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10-14 10:16:37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总体目标。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结合高职教学现状,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学;构建;质量;体系

作者简介:李培红(1968-),女,河南开封市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企业财务会计与税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54-02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需求,坚持以传授技术知识为根本任务,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总体目标。教学工作是知识传播的途径和手段,也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教学改革则成为高职院校各项改革的核心。加强学校基础建设的投入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加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所以,构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职教学质量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是:由于高职院校自身体制不完善,学生重视学历不重视技能的观点比较普遍等原因,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偏见,生源相对较差,学生素质不高,加上入口关把握不好,从而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带来困难;办学模式单一,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以及作用的发挥一般;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实训基地;教学经费投入有限,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是很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设置不够科学、规范,现行专业存在问题较多;学院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不尽如人意;产学研合作教育仍做得不够,学生毕业实践环节与学校教育环节脱节;就业指导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都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高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

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专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紧跟产业发展需求,根据服务企业岗位的要求,以技术应用为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上岗后能够比较快地成长为生产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能手和生产组织管理人员[1]。突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敬业爱岗精神的教育,以“技术用得上,人才留得住”为高职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一方面立足于职业岗位以及工作过程分析,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够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现时需求,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工作中需要一大批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职业态度,更要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上岗即可工作的专业性人员,因此其在人才选择渠道上更倾向于从高职院校进行选拔,这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面向定位于生产企业和服务业是发展高职特色教育、保障教学质量和就业率的必然选择。

三、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属于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生产企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工越来越明确,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应用更趋于专门化。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实行订单式培养,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探索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2]。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根据教学计划既要符合教学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不断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当进行调整的原则,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坚持贯彻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加强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坚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坚持整体优化,合理设置与优化课程体系;及时对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重组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加大实践学时比重,形成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构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

按照以上原则,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思路:面向市场需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生产育人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1.加强专业技能素质培养:加大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比例,顶岗实习期间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学习;在企业文化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强化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使用逆向思维方法重组课程: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结构,按岗位重构课程,并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课程之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打破原有的三段式学科课程体系。采用逆向思维方法,根据岗位分析需要培养的能力和学习的知识,突出职业岗位、职业能力 [3](图1)。在教学计划中要明确每个学期的阶段性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岗位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新课程体系的原则:深入分析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依据岗位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选择教学内容设置课程,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以职业岗位流程为导向的模块化结构,设计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的课程模块。

为确保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即首先确定专业定位,据此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从而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实训项目。具体来说就是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依据进行专业定位;根据工作过程和能力培养要求进行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的确定;强化仿真实训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训练学生的业务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1.教学内容要理论和经验相结合。对基础课教学按照“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减少理论推导,重点讲授课程的应用内容,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实用、合理的课程体系。将专业基础课按照为专业课服务的思路进行整合与优化;坚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注重针对性和应用性”的原则进行专业课教学,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融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明确实践训练项目、实践教学活动安排,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考核等加强管理,强化课程实践,专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和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建立以校内专业实体、校外实习基地为主体的工学结合教学平台(图2):

2.结合高职院校职业性、岗位性特点设计课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能力和知识结构上,具有职业性、岗位性的特点。由于高职教育是以职业素质提高为核心,包括知识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因此,更加注重针对职业岗位的需要,开设必需的基础知识课程,不再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而是以专业为依据,突破原来狭窄的知识基础观念,通过满足学生后续专业学习的需要,实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课程组合不再是机械地“德、智、体全发展”,规定每一项教育对应一门课程,而是根据就业需要和高职院校学生现状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实现人才培养针对性与综合性统一。突破单一课程优化观念,重视课程全面整体的构建;既强调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又重视结合每门专业课程的性质,确定不同的改革方案,全面、系统的进行改革。形成整体优化。

(四)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理论够用,实践为主”,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就行,主要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因而对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评价十分重要。

1.对理论教学的评价:加强检查教师的备课,确保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够用”的要求。开展教师说课评比活动,促进教师对理论教学的把握。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评价,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丰富教学方法。通过进一步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组织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开展教学技能评价,确保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课程组织方式、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技能的掌握、教学方法的合理配合、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以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的情况等内容。

2.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在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和要求,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教师在企业中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由企业和高职院校代表,对教师实践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评价;在校内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由课程专家、企业代表组成督导小组,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监控和评价。

四、构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体系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切实保障教学的中心地位

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根据技术发展及时更新内容。改革和完善考核方法和内容,采用有利于知识灵活应用、有利于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考核方法,注重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达到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的目的。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企业,构建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为毕业生直接从事职业岗位工作创造条件。

(二)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校企合作将会进一步丰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机构,有助于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改革,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学习质量提高都有积极作用。

1.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以职业技能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一个中心:以就业为中心;两个结合: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施中,采用“4+1+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4学期在校内进行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学习、第5学期结合相关技能证书进行技能训练和鉴定,最后半年顶岗实习。

2.教学模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其教学模式,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以“实践+应用”为主旨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设计中,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的,改变传统思想,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工学结合,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效果;推行证书教育制度,保障教学措施落实,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职高专专业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的力度,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建立促进“双师”素质教师成长的竞争、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提高自我培训意识,充分发挥“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强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将实践锻炼作为高职师资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下企业锻炼、聘请专家到学校讲课,与企业共同进行项目开发等形式,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师德好、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学团队。

(四)增加选修课程,确保高职教育发展

选修课程的制定要尽量扩大范围,不仅要符合企业职业岗位的需要,还要符合学生个人对人生规划的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今后就业和发展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相应知识和技能,打好今后职业规划发展的基础,因此选修课程的设置应全面且内容丰富,满足不同学生发展要求的需要。而且,选修课程还要考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确保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6).

[3]李振汕,等.关于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4卷(3).

上一篇:基于效度分析的职业教育政策监测与评价体系 下一篇:实践导向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