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新课程带来的变化

时间:2022-07-26 02:52:19

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新课程带来的变化

在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们都希望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追求一种理想的全新的课堂教学。为了结合实际,找出问题,确定今后的课堂教学方向,我和石兴谋老师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对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和局限

1.“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更确切地说是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评价一节好课很重要的指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和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必答,或讨论或交流,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兴趣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未能抓住该教学目标的关键条件,像这样未完成预定认知目标的课显然称不上是一节好课。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也不能视为一节好课。

2.“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度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观摩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评委们说自己的课“漏洞百出”,说自己水平低。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另外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就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因此,我们说教学“贵在得法”,就体现在教师如何做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和合作者。

3.“样样俱全”的所谓优秀课常常使教学忽略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可以说十分完备,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练”、“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美观”、“教态自然”、“语言流畅”,等等。

许多观摩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了迎合评课标准而设计的。但是许多教师却没有想过,课堂教学既然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如果为了把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在黑板上即使板书并不美观,甚至让学生参与板书,又未尝不可呢?相反,所谓的板书设计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那才是一堂可悲而又失败的课。

二、新课程带来的变化

1.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提出的要求。

回顾以前的教学方式,教师只不过是一条传输带而已,这样的“传输带”要教导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和具有竞争经验与承受能力的人才是很难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者,施教、操练的对象,时常要求学生按教师思路,顺着“路子”或“定式”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走进新角色,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发展,过程”上。首先,要关注学生,心里有学生;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最后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要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2)要善于营造和管理学习氛围和环境。

(3)要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的必要时间、空间和资源。

(4)要有把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融为一体的能力。

(5)应知道现实世界里的数学和课堂上数学之间的联系。

(6)要把握学生已经有什么样的个人数学知识经验和直接经验。

2.新课程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消失。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形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方式是当今国内外教育界所关注和倡导的,它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

3.新课程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变化。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教师”,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即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作是教师的教的“回应”,或者是为教师教的“点缀”。总之,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

本次课改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因此,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给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首先,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活动,也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但如果关注学生学,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将会受到挑战,学生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被空前地重视起来。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将同时带来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促使教师从以往的“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因此,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满足“以学论教”的评价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除了写教案,教师可能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教案的设计也随之变化和改进。

最后,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将促进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更具有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如何能让学生学习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是教师课程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的设计将富有弹性,促使教师灵活调整。总之,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其内涵正在一点点地发生着“重心转移”和变化。

上一篇: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下一篇:培养和提高高中生数学能力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