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公共社会融合论文

时间:2022-03-07 12:55:18

校园公共社会融合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中国校园建设和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克服问题的出路在于构建校园公共社会。公共产品是校园公共社会的理论前提,社会运行模式是校园公共社会的本质属性。要使校园公共社从理念变为现实,学生要具备更多的公民意识;校园运行要有公共程序和机制;校园要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如此,校园公共社会才能由理念成为现实、从潜在状态变为实存样。

论文关键词:校园公共社会公共产品社会运行

一、校园公共社会的内涵

当前中国校园建设和发展的事实和问题,逼迫人们寻找校园社会建设的新路向、新途径、新理念,因为传统的校园建设和发展理念、观念和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变化需求,传统的教育理念被当代教育实践直逼危险边界,校园公共社会就是直接对此问题的探索和解答,就是为了及时寻找和研究我国教育和校园建设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出路而提出的。校园公共社会是时代的召唤,是教育理念现实化的内在需求,是校园建设和发展的唯一出路。那么,什么是校园公共社会呢?

(一)公共产品是校园公共社会的前提

要使大学按照社会范式来运行,成为公共社会一个健康的细胞,首先要求它必须要有公共产品的存在,这是校园公共社会存在的前提。没有公共产品,校园公共社会就无立足之地,就是一个空架子,就成为了一句无内容的口号。事实上也不存在没有公共产品的校园公共社会。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公共产品,大学校园本身就是公共设施。所以说公产品是校园公共社会的前提,是它存在的基础。

校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换言之,作为校园公共产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享有和共同使用的产品,凡属于校园里的人,都应该是校园公共产品的使用者和享有者。校园公共产品就它存在的形态,既包括有形的、物质的产品,如教学楼,图书馆、食堂、机房等其他公共设施,也涵盖无形的、抽象的存在,如校园文化,社团组织,特别是由学校建设所积累、具有学校发展方向指引性的校训里。

校园公共产品不同于其他公共产品,它自身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非竞争性。校园里的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例如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其提供的知识、真理、费用以及每一位学生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会因为多一个学生或少一个人而发生冲突。二是非排他性。这是指校园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三是和谐型。由于校园公共产品是公共的,校园人在公共产品享有和消费的过程中,都是平等的,程序也是公正的。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科研人员,老师还是学生、领导还是群众都共同、平等享有校园公共产品。这是它和谐型特征的表现。校园公共产品的三个特征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影响的,是内在一致的。

(二)社会运行是校园公共社会的本质属性

黄建钢教授认为,校园公共社会要求把大学校园按照社会的运行范式来创建,但不是按照以往__股的社会运行范式来重建,而是要按照新的以“公共社会”命名的理念来重建”。毫无疑问,大学本来就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单位,只是与其他社会细胞的作用有所不同而己。大学对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主要是调节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社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来没汁和运行大学,然而我们以往一直是按照脱离社会的方式在没计和运行大学。校园公共社会作为公共社会的细胞,前者和后者是同构的,如同两个同心圆,社会运行是校园公共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是校园公共社会区别于其他公共社会的本质规定,也是现代校园建设与传统校园建设在理念上的根本异质性。也就是说,校园公共社会具有很多特征、特点、属性、但是社会运行模式是它的本质属性,没有这一点,校园公共社会就不能成其为校园公共社会。若如此,校园公共社会就应该像公共社会运行和构建一样,必须有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运转制度,公共活动场所,社会公共权益,社会公共服务等一系列社会运行的功能和条件。“

二、构建校园公共社会的条件

提出“校园公共社会”是为重大学校园而萌生的一个新思路,是为了克服当前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而设想的一个全新理念,是对中国校园建设和发展趋势所作的一个大胆的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没有现实依据的幻想、空想,也不意味着它是从想象的、设想的前提出发,通过逻辑的优越而得出的只具有理想性的结论。实际上,无论是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是校园建设和发展已有的现实,都为校园公共社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只不过这种把大学校园与公共社会结合和融合的思路是既具有重大意义又具有艰深难度的。

在“校园公共社会”由理念化为实际、实践和实在的运动还有一个过程,还有一段距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在这个过程还没有到来之前,在具体的设计还没有形成之前,对它的内涵、基本特征、和初步构建进行构想和坝汁,初步探索和研究,将有利于这个理念尽快尽善地实施和实现。我们认为,校园公共社会的构建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学生要具备更多的公民意识

民主与法制是现代社会的核心,法治社会呼唤公民、需要公民,公民是法治社会的细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了许多方面,但一个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它的标志就是人民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识。权衡一个民族是否文明、一个国家是否民主,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公民的素质。公民的本意是自由、平等、博爱。与古代对人的规定即使人成为英雄、中世纪使人成为圣人不同,西方近代对人的规定,就是要使人成为公民。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缺少公民意识,至少没有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公民来对待,学校培养学生成为公民的意识和理念也还不够,甚至陷入公民意识的危机。公民的意识危机表现在,法律意识不足。人们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现实中不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履行自己的义务;道德意识滑坡。目前社会的道德现象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无道德”,人们不讲道德、漠视道德、反对道德。在民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官场、、欺上瞒下。人们没有良心、也就是没有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信仰意识缺失。一是无信,也就是没有真正的信仰。二是迷信。现在很多人虽然没有真正的信仰,但信奉迷信。学校最基础、最基本、首要的任务不是培养大批量缺少人文关怀、缺乏人性修养、心理亚健康、不健康的、有心理问题的、心理疾病的学士、坝士和博士,而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公民。学生也不是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掌握某种技术、某种知识、获得某种证书某种文凭、会考试的只见“才”不见“人”的“人才”,而是“要使自己作为人而成为人”,在现代社会就是要把自己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质言之,学校不能急功近利地把学生经营成各式各样的见才不见人的“人才”,学生不能仅仅把自己训练成急功近利地赚钱的机器。

公民是现代校园人素质外化的一个特征,而且是一个核心特征。学生是否具有公民意识和素质,是衡量一个校园是否是公共社会的关键指标。实际上,在培养公民意识和素质这方面,大学校园既最具有条件,也最具有可能。但学生的现实是,他们最有可能成为公民,但目前还不是公民。学生中的公民意识和素质尚未被激发出来和管理起来。所以,“校园公共社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公民性,而且还要首先使学生拥有公民性。而学生拥有公民性不仅在比例上极具普遍性,而且还在浓度上具有均等性。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校园全体人员的民主才有可能。因此,学校要在培养人才的方向、理念、目标、公共实施、公共服务都要紧紧围绕“公民”这个主题,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公民意识、公民性质、公民素质的校园人,从而校园公共社会构建才能成为现实。

(二)校园的运行要有公共程序和机制

校园公共社会构建首先要求学校各项工作要有公共程序、机制,这是保障学校在公共社会运行中的动力源泉,也是确保学校公共社会的机制和制度把手。校园的公共性是否达到公共社会的程度和层次,主要是看在处理事情和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具有公共程序、机制和秩序。但必须指出,程序、机制和秩序层面一直都存在一个科学与否的问题。在现实中很多事情表面看来似乎是公共性的,但实质上是非公共性的。

因此,校园公共社会构建不仅要程序公共,更要实质公共。如公共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则“正义”,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处理事情过程中一直是按照程序办事,但结果往往是非正义的,原因就在程序正义大于实质正义。在学生评奖评优、违纪处分、推优入党等方面就表现的很明显。有的学生在学院、学校表现的相当优秀,不论是就工作能力,还是就学习成绩、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等都达到学生党员标准,可是在推优入党的时候往往卡在班级投票上,由于群众基础不好(姑且不论其中原因)难易推上来,而且推不上来的结果的每个环节都是符合入党程序的,这就是程序正义大于实质正义的典型表

构建校园公共社会在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事情和问题,一定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以及学生代表大会审议,有时甚至还要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表态和选择。对于重要的决定一定要有一个公布机制和时间。尤其是学生来说,班长、学生会主席要公开选举甚至是竞选产生。并且要对学生干部的日常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这不仅为“校园公共社会”选拔运行人才,更为未来的社会管理和民主政治培养人才。

同时构建“校园公共社会”还要淡化行政级别,强化学术水平;要注重学校管理者与师生员工的直接沟通和交流,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沟通和交流:要特别注意相等和平等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师生员工既可以直接了解和知道学校运行情况和碰到的问题,还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对情况和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大学校园中的所有组织结构都具有公共性,从名称上看几乎所有都是校级机构,都可以直接对外开展业务。

(三)学校要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构建校园公共社会本身就蕴含校园的社会性,当然包括它服务社会的发展,而且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和市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构建校园公共社会就是为了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校企联合,地方政府与高校联合办学,民办学校的兴起就是学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典型模式。它简化了学校与社会联系程序,加深了学校与地方联系的深度与广度,增加了学校与社会对话和与资源共享的机会,缩短了校园与社会相互影响的周期,减少学校与社会资源浪费。

校园在服务地方社会中彰显公共社会的属性,特性,构建校园公共社会必须正视社会对校园的促进与转化作片,学校机构设置,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办公程序,活动方式等都要体现公共性、社会性。而服务地方社会的水平与质量反过来又体现校园公共社会构建的是否健全和完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浙江海洋学院普陀科学技术学院就是地方政府与学校联合办学,是浙江海洋学院教育体制改革的创新模式,也是校园公共社会构建的一次大胆尝试,这必将为学校的发展强大、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公共社会创建,校园公共社会构硅提供新思路、新思想、新方法、新做法。

上一篇:宪法调整权力分配论文 下一篇:越轨现象心理学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