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时间:2022-03-05 10:25:51

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摘 要: 合理、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是一门艺术,它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高效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作者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有效性三个方面来说明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知识,应用知识,体验知识的过程中来。

关键词: 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 探究情境 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的质量会对整个教学质量乃至教育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改革过去以学生课余时间的牺牲和沉重的学业负担为代价换取质量的做法。新课程又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数学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合理、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是一门艺术,它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高效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保证有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在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有效的情境不仅要与所教的内容密切相关,而且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使数学知识的本质蕴含于情境之中。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趣味性,即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数学性,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分析,提炼出数学信息,发现数学的本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疑惑”需求,引导学生,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化。

案例1:在学习“平方差公式”一课时,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从前,有一个庄园主,把一块边长为x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王老汉种植。第二年,他对王老汉说:“我把这块地的一边减少3米,相邻的另一边增加3米,继续租给你,租金不变,你也没有吃亏,你看如何?”王老汉一听,觉得好像没有吃亏,就答应道:“好吧。”回到家中,他把这事和邻居们一讲,大家都说:“王老汉,你吃亏了!”王老汉非常吃惊。聪明的你知道王老汉吃亏了吗?

在学生被生活化的问题所吸引,而又感到疑惑,并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自然地引入新课――平方差公式。

【说明】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应保证所设置的问题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要直观鲜明,能激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探究是学习数学的核心,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努力创设探究情境,营造探索氛围,渗透数学思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学生经历、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成、发展过程,探讨其本质规律。

案例2: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采用下面的方法。

首先,由一副三角板,学生发现:30°+60°+90°=180°,45°+45°+90°=180°。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其次,提出问题:“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为180°吗?”然后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①让学生任意画ABC,用量角器量出各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②把ABC的三个内角剪开(如图1),然后把它们的顶点A、B、C重合在同一点,拼成如图2。

此时,学生已经能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要用推理的方法证明其定理,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师:观察图2,你觉得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生:把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

师:刚才我们是把三个角剪开拼在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我们又如何把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呢?

生:作平行线。

学生边思考,边回答,边动手画图尝试,得到多种证法(如图3―5)。

师:除了平角,还有什么也与180°有关?

生:平行线的一组同旁内角,由此又可得到另一种证明方法。(如图6)

【说明】教师应把课堂当做科学家当初发现真理的场所,而学生是探求真理的主体,在这里通过动手、思考、合作、归纳等方法,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经历了知识的生发过程,感受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体会到数学的严谨美。

案例3: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出示题目。

如图7,在ABC中,∠BAC=90°,AB=AC,过点A任意作一条直线l(l不与BC相交),并作BDl,CEl,垂足分别为D、E,试说明线段DE、BD、CE之间的数量关系。

因为对图形很熟悉,学生很快得出“DE=BD+CE”。此时教师不能认为此题已解决,应设置如下变式训练:(1)如果条件中的三个90°都改为60°,这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还成立吗?学生仿照前面找相等角的方法,同样可证出DAB≌ECA,进而得出这三条线段的关系。(2)如果把60°改为140°呢,是否也有相同结论?学生思考片刻后,易得到肯定回答。(3)结合(1)、(2),你有何发现?此时,学生豁然开朗,很自信地回答:“当∠BDA=∠BAC=∠AEC时,DE=BD+CE都是成立的。”

【说明】教师从一道例题出发,营造了一个生动、动态的探究情境,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活于教材的先进理念。通过变式训练和提问,学生不仅熟悉了图形的特征,掌握了方法,而且对所学知识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激发了探究问题本质的欲望,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多媒体界面图文并茂、文字规范、生动直观,动静结合,很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相整合,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所特有的功能,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拓展数学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这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都是大有益处的。

案例4:在学习“相似图形”一课时,作为起始课,书本利用大量的图片来说明相似图形的概念,即“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形是相似图形”,“全等图形是相似图形的特殊情况”,但总觉得仅靠图片还不够直观、形象。此时,教师可以利用Flash制作一对全等五角星和一对相似的五角星,利用动画功能演示一对全等五角星可以通过平移、翻折或旋转使它们重合,而一对相似的五角星可以通过平移、翻折、旋转,以及放大或缩小使它们重合,这样更形象地说明了相似形的概念,相似形和全等形的关系。

案例5:在“频率的稳定性”的教学中,教材设计了“抛硬币”、“掷骰子”、“转转盘”等实验来验证:“在一定条件下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地在某一常数附近摆动,这个常数就是事件发生的概率。”而老师在教学时由于受到实验的次数、时间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实验成功的可能性大打折扣,此时教师可以把教学光盘中一些统计学家的实验过程、实验数据通过多媒体呈献给大家,生动的实验,翔实的数据,学生刚刚可能为实验的不成功感到懊恼,后来又被多媒体所显示的结果折服,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说明】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教师不能花了大量的工夫制作多媒体课件,而在课堂上成为一名放映员,不能只要求“快节奏,大容量”,而忽视了学困生的培养,更要重视如何使多媒体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和体验知识的工具。只有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转化为教学行为,才能使教学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天舟.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数学课堂有效教学[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12).

[2]谢雅礼.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探究成效[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方法的探究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新课程带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