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混声合唱教学探索

时间:2022-03-07 06:01:52

高中混声合唱教学探索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合唱是非常重要的。由集体的努力所完成的音乐作品和带来的愉悦,培养了高尚品格的人,这种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可见,合唱作为音乐教育的第二课堂,不仅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演唱和艺术水平,更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大多数热爱音乐的学生只能在学业和兴趣间挣扎,对音乐和合唱本身的兴趣是浓厚的,排练的时间却极少,而家长的态度多是根据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来跟进。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平衡合唱和学业的关系,同时研究高效的合唱教学方法,提高合唱教学效率,让短时间的训练也能发挥效果。如果将合唱成果比喻成一个“瓜”的话,那么短短三年时光要想拥有“瓜熟蒂落”的自然美感、分享“瓜果飘香”的丰收喜悦,恐怕需要一些人为的、智慧的手段。即通过种种合唱训练中的强化训练使得合唱教学成果斐然。

一、有针对性的训练合唱音准

音准是演唱合唱作品展演的基础,是准确表现作品形象强有力的保证。有准确的音高关系,才能有保障地完成谱面要求。音准能力的训练在合唱团的各项能力训练中处于首要位置。那么良好的音准能力如何训练?

大部分合唱团建团时都会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拔,音准好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合唱团的团员。但是独唱音准不等同于合唱音准。往往有一些学生独唱唱得很好,可是一进入合唱就跑调。这是为何?原因是他们没有合唱的音准概念,合唱的音准概念是丰富和立体的,这就要求团员要有和声的意识,而这需要另辟蹊径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合唱作品《天德而出宁》:开始的钟声是两组四五度叠置和弦的连接,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类似琵琶定弦)的和弦构成颠覆了传统概念中三和弦的和声感,可以视为作曲家的点睛之笔。怎样准确又自然地表现出这个特殊的音响,就要花一番功夫了。训练时,根据隐性旋律线的需要,可以突出其中某一个声部,让其余五个声部弱一些,这样轮流进行,六个声部就会逐渐稳定。再如第二段(女声领唱)的特点主要是远距离关系的和声进行。每个和弦单独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因为音程距离较远、节奏拉宽、速度缓慢、音量又必须尽量控制,这种远和弱的感觉,很容易让人对调的概念模糊起来。因此,音准把握存在一定难度。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要求团员熟记音高的前后和上下关系,时刻保持听的感觉去哼唱,练唱时始终带着聆听、识别、记忆的要求。久而久之,他们就逐步掌握了窍门,不但注意到横向与纵向的双线行进,而且习惯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达到较为满意的训练效果。另外,为了让音程距离更形象化、直观化,笔者建议尽可能给合唱团员提供五线谱版的合唱作品,使得学生在识谱时可以借助线间距离比照音高、把握音准。

二、多种手段训练合唱团音色

一个合唱团的声音色彩是区别于其他合唱团的标志,合唱中的声音训练是对人声色彩有针对性的塑造,当声音达到一定程度时,合唱作品的演绎也就水到渠成了。

高中合唱混声团的声音能力有别于成人混声合唱团。因此,高中混声合唱团的声音色彩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塑造这种色彩也应有独特的方法和手段。

一般来说,一个混声合唱团的男女生比例为2比3,即40人的合唱团,一般男生16人,女生24人,在声部配置上,要依据作品的需要进行配置。正常情况下,低声部人数要多于高声部,即音区的人数配置要像金字塔,低宽高窄,这样有助于整个声部的和谐。但是具体到作品时,不必拘泥于声部,要根据作品的具体需要调整个别声部的位置。可以根据某些段落和色彩的需要,将声部里的各个声音交叉使用。这样的做法避免了声部分配的单一性,更能在短时间里提升团员的合唱能力。

从学生的声音能力来分析,男声部分处于变声后期,虽有明显的音区特征,但不稳定,所以不能过度追求音量,更不能盲目的拓宽音域。女生的声音普遍细尖,中声区的厚度较差。根据这一现状,声音训练最重要的是建立准确的声音概念,重视声音质感训练而不能过多地追求音量和音域。男女声都要积极利用鼻咽腔,发出通透、高位置、明亮润泽而不僵硬的声音,同时努力加强气息训练,训练有支持的深呼吸,有动力的气息流,使得高位置的头腔声音拥有更好的声音空间及连贯性和持久力。为达到这样的目的,笔者摸索出了一系列集热身活动、打开咽腔、增强腰腹对抗力和爆发力于一体的趣味声音训练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首先是模仿蛤蟆发声的声训方法。训练时要求每位团员保持大笑的口型,嘴角努力向耳后位置靠,靠嘴角两侧的空隙吸气,边吸边发出“hei”的声音。然后停顿,再向鼻腔方向努力慢慢吐气,依旧发出“hei”的气声,过程缓慢,力度渐强,由始至终上方软腭抬起,要积极有力并保持紧张的状态。这一练习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团员掌握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逐渐养成深呼吸的习惯,并提升横膈膜的扩张伸缩能力。

其次是模仿野兽吼叫的发声方法。训练时要求每位团员站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举起呈爪子状有力的张开,面部表情夸张兴奋,如野兽般无声的大吼,同时有节奏地旋转身体。这一练习主要训练团员的气息爆发力、节奏感和舞台感,并能使团员在短时间里达到热身的效果。

这一系列训练是通过运用形象的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辅助学生理解声音形象达到具体的声音训练要求,最终为塑造作品中音乐形象而服务。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加上带母音的旋律训练,合唱团就能拥有一个高位置的通透的好声音。

三、训练时加入合理的艺术处理

合唱作品艺术形象的塑造依赖于指挥对作品的艺术处理,对合唱音乐语言的合理利用。合唱指挥对合唱作品艺术形象的勾画越清晰、细致、准确,合唱表演所展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就越生动、形象。

1、音乐风格是探寻音乐文化的密码

陈乐昌创作的合唱作品《天德而出宁》,原文出自《庄子・外篇・天道》:“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该作品写于2008年,当时正逢南方寒灾,作曲家以抗灾为主题,创作了一个组曲。《天德》是第四乐章,寓意是对与天斗、与地斗观念的觉悟――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所有的音乐语言都是为了表达“天人合一”的音乐意境。而在创作技法上,大量四度、五度、二度音程的运用,产生的现代和声效果以及音乐的交响性,都给这首传统题材的中国作品增加了现代感和感染力。这部作品的音乐风格是中国传统题材的现代合唱作品。合唱对文学的理解要反映在演唱的思想深度上,对传统题材特点的理解要体现在演唱时的咬字吐字上,而对现代风格的理解要通过和声的推进和交融以及色彩音的强调来呈现。

2、音乐语言是构筑音乐形态的道具

合唱作品的塑造取决于合唱音乐语言的合理利用。包括:人声色彩、音乐力度、速度、音乐结构、歌词逻辑重音等。《天德》要塑造两个声音形象,即人与自然。人声应润泽如玉,而自然可以具象为钟的声音,带有金属感,更具穿透力,在演唱时,两种音色要保持在一个共鸣点上既清晰又交融。这一效果最明显是体现在第四段,部分女高音唱“当……”,其它声部轮唱部分。而作品的音乐力度主要体现在音乐张力上,而非简单的强弱。演唱时和声的推进,旋律线条的连贯,力度层次的运用都是靠声音技术控制和对强弱的量化运用。为了体现作品的意境,使主题音乐更富想象空间,在演唱时适当的放慢速度,让旋律的线条更舒展,意境更深远。而在第四段则稍作提速,表现音乐的动力。歌词的逻辑重音在这首作品中显得尤为明显,语言自身的律动规律和旋律进行完全吻合,如“而”、“四”、“之”等字。

可见,作品处理是对合唱作品的二度创作,它基于指挥对作品发自内心深处的理解,而准确再现合唱作品的音乐形象取决于对合唱音乐语言的合理利用。

3、音乐表演是蕴含音乐美学的独白

合唱作为声乐表演的最高艺术形式,最终是以舞台表演的方式呈现。尤其是在中小学的合唱舞台上,对于观众和评委来说,大多时候是“未听其声先见其人”。所以,恰到好处的演员造型将会为合唱表演锦上添花。

《天德而出宁》是一首朴素而唯美的作品,音乐本身拥有的人文内涵需要听者细细品味,而在舞台上短短5分钟的表演如何让观众看懂、听懂,并为之感动。这需要合唱团全方面的努力。

在音乐开始之前,形象是最初映入观众眼帘的。那么《天德》中的“谁”是怎样的?――他(她)身披麻质长袍,静静伫立,婉约而歌,纵然宽松的服饰中看不到男孩伟岸的身躯、女孩婀娜的身形,但从他们青春焕发的脸庞上依然可以读出他们花一样的年龄。丰富交织的音响足以表明这是一个混声合唱。在舞台上,在作品中,他们首先应该是独立的个体、是普罗大众,共同用音乐述说天德之悟。

飘逸的长袍,洁净的妆容,宁静的气质。笔者用自己的独特理解来诠释这个作品里的“谁”。当一群这样的“人”出现在舞台上,或许观众先是不解,但当古朴、纯净的和声唱响时,全场必定为之感动,为音乐、为情感、为这神形合一的超然创意,也为一份表达自我美的勇敢而感动。

关注了合唱教学的音准,音色技术和作品处理,才能全面提高合唱团的表现力。所有的技术在舞台上都幻化成了完美的艺术,而为了此刻的完美所做的种种“强扭”之举,都成了甜蜜的坚持。所以,在高中合唱教学过程中,只要得法,即使在短暂时间内,美妙的合唱艺术也可以瓜熟蒂落。

上一篇:浅谈音乐课堂中的“美” 下一篇:论猫神与猫神经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