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声乐学习新思考

时间:2022-03-06 07:43:06

当代大学生声乐学习新思考

共鸣的使用能使声音具有更丰富的色彩和表现力,使声音更响亮,但不是单靠一个共鸣腔体就能完成的,是所有共鸣的腔体的相辅相成的结果。而可调节共鸣腔体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整个发声状态的形成,如何使可调节共鸣腔体稳定、寻找建立其稳定性的方法至关重要。

一、可调节共鸣腔体发声原理及对歌唱的影响

口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第一个共鸣区域,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极为广泛,它必须是靠各个器官打开以后,并达到一定的位置的时候才能发出正确的声音,如有一个力量稍稍没有达到,声音整体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在我们进行发声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不能在保持喉咙打开的情况下进行咬字,因而特别要注意咬字的过程,因为咬字时嘴部的动作很容易将口腔共鸣的腔体形态改变,这必须靠长时间的练习来使其达到一个固定的状态。

我们在日常说话的时候,咬字吐字是由唇、齿、舌、喉头、声带一起完成的,各个器官都处于自然的状态。但唱歌的时候,口腔的状态扩大形成的空间远远要比说话的时候要大,对于字的形成变得很不灵活,就需要增强在发声时共鸣的稳定,让喉咙动作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否则,就不能把平常说话用的字运用到歌唱的状态中去。

下颌关节是使口腔开合的关节,下颌关节俗称“牙关节”。口腔开合时,牙关节能张开与闭合。在歌唱发声时,为使口腔积极张开,同时又保持下巴与颈部的松弛状态,张嘴时必须想到上腭的最后一颗大牙都向上提,以便于“拉开牙关节”。如果牙关节拉不开,张嘴时下巴的肌肉肯定紧张,喉结因此而被紧束,就会直接影响歌唱的发声效果。

上口盖前半部分由带骨质的硬腭构成又叫硬口盖。歌唱发声时声音打在硬口盖上有一种声音碰在硬的物质上的感觉,声音十分明亮。连接硬腭的软腭(软口盖)完全是肌肉组织,是上口盖可活动的部位,对调节高音区的共鸣作用极大。硬口盖与软口盖交界的中点会出现反射的共鸣焦点。明亮的声音带着上口盖及它的后上方空腔振动的感觉吸引着歌唱者的注意力;随着音高上升自已觉着口腔共鸣减弱、头腔与“面罩”共鸣音色加强。

二、可调节共鸣腔体在演唱中稳定性的方法

在演唱中我们始终要作到乐曲的一开始整个腔体就要处在准备好的状态中、元音之间不能有痕迹,后面的字都要在前一个字的基础上唱出来,这在意大利语的咬字上面比较容易点。鼻咽腔、喉咽腔打开,口腔中的硬腭向上抬,笑肌抬起,舌头平放,舌尖抵住下齿龈,气息要沉在两肋。在统一的口腔腔置咬出。同时要用说话的原始状态唱,不能躲,也不能松懈,口腔的位置始终在一个位置,都得搭在呼吸上。特别是换气的时候要把握好可调节腔体的位置的稳定。注意母音的发音的正确,确保腔体共鸣的稳定。咬字就像大猫叼小猫的时候,既不能咬死,也不能不咬,咬字也是如此,既不能把字咬死了又要念得清楚,咬字的时候,大牙不能咬死,保持口腔的打开状态,母音在唇上进行变化。如果作品中的元音变化不大,但辅音字母变化丰富,就要特别注意一下口腔中的咬字了。

笔者专门针对演唱节奏明快,带有小花腔的的作品对可调节的共鸣腔体的运用谈谈以下看法:

这样的作品往往使整首歌充满活力。以《七月草原》为例:开始处的“小蜜蜂采花”在开口唱的时候嘴皮不能咬太紧,往往有的学生在刚开始唱的时候很容易咬紧,就显得很死板,没有活力。由于咬字过于死板,口腔腔体容易受到影响,腔体容易下垮,在下垮的腔体中努力想“做”出正确的声音,舌头就向后缩,就堵在了软腭处,歌唱就受到了影响,更别说花腔的顺利进行。而正确的方法是上口盖打开、舌头平放、笑肌上提、咬字清楚并换得较快。“啊”字的进入直接在前面一句的状态下进行,硬腭向上提,让口腔腔体始终保持在同一状态下,在气息推动这样就容易唱一点。所以,在演唱的时候,咬字就在打开固定的状态下的后面进行咬字,咬字不能咬死也不能不清楚,保持好可调节腔体的稳定,做到整首歌曲都在不关闭口腔内部的空间中进行。花腔部分除了要注意腔体的稳定,更要注意两肋气息的力量。口腔共鸣器官要是不放松,咬死了位置上不去,打出来的花腔就是散的,就没有金属感了,就和平时的顿音没有什么区别了。

在后半部分的演唱中,出现了“啊”音在高音的延长,在中间就会用到上腭抬了又抬的方法。在花腔的演唱中一定要运用上口盖的力量,气息直达上口盖,面部表情在一个兴奋的状态,这样各个腔体都会是在打开的状态之下。需要注意的是倒数第二排的一个花腔下行,歌唱位置不能因为音的降低而下滑,要始终保持在一个高度,也就是说口腔的位置不能因为音的下降而改变,要始终稳定在最佳状态。

综上所述:在唱歌的过程当中,调整好可调节共鸣腔体的位置,歌声随着音乐的旋律、语言的母音在不停的进行着各种复杂的变化,要达到最佳的效果。足见保持好好的歌唱腔体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可调节共鸣腔体的稳定也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研究好这个课题,对于我的教学会有一个质的突破,我也感受到了一定的效果,在可调节共鸣腔体的稳定性的教学上面有了一定的收获,在演唱中也得到了体现。在文中的一些方法的分析是我个人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李 沙: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上一篇:时间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度的研究 下一篇:论历史影视剧对历史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