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市场条件下的和谐社会

时间:2022-06-12 02:04:50

浅谈构建市场条件下的和谐社会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力,使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公平、合理、文明的社会。

关键词:和谐社会;民生问题;产业结构;就业矛盾

一、促进社会所有制关系的和谐

社会财产关系得和谐是经济领域最大的和谐。然而调整国有资本的局部和结构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在许多的非国计民生行业和领域,还存在着官商“与民争利”现象。为此,必须继续推进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国有企业的公用事业领域存在对非公有资本的“非国民待遇”问题。

除继续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外,要针对目前存在的所有制“歧视”,支持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构建“国(国有资本)、民(民间资本)、外(外商资本)”等“多足鼎立”的财产格局。尤其要用“混合所有制”这一新型的财产组织形态来包容和整合不同资本的和谐发展。

二、寻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中的和谐

从近几年的社会实践看,市场主导和宏观调控二者之间存在诸多不和谐之处,这些不和谐的出现既有市场微观主体方面的原因,也有政府宏观调控方式的原因。为此,要用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来统一企业主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思想。

一方面,要尊重市场主体的选择,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改进宏观调控方式。对于宏观调控既要加强,又要改善。不能把宏观调控简单地等同于“宏观紧缩”,紧缩、扩张和不缩不扩(既中性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对其选择运用要因时因地制宜,特别要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科学性。为了促进经济运行的和谐,还需要对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畸形双轨制”进行改革。

三、侧重民生方面的和谐

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是民生之本。目前,失业问题比较严重,虽然个别地方出现“民工荒”,但这只是由劳动价格和体制带来的局部现象,劳动力整体供大于求问题依旧是我国就业的基本问题。

收入差距过大也到了相当严重程度,这种收入差距表现在城乡、地区、行业、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国家通过支持“三农”来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通过西部开发等来缓解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政府实际操作中克服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可重点放在解决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上。其解决的思路既要考虑“保障下段”,即解决弱势群体的收入问题,制止弱势群体的“被边缘化”趋势,着眼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制定“扩大中段”的相应措施;也要制定“调节上段”的预案,待条件成熟时推出。同时还要推进整个社会的保障制度,建立可靠的社会“安全网”。

民生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最直接因素,必须着力解决,使人民群众获得最切实、最直接的利益,这是在经济方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落脚点。我国财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公共财政体系。

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近几年,社会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把支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作为财政预算安排的重点,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五有”目标的实现。实现国家财政收入对有关民生事项“少收钱”,财政支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有关民生的事项“多拨钱”。

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教育支出1561.76亿元,比上年增长45.1%;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安排医疗卫生支出831.58亿元。从2008年1月1日起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人均月增加100元。可见,公共财政与构建和谐社会密不可分。

四、实现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和谐社会是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是建立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基础之上的。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核心,实现经济繁荣富强。

从横向对比来看,虽然我国人均GDP的年增长率很高,但人均GDP的起点低,年增长量绝对值很小,如果不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将继续扩大。要实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GDP至少要保持年均增长7.2%的速度,为此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将面临经济质量改善,结构优化的和国际竞争力增强三大瓶颈,其中,重中之重是改善经济增长质量。

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潜力的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服务业比重一直徘徊在33%到34%之间。2004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5.25331.8,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比2002下降了1.8%,就是说经济结构调整还没有与增长率提高同步,服务业对GDP的贡献本就不高,而且还在降低。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均GDP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首先是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的农业经济时代,其次是第二产业逐渐成为GDP的主要构成的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第二产业一统天下的地位又逐渐被服务业所取代。后工业化时,由于信息产业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又称为信息经济时代。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是劳动分工发展和深化的结果,服务业效率和水平的提高对其他产业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增强有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业有突破性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质量。

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增长速度趋缓等矛盾,致使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的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服务业还比较落后,与上中等收入国家有一定距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服务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发展服务业的最有效方法是开放。开放提供了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及能力的重要机遇。它有利于服务业的改革、创新和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坏境的改善。

扩大开放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继续大规模吸引外资的热点,政府要采取可行的措施,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市场坏境,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重大作用。

五、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结构合理的。目前,我国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并且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极不合理。构建和谐社会,就要随经济发展,加大对社会分配的调节力度,缩小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之间的差别,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相对差距,力争到2020年使基尼系数降到0.4以下,使收入差距明显缩小,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要加强对过高收入的税收调节,规范垄断行业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取缔非法收入。

建立利益均衡机制首先要改善国家的再分配。现在迫切问题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面向所有人的社会借助体系,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并扩大到应该覆盖的全体劳动者,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社会才能和谐,经济才能发展,文明才能进步。

六、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优美坏境

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实现经济富裕,又要保持环境优美。在上一个世纪的100年中,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先后实现了工业化,但是他们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50%的资源。在新世纪开始的100年中,另外85%人口的国家有相当一部分,包括我国、印度等人口大国也要陆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这样人类就面临着全所未有的极大资源和环境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源约束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然而,我国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强方式至今没有根本转变,GDP的高增长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维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牺牲环境的代价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在实现GDP翻两番,即使按照能源再翻一番测算,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而且环境也难以承受。

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为了减轻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保持优美环境的根本出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又要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1/3、铜产量的1/2、纸制品的1/3来自于循环使用。水的循环利用更为普遍,一些发达国家在17个产业类的生产中,水资源的消耗已达到“零”增长,有的已实现负增长。

我国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到能源利用效率,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研究表明,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至1.54吨标准煤。能源消耗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这将非常有利于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和保持家园优美。

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马洪.中国市场发展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冒天启,朱玲.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关系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4、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5、李铁军.面向新世纪的中国产业结构[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上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其受教育状况的影响 下一篇:论财产性收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