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区的整体设计问题分析研究

时间:2022-03-08 06:31:11

住宅建筑区的整体设计问题分析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现代住宅建筑区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然后详细的探讨了住宅区整体设计中应该加以重视的几个因素,最后提出了整体设计的步骤。住宅建筑区作为城市中的主要部分,一直对城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住宅区; 整体设计; 城市; 系统;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谈整体设计,强调的是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设计过程是不可分的,建筑和规划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项完整的工作,并在设计过程中予以反映。将住区融于城市的整体设计,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关心这个话题,促进理论到实践的全面发展,更希望能够带动现有规划管理的相关制度的完善,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整体设计快速发展的大气候。

一、住宅建筑区整体设计中相关问题分析

整体设计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设计,要考虑的各方面因素很多。不仅要涉及到城市空间、界面等“硬件”因素,而且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的“软件”因素。因此住区的整体设计已经不单单是拓展到城市设计范围,更多的要和各学科知识融合,探讨更加系统化的整体设计之路。同时,城市设计既是层次上的整体分析,也是地理范围上的整体分析。单个住区的整体设计不仅要考虑它所在的区域,当这一区域和所在城市甚至更大范围发生关系时,整体设计的范围也相应扩大了。整体设计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除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规划的基本功能、美学要求外还应该包括以下四类因素。

1、自然与生态环境因素。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自然和生态是每一项人类建造所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一个项目准备建设之初就应该全面考察地块上的各种自然生态资源,研究项目的可能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项目可行性。比如笔者曾经看到一个美国西雅图的地产开发项目,由于地块内有一条河流,而法规规定禁止利用河流作为生活用水,开发商不得不在和政府协商后买下下游的另一块地贡献给城市作为休闲绿地才得以取得河流的部分使用权。目前,很多在郊区开发的住宅项目,多选在一些风景好的地段,然后破坏植被和耕地用来建设周边道路和各项设施,这样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等郊区发展起来后,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了,政府又不得不花很大的代价绿化社区。

2、城市资源因素。这一资源又可以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物质的主要指城市设施,比如道路、体育设施、教育设施等。非物质资源则是指现存的风俗、生活习惯、社区关系等。

现在房地产开发商已经能够充分意识到物质资源的重要性,尤其是邻近城市教育、医疗设施的住区明显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许多城市已经经历了教育转轨,按片划分学生到就近的小学和初中,于是教育质量好的学校附近房价陡升,同时一些大学建设趋向社区化,很多体育、生活设施与所在社区共享,关注下一代教育的父母们在选择居住位置的时候更是看重了这类大学所带来的良好的社区氛围。原有的城市、社会资源应该被充分地重视和利用,避免建成“小而全”的住区,造成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城市总体规划中可能要建成的商业、文化、娱乐中心也应该得到充分的考虑,这将影响到住区未来的发展并成为开发理念的契入点。在旧城更新中涉及到许多非物质资源的存留问题。在旧城区,我们经常能看到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图景,这种活力不仅体现在空间形式与社区功能上,更是体现在居民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风俗习惯上。它的存在可能需要一定的载体,比如说一条街道,一棵古树,一个戏台,但是它的维持不仅仅需要对载体的保护,还需要维持原有活动人群的社会结构。在一些旧城改造项目中由于老住户的外迁,致使原有社区结构解体,虽然旧有的街道、古井依然存在,但是居住社区的生机和活力已经随着居住群体的消散而消散了。

3、社会人文因素。对于与自然生态相对应的广义的社会环境而言,社会与人文因素是一个较为狭义的概念。住区是一个人口密集,具有一定规模的、包含异质性的复杂社会实体。一个住区内的居民在其活动和交往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住区其实也是以一定的社区群体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物质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系统。对于城市这个大的生态系统而言,一个住区又成为这个系统中具有一定生态位的个体。生态位的概念有些类似于地理学中的区位概念,都是用来描述对象的自身特点并与其它对象进行比较。一个新建住区在开发时可能会针对一定的社会群体,比如专门建造一些小户型满足年轻夫妇没有小孩的家庭,那么这个住区就会因为居住者的年龄而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随之就应该考虑到住区的配套设施应该满足相应年龄段人群的需要而更具交流性、开放性等,并且这样一个住区的建成将改变相邻地区的整体生态位,可能会促成一个城市的社交中心的形成。那么这个住区的地理位置的选择将对城市整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分析社区人群的生态位主要依据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属于哪个社会职业群体、地域性等等。从社会的综合发展角度看,我们还是鼓励混合居住模式,这样有利于各个阶层的人群的融合,尤其是高生态位的人群可以带动低生态位的人群,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因此住区开发中的户型设计就应该多样化,相邻住区能够互相协调人群组成,不至于造成两极分化的恶性循环。

4、时间因素。一个住区从设计到建造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建成后的住区也会随着入住的居民的行为习惯、群体特征而发生一些改变。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当城市的外在各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住区的规划设计也能够及时应对。因此一个住区一次性建设的规模不能够太大,小规模的开发建设有利于动态地适应外界的变化,不至于对城市造成不能弥补的影响,并且能够使城市结构更加复杂多样。

二、住宅建筑区整体化设计的步骤

在综合考虑了以上因素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城市住区的整体设计是一个涵盖广泛的设计观念。有了这种设计观念,我们就有了一种科学的意识,即整体、区位、层次、空间、时序、超前和可持续的思维逻辑。整体设计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一种整体的与各相关设计综合的、相互关联的设计,也是一种系统化设计。对于目前住区规划设计的现状,我们应该首先建立一套系统的研究方法,请相关专家研究住区整体设计的基础理论和运用的内在规律。其次,探索能够适应具体地段住区整体设计要求的设计方法,包括深入的现状调查、详细的设计过程、阶段性的反馈和调整,既做到设计的完整性又保证应对实际情况的动态性。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引导住户的积极参与,参与到社区的建设,因为他们才是社区的主导力量。引导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利用智能小区的优势,通过网络进行宣传、采集意见,也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发放宣传资料,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来整理意见。

三、住宅建筑区整体化设计当前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能做到住区的整体设计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主要困难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浪潮影响下的开发商的急功近利,一方面是由于整个设计监督制度的不完善。不过我们还是很欣喜的看到一些有远见的开发商愿意花时间对整个开发项目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使开发更有针对性,这不仅减少了开发建设的风险,更有利于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郊区的空间和景观结构。同时由于经济转轨带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各地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旧城更新的种种问题。旧城内多以传统住宅为主,由于经济相对滞后,现代居住设施严重缺乏,居住条件相对恶劣,旧城更新因此变得十分迫切。但在房地产开发追求短期高额利润目标的驱动下,对老住区的改造和新住区的规划变得过于简单化而造成对原有城市空间的破坏,最终导致城市失去特色。因此,整体化地考虑住区的规划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上一篇:浅谈前道密封单元幕墙系统 下一篇:新型X型支撑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