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课文

时间:2022-03-03 02:57:02

如何上好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课文

身为语文教师,总是把握不好语文教材中“阅读课文”的教法。一次偶然,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一堂好的阅读课标准,有专家认为是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在这三个要素中,“读”是根本,“议”是关键,“情”是纽带。”这句话使我茅塞顿开,在之后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把“读、议、情”三者结合起来,感觉效果颇佳。

1 在“读”中感受

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我们就要指导学生精读,引导学生既联想、想象,又分析、综合,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如鸟之双翼、车之二轮,紧密结合。

1.1 边读边看。借助实物直观、图画直观等,启发思考,能感悟到语言的思想感情。如“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叫喊……”可让学生借助图画感受天险之“险”,通过看和读,学生知道:敌人依仗的就是自然条件的险恶,除此别无阻挡红军的“法宝”。一个“凭”字,表现了他们看似疯狂,实质上是怯弱,注定要失败!这样的理解,只有读和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才能有到位而深刻地理解,在字典上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

1.2 边读边想。很多词句需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理解。如“小梁,你不要太脆弱。”“脆弱”,字面的意思是不坚强,通过联系上下文,才知道老班长这是在提醒小梁,叫他不要把不吃鱼汤的事放在心上。表现了老班长以革命事业为重,以同志为重的崇高精神境界。

2 在“议”中明晰

阅读教学中,师生提问是课堂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学生懂得如何提问,教师创设恰当的提问,都可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弄懂课文内容的目的。 

“课前提问”—— 主要是老师课前围绕主题创设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这是阅读动机的一个主要推动力。例如,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这一课时,我因势利导,提出:谁微笑着承受一切?为什么要微笑着承受?这“一切”又指的是什么呢?她最终又怎样了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进入了阅读学习中。 

“课中提问”—— 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获得了文章的一些信息之后提出的质疑。也就是说,阅读课上,要给学生留反馈问题的时间。例如:教学《小草和大树》,在学生读完骚塞给夏洛蒂的回信后,弄清了这封信主要内容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困惑,大多数学生提出不懂骚塞为何对夏洛蒂表现出傲慢与无理?作者的写意图究竟的是什么?这时,我适时的补充了夏洛蒂本人对骚塞这封信的评价,以及当时英国社会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读这封信,学生马上就能体会到骚塞只是个坦率、直接的人,他只是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的想法也是当时英国社会中人们的普遍想法,他的偏见不是个人的偏见,而是整个英国,整个世俗的偏见!也更能感受夏洛蒂的艰辛与不易!

诚然,提出问题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议论、探讨,寻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进一步明晰文章的思想内容。

3 在“情”中升华

要想全面深刻的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不仅需要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而且还需要深入细致地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呢? 

3.1 抓关键字词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教学 《再见了,亲人》一课,可以让学生思考: “雪中送炭”表现了怎样的品质?在本文中“雪中送炭”可以说是一个很关键的词语,通过对这个词语的分析理解,朝鲜人民热爱志愿军的形象便清晰地立于学生眼前了。 

3.2 抓重点句子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教学 《大理石街》一课,让学生细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是的,美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教师然后提问: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此时同学们各抒己见,从而体会到大理石的内涵:劳动创造了美。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赞扬了劳动伟大,从事劳动的人民更伟大。 

3.3 抓牵涉全篇关键性的场面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教学 《我的战友》一课,可让学生认真阅读烈火烧身仍一动不动的一段描写,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并思考:为什么烈火烧身仍一动不动?这反映了他怎样的优秀品质?随着这一问题的解决,课文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便自然而然地明确了。 

3.4 注意引导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像作者那样去想,这对于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十分重要。例如阅读 《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课,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又盲又聋的人,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只能凭触觉来了解世界。这样,他们对课文中的 “一件东西一旦失去,才会留恋它”, “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他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等语句,就能理解得比较深刻,就能被作者那种渴望光明、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深深地打动,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

总之,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读、议、情” 以恰当的方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上一篇:谈校园文化建设与师德关系 下一篇: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创建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