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采分点

时间:2022-03-08 03:09:17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采分点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对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总是将句子中关键性词语和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句子倒装等)设定为高考阅卷的得分点。综观近几年高考,同学们在翻译时失分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没有把握好命题老师设定的得分点,这些得分点具体表现为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修辞手法、古代文化等方面。因为文言文翻译题,命题老师往往会给一个句子设置两到三个得分点(亦称“采分点”),阅卷者根据得分点予以打分。这道题赋分点多,几乎一字关乎一分,不可不慎。下面以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要求翻译的句子为例,总结出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大采分点,希望能给2015届考生解答文言文翻译题时提供一些帮助。

采分点之一: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掌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重要实词的基本义项(我个人认为120个还远远不够,至少有重点积累300个)。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比如: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2014年高考安徽卷第7题第①句)

(2)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2014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第②句)

(3)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2014年高考湖北卷第12题第①句)

(4)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2014年高考北京卷第10题C项)

【分析】(1)句中的“本”字是个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根本、基础的东西;本来的、原来的;根据;底本、版本。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本”字在这里取“根本”义项才最恰当。

(2)句的“直”字是个多义字,常见的义项有:不弯曲,伸直;正直;遇到、面对;价值等。从语境来看,前面说刘敞觉得王甲案有冤情,这里应该是“伸直、伸冤”的意思。

(3)句的“援”常见的义项有:拉、拽;攀折、摘取;帮助、救助;引荐、举荐等。根据后面接的“裾”字揣测,此处用“拉、拽”义项最恰当。

(4)句中的“易”字是个多义字,常见的义项有:换;改变;容易;轻视等。根据上文语境,是说滕子京太守提议修建偃虹堤,逐级上报,他们都没有改变滕子京的决定。此处“易”为“改变”意。而命题老师设题翻译为:(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故意把“易”理解为“轻视”,所以这一项是错误的。

【参考译文】(1)先生认为经学的根本就在于文字的解释,在安徽刻版印行许慎的《说文解字》,并用(它)来教授读书人。

(2)王甲得知能为自己伸冤,才敢以实相告,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

(3)有的乡民拉着吴德基(南康丞)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他也不斥责。

(4)(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

【备考指导】1.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特别是要掌握常见一词多义的典型例句,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这是文言文一词多义的复习方法之一。积累丰厚,才能运用自如。如“爱”:①爱。动词。如:“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②喜欢。动词。如:“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③吝惜,舍不得。动词。如:“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利用具体语境推断词义。一词多义的词义都是指其在一定语境中的某个义项。故须学会利用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据此推断出来的词义,代入语境又合情合理,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如《师说》中“吾师道也”的“师”指学习,而“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的“师”指从师。

3.略识词义引申知识。一词多义基本属于词义引申,有其规律;认识这种规律,有助于揣摩推断词义。如“引”,是个指事字,本义是“开弓”,即“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是说君子张满了弓却不发箭。开弓是以弦带箭导向后方,所以引申出“导”、“领”的意义,如《史记・项羽本纪》:“汉王则引兵渡河。”开弓是把弓拉开,形状变长了,所以引申出“延长”、“伸长”的意义,如《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引领而望之”是说伸长脖子期待他。开弓是把弦和箭向后拉,所以引申出“引退”的意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导”、“引领”、“延长”、“伸长”、“引退”等意义,都是从“开弓”的形状直接引申而来的。

采分点之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有的语法现象,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某些词会失去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具有了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了某一新的意义,临时充当了另一类词。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作状语),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比如:

(5)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2014年高考辽宁卷第7题第①句)

(6)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2014年高考湖南卷第9题第①句)

(7)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第11题第②句)

(8)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不问。(2014年高考山东卷第13题第②句)

【分析】(5)句中,“窟穴”本意为“洞穴”,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窟穴”要理解为“建造巢穴”。这里有一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即一个名词后带介词短语(有时省略了介词“于”),本句中就在“其”前省略了介词“于”。

(6)句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给……命名”。其实这里有一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即一个名词后带代词如“之”,这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当然句中的“雨”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理解为“下雨”。

(7)句中,“重”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重视”。

(8)句中,“活”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并且还要理解为意动用法,意为“使……活命”。

【参考译文】(5)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6)(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7)近来这一职位不被重视,因此任用卿以重视此官,你不要推辞!

(8)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备考指导】1.掌握基本知识。对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的基础知识应有一个系统的梳理,掌握这类活用的性质特点与基本规律,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在阅读、翻译训练过程中,对文言材料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应予以及时整理,摘录到专门的笔记本上,以便强化识记,加深印象。

采分点之三:古今异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词语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造成古今意义不同。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特别是那些与现代汉语中的书写相同但意思和用法完全不同的词语。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比如:

(9)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2014年高考天津卷第13题第①句)

(10)乡里人皆欷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2014年高考天津卷第13题第②句)

(11)予发书按图。(2014年高考北京卷第10题第A项)

(12)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2014高考新课标卷Ⅱ第7题第①句)

【分析】(9)句中的“利弊”是个偏义复词,在这里的词义偏向是“弊”,“利”没有实在意义。

(10)句中的“涕”字,古今异义,在这里意思是“眼泪”,不是现代汉语中的“鼻涕”的意思。

(11)句中的“书”字今义有“成本著作”、“文件”、“写字”等意思,而古义有“书信”、“时间久远”、“仰攀婚姻,特指娶公主为妻”等。这里就是“书信”的意思。

(12)句中的“力争”在古代是“极力争辩”的意思,在现代有“尽力争取”的含义。

【参考译文】(9)徐君逐条列举了赋税中的弊端呈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打着拍子赞赏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

(10)乡里的人都叹息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依靠的人了。”

(11)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12)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

【备考指导】1.积累古今异义词。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记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指逃跑而非行走。

2.重点关注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

3.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中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

4.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采分点之四:通假字

通假,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代替本字的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和本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这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进行翻译时,如果按照字面一般意思没法解释,那就要想想课文中学过的该词的通假情况,再从通假的角度去考虑。高考常常是在翻译题中涉及,直接或间接考查,着眼于应用。比如:

(13)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2014年高考辽宁卷第7题第②句)

【分析】(13)句中的“趣”是通假字,“趣”通“促”,是“催促”的意思。考生如果不能看出这个“趣”是通假字,翻译时可能就会词不达意。

【参考译文】(13)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

【备考指导】1.平时多积累。在高考复习备考阶段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通假字,应加以归类梳理,结合教材中的语例来强化识记。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通“授”。又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种识记法,既能识记通假字,还能避免默写时写错别字。

2.临场巧推断。因为通假字与本字之间读音相同或者相近,充分依托上下文,判别某字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并依语境推断其假借义。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通“早”。

采分点之五:重要虚词

虚词是辅助实词构成句子语法结构或表达语气的。《考试大纲》规定了考生应掌握的18个重点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大多数虚词既有其基本用法,表示其语法功能,又有意义,能在现代汉语里找到相对的虚词加以解释。有些考生因对虚词重视不够,对虚词的差别没有做细致的分析,导致在翻译时随意误译。因此,对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了然于心,只要句中出现,就可能是得分点,就要格外留心。比如:

(14)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2014年高考大纲卷第11题第②句)

(15)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2014年高考上海卷第18题)

(16)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2014年高考重庆卷第11题第①句)

【分析】(14)句中的“其”是一个得分点,在这里作副词,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类似的例句,如:“吾其还也。”(《崤之战》)

(15)句中二个重要虚词,“以”,介词,可译为“用”;“者”是“……的人”的意思。

(16)句中的“乃”是一个得分点,在这里作副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参考译文】(14)近来这一职位不被重视,因此任用卿以重视此官,你不要推辞!

(15)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

(16)百姓不懂道理,当众羞辱我,你却放了他们,为什么(怎么能)轻视我到这种地步?

【备考指导】1.记典型实例。在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只需要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而”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等三个句子,并分清它们依次表明并列、转折、修饰的三种用法。

2.看词语结构。主要指根据与虚词紧密相关的实词,推断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如:“所”往往与动词组合,构成“所+动词”的结构形式。根据这一固定结构,就能判断出:“所”作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事、物”。同时,“所”还可和“为”结合,构成“为……所”的固定结构。根据这一结构,可以判断“所”为助词,表示被动。

采分点之六: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中正常句式语序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在翻译时将其变换成现代汉语正常的句式。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一般命题者选取句子都是仔细考虑了句子的句式特点。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失分。比如:

(17)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2014年高考山东卷第10题第①句)

(18)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2014年高考江西卷第13题第①句)

(19)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2014年高考天津卷第13题第③句)

(20)甚径且易,不数目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2014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第①句)

(21)甫抵里,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2014年高考重庆卷第11题第②句)

(2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2014年高考四川卷第10题第②句)

【分析】(17)句中,“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是判断句,这句是没有标志的判断句。

(18)句中有多处省略,第一个句子省略了主语(“众鸡”)和宾语(“截冠雄鸡”),翻译时应该在适当的位置补出省略的成分,句意才能顺畅。

(19)句中,“于生民”是状语后置句式,在翻译时,应将其介词短语“于生民”调整到形容词“有功”之前,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20)句中,“何为”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理解为“为何”。

(21)句中“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类似的例句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时应该将修饰语“问寒温表庆贺”调整到中心词“亲故”之前,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22)句中“见重”被动句,“见”被动句的标志。类似的例句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见重”是被看重的意思。

【参考译文】(17)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

(18)(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19)所以乡邑中有好的义士,足以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和相关官员的缺失,对老百姓有功劳。

(20)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

(21)刚到达乡里,亲戚朋友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人很多,肩挨肩,脚跟脚。

(22)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

【备考指导】1.寻找标志。一般的特殊句式,都有其语言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能基本锁定它。

2.熟记例句。熟记经典例句有助于掌握常见句式的性质特点与语言标志、结构规律。如被动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善于总结。充分利用已熟悉的特殊句式的经典范例,归纳整理文言句式的一般规律,逐步掌握文言句式的知识,通过回忆、对比、联想,触类旁通,温故知新,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状语后置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以……”的形式,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于……”的形式,如“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4.学会翻译。辨明是特殊句式后,按各种句式的固定翻译格式进行翻译。如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固定的句式调到位。介宾短语后置句,译时要调到动词前;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都要依从现代汉语的语序恢复原位。

采分点之七:固定结构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经常结合起来使用,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由于世代沿用,就成为一种用法和结构都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这些固定格式,表示的意义是固定的。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固定结构在古汉语中大量存在,而在现代汉语里大多已经消失,考生不明了就没法翻译。所以积累一些固定结构是很有必要的。固定结构主要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什么……”),“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如……何”、“若……何”(这三个都可译为“把……怎么样”)等。比如:

(23)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2014年高考重庆卷第11题第①句)

(24)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2014年高考山东卷第13题第①句)

(25)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2014年高考安徽卷第20题第②句)

【分析】(23)句中的“何……之有”是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结构,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类似的例句,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24)句中的“奈何……也”是固定结构,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怎么”。

(25)句中的句中“以……为”是固定结构,“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

【参考译文】(23)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24)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25)在拥有高深资历、显赫声望后,(朱筠)就声称读书人要把读书和端正品行作为职责,不能趋炎附势,拜访权势显赫之人。

【备考指导】1.勤于积累。古文中的固定格式,情况比较复杂,在平常的复习备考过程中应对教材中出现的各种固定句式的语例及时搜集、整理、归纳、总结,从而掌握各种固定句式的表意功能,识记它的对译格式,以巩固记忆,这样才能在做高考翻译题时得心应手。

2.学会翻译。这些固定结构表示疑问、反问、感叹、揣度和表示选择等语气,翻译时要把这种固定结构对应的现代汉语以及表达的语气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

采分点之八: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对于单音节词一般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比如:

(26)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2014年高考江西卷第13题第③句)

(27)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也。(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8题第②句)

(28)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2014年高考辽宁卷第7题第②句)

【分析】(26)句中的“可以”是两个单音节词,翻译时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来理解,意为“可以用(把)”,不同于现代汉语中表示“允许”、“还好”等意思时的一个词。

(27)句中的“知道”是两个单音节词,意为“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切不可把它当成现代汉语中表示“晓得”意思的双音词来理解。

(28)句中的“不行”是两个单音节词,意为“不执行”,不同于现代汉语中表示“不可以”的双音词。

【参考译文】(26)将用(它)来警示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为世人的一面镜子。

(27)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28)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

【备考指导】1.特别关注与现代汉语的某些双音节词字形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古汉语双音节短语。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前进”,是个连动短语,意思是“上前奉上”。

2.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在翻译时应将单音节词语分别凑成双音节词,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同时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

采分点之九:修辞手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用典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是比喻,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则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是借代,就应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如是互文,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是委婉,则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目前高考翻译题中设题考查修辞知识点的不多,但也会偶尔涉及。比如:

(29)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2014年高考湖南卷第9题第②句)

【分析】(29)句中的“缙绅”,是借代的修辞手法。语出《汉书・郊祀志上》:“其语不经见,缙绅者弗道。”缙,也写作“”,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后借指士大夫。

【参考译文】(29)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备考指导】1.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2.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确保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采分点之十:古代文化

古文承载着中华悠久的古代文化。文言中保留着不少礼仪、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称谓、人事活动等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便难以深入理解,更不可能准确翻译。比如:

(30)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第7题第②句)

【分析】(30)句中“推毂”的“毂”(ǔ),本指车轮中心穿轴用的环形部分,这里代指车轮。“推毂”是推车前进的意思,是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语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后来“推毂”由“推车前进”引申为推荐或帮人说好话。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在这个句子中它带有“后进”一词,因此应该理解为“推荐”才恰当。

【参考译文】(30)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备考指导】1.留意古代文化。高考复习中,考生应对古代的专用语、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如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2.合符语言环境。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一要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要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需要调动多个知识点的综合题型,是高考文言阅读中的一个难点。要想得满分,就必须熟悉命题设置的得分点,我们在平时备考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依托教材,记牢经典语例,精选例句或文段,集中训练,掌握规律,练就迅速找准采分点的能力,从而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莞高级中学]

上一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建高效英语课堂 下一篇:德高为师身正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