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如何实现 课堂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03-08 06:00:48

历史学科如何实现 课堂教学有效性

为了凸现新课程理念,实现三维目标,历史教师都在不懈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岳麓版必修Ⅱ《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为例,谈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是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它不仅是教师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生成的依据,而且也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富内心情感的保证。课标要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笔者通过整合教材,把目标明确为:知道古代商业发展在商人、城市、商路、政策等方面的表现;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这样,本课的教学内容就比较明确,重心也很清楚——通过商业经济的发展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基本特征,进而感悟传统的商业文化。这个教学目标的确定比教材更有条理性,实践中也容易操作。

二是设计顺畅的教学流程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学流程包括本课有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有什么活动,解决什么任务,达到何种意图,各环节间有何内在联系等。教师要特别注意各环节间的逻辑。清晰流畅的教学流程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设计了两条线索。从历史内在逻辑来看,第一部分介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主要是商业现象;第二部分着眼于商业现象背后的政策,探究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第三部分透过商业看商人,力图发掘传统商业文化的精华。这条线可归纳为从商业现象到商业政策再到商业文化,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从学习过程来看,第一部分由于教科书的表述琐碎,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探究春秋、唐朝、宋朝和明清的商业发展状况,梳理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概括其特点,为学生的建构提供知识基础。第二部分通过聚焦个案,探究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因素,以达到体验探究、反思历史的意图,为学生的建构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力图从枯燥的商业史中发掘出人性与人文,还原商人的真实形象,达到清晰认识、传承文化的意图,为学生的建构提供情感基础。本课通过内外双线的安排,层次清晰,意图明确,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设置让学生充分参与的情境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考虑到学生不易理解古代的商业,笔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化解历史与现实的隔膜,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在导入时,笔者出示了一副学校周边示意简图。可以看出,以景山学校为中心,有米市大街、灯草胡同、油坊胡同、大豆腐巷等学生比较熟悉的地名,它们都是古代的商业市场。同时笔者提问,学校周边这些老街巷曾经是做什么的?看到这些街巷的名字你能想到什么?这些熟悉的地名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在新课中,笔者设置了几个历史情境:到春秋跑买卖、到唐朝做外贸、到宋朝开饭店、到清朝办票号,让学生通过四种商业活动,体验历史,感受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情境体验容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其主动探究的兴趣。

如果历史教师能有效地控制课堂,就能让学生从“有效的历史教学”中取得收益,让学生从枯燥、沉闷的认知、记忆中解脱出来,在学习中发展自己,以强大的历史责任感,把自己锻造成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 北京景山学校

上一篇:锟斤拷职学校锟斤拷息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学之... 下一篇:科学治校 以师生发展为本 质量立校 办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