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中小企业如何突破融资“瓶颈”

时间:2022-03-03 04:52:58

民营中小企业如何突破融资“瓶颈”

摘 要: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之中,民营中小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能够保持国家经济活力,提高国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营中小企业也逐渐走上了一条独立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仍然还存在着很多障碍。其中,以“融资难”最为关键。从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入手,分析融资难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026-02

根据央行界定的标准,中国约有99%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提供了超过75%的城镇就业岗位和超50%的国家税收。这些企业,以民营居多。因此,民营中小企业不仅是中国在吸纳劳动力和解决就业问题方面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和活力。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中国的信贷规模也有了明显的增长,然而民营中小企业却获益甚少。除了少数知名的大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相当有限,“融资难”已经成为发展的瓶颈,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只有把“融资难”这个问题解决了,民营中小企业的潜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才能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更加稳健。

一、民营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瓶颈以及出现的原因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得到长久稳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因此,融资难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在中小企业的资本来源之中,内部自筹占了很大的比例,而来自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以及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所占的份额则相对较小。统计表明,中国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比重还不足贷款总数的1%,这和中小企业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极不相称的。

近年来,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始终没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设立的门槛过高。作为商业盈利机构,银行也要衡量贷款的风险和收益,在追求效益的同时,更注重贷款的安全性,对各级信贷人员也制定了多种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贷款一旦出现了风险,相关的信贷人员则有可能受到严厉的处分。因此,这些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的时候,更愿意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其他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企业进行放贷。当企业发展良好的时候,银行可能会主动上门提供贷款,可是当企业真正急需资金的时候,银行却设置了苛刻的门槛,把企业拒之门外。银行在处理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是慎之又慎,“雪中送炭”的情形并不多。

2.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缺乏途径。企业从证券市场直接融资,主要是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来实现的。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还不成熟。因此,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国家一直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和总量控制的方法,导致绝大部分的民营中小企业达不到上市融资的要求。而在债券市场,民营中小企业也只能在非公开的资本市场上,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发放企业债券,而不能取得公开发行债券的资格。随着创业板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的确多了一个从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但是,最终能够上创业板的企业毕竟也是少数。

3.特色中小型融资机构相对较少,民间借贷不规范。与银行相比,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特色中小型融资机构更具有优势。他们的贷款往往只面向某些特定的领域,有专业的调研人才。因此,在投放贷款的时候,比银行更加灵活,更加迅捷。然而,目前这种机构还不多,仍然是杯水车薪。随着民间借贷的逐渐合法化,民间借贷也成为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但是民间借贷具有高利率性、自发性以及不规范性,容易引发经济纠纷,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4.政府的职能没有完全到位。对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民营中小企业对于地方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政府对于这些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却相当有限,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的保障,社会还不能形成一个有助于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的环境。

(二)内部原因

民营中小企业先天不足,是造成融资难的直接原因。因为银行或者金融机构不是不想贷,而是不敢贷。因为民营中小企业一般经营规模小,资金的实力比较弱,管理比较乱,这样就很难提供和贷款的数额相当的抵押物,往往也很难及时找到合适的担保人。加上缺乏较高的诚信意识和信用程度,致使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的时候顾虑重重。

二、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

想要彻底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共同努力。

(一)中小企业要不断的通过自主创新来完成自我完善

民营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所面临的困难,首先要从自身分析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民营中小企业要想方设法提高企业管理和市场开发的水平,增强自身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合理地完善中小企业的结构,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让中小企业在融资的道路上可以走得更加顺畅。这也是一种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方法,可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树立良好的诚信观念,提高信誉对于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中小企业应该杜绝商业欺诈、做到无不良贷款记录,还要及时掌握一些银行的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信息。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才能使融资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增加融资的安全性。

(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机制,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

中国的担保机制还不够完善,民营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难。正是因为中国并没有太多相关的担保措施,所以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不信任,不敢轻易放款。同时,在银行贷款与中小企业还贷之间还存在着种种风险。一旦中小企业在还贷方面出现问题,银行往往就要独自承担这些风险,造成大量的呆账和烂账。因此,银行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完善的担保机制,把风险降低到最低。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说,也需要专业的贷款担保机构。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杠杆作用,调动民间的资本,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担保的市场。除此之外,还应该组建一些商业性的担保机构,在中小企业的贷款过程中可以为企业办理抵押登记和监督,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承担企业的担保责任。

在建设和发展担保机构之时,良好信用环境是必须具备的。这就要求国家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用的公开和及时,起到一些指引、监督、惩戒的作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需求,就更要加快银行的体制改革,建立一些银行的担保监管机制。一旦有不能及时归还贷款的现象发生,那么就要依法进行处置。与此同时,还要整顿经济的秩序。国家不仅要及时关注这些贷款当中的问题,还要建立一个企业借贷的档案,有相关的跟踪机制。这样才能依法对不能及时还贷的企业进行防范和惩处,同时还要对信用良好的企业进行鼓励和表扬。当实施了这一系列的措施之后,才会使金融机构做到有据可查,可以有效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中小企业在贷款当中的不公平现象。

(三)银行要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银行是实现社会资源调配的重要平台,因此要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银行贷款尽量不要上浮利息,还要适当地延长存量客户的贷款期限,避免还了贷之后又贷不到款的现象发生。同时,银行还要加深对客户的了解,客户的困难就是银行的困难,保护好客户就是保护好了银行。试想,银行和企业共度难关,企业自然感恩戴德,自然会成为银行长远的优质的客户。银行也应该对各个行业加深了解,例如据笔者所知,银行将装饰企业划归建筑房地产业系列。银行相关的支持装饰行业金融产品非但没有,该行业还受到了国家对建筑房地产企业调控的影响。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多推出一些结合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创新产品,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四)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和监管功能

在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中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性的障碍。这些障碍造成了市场的不公平,有的企业可能会从这种体制中获利,而有的企业可能会面临一些非常严峻的市场形势。如果能够解决这些体制性的因素,将极大地促进民营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水平。而要想消除这些体制,政府就是最关键的所在。

首先,税务部门可以出台一些优惠税收政策,既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行业的。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纳税人的税负是最高的。税务部门也应该在关键的时候保护自己的税源,只有企业发展得好了,整个市场的体制才能更好地进行下去。而新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正是符合了这个精神,在公民增加收入的情况下就可以增加消费,消费又产生税收,经济可以良性循环发展。以个税为例,企业所得税也可以效仿,降低税率、减免税额、延缓或分期纳税都是能够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的有效方法。其次,目前地方政府的贴息政策多偏向高新科技企业,对于其他行业,尤其是像笔者所在公司这种集服务、环保、设计为一体的装饰行业重视不够。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多出台优惠政策并且要具有普惠性。千方百计地降低企业的生存成本。最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权利是不平等的,政府应当制定一部统一的法律去合理调整、提高民营中小企业在融资市场的地位。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专门、统一的服务管理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运营、市场开发、融资过程进行指导、监管。

总而言之,要解决民营中小企业在融资当中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革的,还需要多方面一起努力,形成瓶颈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涉及政府、银行、企业、社会服务体系诸多方面。因此,在破解这个难题的过程中,应该多管齐下,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宜,等.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责任编辑 吴高君]

上一篇:交易所信息披露对股票交易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中国家庭农场构建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