产业调整―繁荣发展这样一个过程。在前两个阶段,资源型城市的问题还不是很突出,在经历了中兴鼎盛之后,资源型城市往往会暴露出许多问题:资源消耗速度增加、转换和利用效率低;经济结构畸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治理设施不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城市社会问题突出。解决资源型城市资源与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义马市初步建立了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出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道路,力争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顺利转型。

参考资料:

1、黄景洲,饶超.对欠发达地区战略选择问题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

2、吴晓军.论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意义[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4(3).

3、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1).

4、陆立军.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5、黄本笑.科技进步与区域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6、M.波特.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

7、毕军贤.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途径分析[J].城市问题,2002(4).

8、张志云,朱小虎.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的必然[J].山西建筑,2004(11).

9、陈朝宗,张春霞.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思考[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3(9).

10、李玉锋,张天柱.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5(12).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

上一篇: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下一篇:湖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