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03-08 12:59:19

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对8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对患者及家属实施脑卒中偏瘫知识教育、心理护理、康复训练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干预期持续6个月。比较两组肌力恢复情况及指数。结果:干预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52.50%,经比较两组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护理干预;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133-02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发病急,病程长,疗效慢,致残率高,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存活率较高,可往往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在我国高达80%[1]。近年来国内外康复医学的发展证明,恰当的康复医疗护理,是减少脑卒中患者死亡和致残的关键,在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可起着积极作用,故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显得很重要。我科自2005年6月以来收治了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6月~2007年5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均为首次发病,无意识障碍,男42例,女38例,年龄最大者74岁,最小者49岁,平均56岁。全部病例均严格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诊断。其中,脑梗死36例,脑出血22例;出血在基底节外囊17例,基底节内囊5例。左侧偏瘫36例,右侧偏瘫4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应药物治疗,内科基础护理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对患者及家属实施脑卒中偏瘫知识教育、心理康复指导、康复训练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每月4次,每次2 h,持续6个月。

1.2.1 建立详细的护理档案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四肢肌力等基本情况。

1.2.2 知识教育定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脑卒中病防治的知识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宣传,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等,增加患者及家属对脑卒中病防治知识的了解。

1.2.3 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多无意识障碍,由于在短时间内从健康变成疾病状态,心理上往往不易接受,加上身体上的痛苦和给家庭带来的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失望、焦虑不安,有的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等消极情绪。陈炜等[3]研究表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患病率为30%左右。因此,心理护理显得更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学会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促进身体早日恢复。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想配合护理工作,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1.2.4 康复训练护理对于偏瘫恢复期患者,早期的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训练、语言训练、日常生活康复训练等)尤其重要[4]。指导患者及家属良肢位的摆放,使患肢处于功能位;定时翻身,每2小时变换1次;被动活动关节:对完全瘫痪患者,关节无自主运动,应给予被动关节活动;肌肉按摩:瘫痪肢体应给予肌肉按摩,动作要轻柔,缓慢而有规律;早期床上活动,如向患侧翻身,患者独立向健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床上四点跪立位;床边坐位独自坐起指导;从坐位到站立的训练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每日进行吞咽功能评估,进行进食指导;日常生活能力指导,指导患者穿脱衣服、进餐、如厕、入浴、洗浴、刷牙、洗脸等,每天2次,每次30 min。指导家属多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克服语言障碍,恢复语言功能。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疾病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切忌急于求成。

1.2.5 出院指导嘱患者出院后不能停止训练,每天坚持累计训练3~4次,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过劳、过急,能自己完成的事尽力自己做,并可帮家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创造一个支持、鼓励和生活再建的家庭环境;定期回访,有条件的可在正规的社区康复机构继续康复。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临床观察中无变化、恶化或死亡均归于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住院治疗护理后, 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两组总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3 讨论

相关研究发现,脑卒中偏瘫后肢体功能恢复在发病后的6个月内最快,尽早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能更快、更好、更大程度上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偏瘫肢体残疾程度,使其生活尽早达到自理,减少对他人依赖,减轻家庭负担,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提示,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给予康复训练指导,能够显著提高病人自理能力。心理康复指导能够有效消除病人的抑郁、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使病人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对家属进行定期心理康复指导,能够使家属心理放松,增加其对患者康复的信心,从而使病人的康复训练得以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表明,采用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脑卒中偏瘫的肢体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南登昆,廖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8-212.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6-380.

[3]陈炜,陈璇. 脑卒中并发抑郁症的临床分析[J]. 卒中与神经疾病,2006,13(1):55.

[4]赵淑慧,李玉娟. 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1):6-7.

(收稿日期:2008-01-1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乌拉地尔注射液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30例 下一篇: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雾化吸入治疗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