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系统性开发初探

时间:2022-03-05 10:27:26

高职人才系统性开发初探

摘 要:高职人才开发应遵循系统性规律,认识人才系统性开发特征,夯实人才系统性开发基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建立科学的人才标准。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开发;系统性

作者简介:钱涛(1966-),女,江苏姜堰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67-02

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经历了十余年的积累,已逐步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提升。多数高职院校着眼长远,调整发展战略,致力于增加核心竞争力,强化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树立办学品牌。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迫切需要各类人才支持,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构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人才开发应遵循系统性规律,从整体出发,做好顶层设计,从整体到局部细分,再由局部向整体综合,动态研究和把握人才成长的全过程,取得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的最大效益。

一、高职院校人才系统性开发的特征

(一)集群性:团队优于个人

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不同类型的组织越来越多地依靠团队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和应对危机挑战。团队是由两个及以上具有互补性知识与技能的成员组成、需要通过互相协作来完成共同目标并承担共同责任的群体。由中专校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一般都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几十年办学历史,行业特征显著,经过长期沉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主干专业和专业群。这些历史久基础好实力强的专业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能够了解岗位特点,根据企业标准,设置课程,培养出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伴随全球化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行业不断创新发展,这些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也同样面临着更新改造升级重组的要求。这样的复杂任务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高职院发挥自身有别于本科高校的优势,迅速捕捉行业信息,降低管理重心,调配人才资源,形成人才集群,组合相近或不同专业人才协同作战,围绕产业链的变化趋势,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并不简单否认个人作为人才的重要意义,而是相比较而言,个人在加入团队后会发挥出更多的集群优势作用,取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人才效益。

(二)融通性:理实相互促进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更加明晰了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专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学生毕业上岗后能够比较快地成长为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和生产组织管理人员。这样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有牢靠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双师素质体现了复合型人才的融通性。一些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采用了成效明显的结对互补模式,让传统型擅长理论教学的教师和新引进企业工程师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互为师徒,一方传授教学理论和方法,一方传授企业生产实践技能,双方在较快的时间内各取所需,完成知识技能的融通,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技能。

(三)均衡性:结构提升效能

因为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工作任务复杂程度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在对外开放的办学环境中很难凭单打独斗,施展身手,更多地要依靠团队合作发挥作用。优秀教科研团队的人员组成往往不是单一类型的人才,其成员体现出和而不同的风貌,人才结构合理,无论是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实践水平、经验阅历、心理气质、年龄特征等均具有差异性,形成相容互补的良好格局。优化组合的人才结构具有动态均衡性,在充满和谐氛围的集体中,团队每个成员的知识在互相分享中流动,创意在彼此砥砺中激发,团队智慧和创造力获得均衡性增长,必然提升团队的整体效能。

(四)变化性:增量存量消长

人才资源是个动态的变量,其效用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可不完全显现。如果高职院校组织管理混乱,限制了人才发展和水平发挥,导致人才流失,组织中的人才资源存量就会衰减;如果高职院校组织管理科学,扶持人才成长进步,甚至可以吸引外部人才积聚,形成竞争择优的态势。只要平衡好内外部人才增长点,学校获得的人才资源就会加倍增长,并且以增量激活存量,人才释放出最大的创造能量,产生“鲶鱼效应”,推动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

二、夯实高职院校人才系统性开发的基础

(一)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

在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新阶段,高职院校也承担着重大历史责任和任务。高职院校高质量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首先要解放思想,冲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人才观束缚,树立新时代的科学人才观念。相比较于本科院校教师优越的身份地位被社会广泛认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同样要获得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建立起岗位成才的信心,通过不懈努力,获得事业成功和社会尊重。面对出身清贫的高职学生,学校更要向他们传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人皆可成才的道理,帮助他们摆脱应试教育等级划分带来的挫败感,鼓励并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激发积极成才的勇气。只有当整个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理性认识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客观评价职业教育的成效,才能够使得更多的人真正解放思想,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念。

(二)实事求是,建立科学的人才标准

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揭示出现代经济社会生活多元化催生人才多样性分布的现实。适时发现人才、辨别人才、培育人才、合理使用人才,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人才状况做细致分析,系统考量各类人才的不同内涵,设计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标准。运用科学的人才标准衡量人才,既有才能的显示度,又有才能的区分度。在进行人才系统开发时,才能因人制宜,设计出更加适合个体的成才路径,搭建出更加合理高效的人才结构,挖掘出人才的潜能,发挥人才的最大效应。

三、把握高职院校人才系统性开发的四个结合

(一)把握大局,宏观调控,制定人才发展规划与行业发展趋势、学校办学定位相结合。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生教育等共同构成了我国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这个体系结构具有科学的多样性特征,各类型的高等学校在这个体系结构中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共同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这个复杂系统中找准定位,努力培养好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与高技能培训。因此,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就应该把握这个发展大局,做好宏观调控,使得人才发展规划与行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相适应。

(二)创新制度,优化环境,建立人才引培选任考评机制与学校管理体制相结合。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要建立起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并行不悖、良性运转的机制,充分保障教授治学的权力,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办学主体的作用; 建立完善人才发展性评价机制以及帮助优秀人才实现自我发展、获得成功的管理支持机制。

对于快速发展中的高职院校来说,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作用,高职院校中的管理体制仍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新模式,既区别于中职教育,又不同于本科院校。

(三)以用为本,拓宽平台,打造教学科研管理团队与学校重大项目建设实践相结合。高校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学校办学质量取决于人,主要包括从事学术研究和科技服务的教师。高职院校中的人才队伍中最大群体也是作为专业技术人才主体的教师。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努力目标,培养教学科研人才,关键还是以用为本,用当其时、用尽其能。谋求高职院校发展,需要打造各色教学科研管理团队,这些团队囊括诸多人才,参与学院重大项目建设。项目驱动,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正是一个个重大项目的建设任务,给教师增添了许多压力,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他们的才能在应用实践中得以增长。

(四)竞争合作,激发活力,形成人才弹性流动机制与推动校企政行合作相结合。任何系统的结构在本质上都是开放的,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这是系统与变化着的外部环境互相作用的必然趋势,只有坚持系统结构开放性,才能使得系统具有生机活力。高职院校顺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开放办学,加强与校外的企业、政府机构、行业的紧密联系,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道路。高职院校特聘企业工程师、技术能手来校兼课,也积极派遣教师去企业实岗锻炼,学习提高。高职院校在人才的使用上,更加灵活,对企业优秀人才求贤若渴,即使不能引进校内,也抱持“但为所用,不求所有”的开阔胸襟,用引智引技的人才弹性流动方式,提高人才利用效率。同样,对企业而言,工艺革新,产品优化,是赢得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高职可以将生产一线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师研究的课题,集中优势力量,联合攻关,形成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成果,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在开放办学中,学校与企业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直接依靠的是人才弹性流动机制给予的有力支撑。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就业为导向,努力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面向社会开放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教学科研管理等各类人才在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政府、社会的广泛合作中弹性流动,释放出活力。

在科学发展视野下,高职院校要广泛宣传并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牢固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立足岗位成才的观念,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活校战略,将“为了师生的终身发展”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让人才都获得自己的成长发展空间,都有相应的制度政策支持成长,发挥学术组织作用,实现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引导师生自觉融入人才队伍建设行列,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爱人才,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开创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余雪杰.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马俊杰.高校领导团队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实践导向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开发 下一篇:高职人文教育的缺失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