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捐赠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03-02 09:44:47

慈善捐赠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经济理性主义假设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本文从慈善捐赠的微观原因和宏观效果两方面进行分析,慈善捐赠活动的主体是“经济人”,不仅存在着利他主义的驱使,更是自利的追求,这个过程也带来了社会的第三次分配,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将财富部分转移到穷人手里,增加了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慈善捐赠;经济理性主义;边际消费倾向

中图分类号:F812.42,D632.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5.02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5-0074-03

慈善捐赠是社会主体将资产(包括金钱、物品、服务、器官等)自愿转移给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的行为,属于按要素分配和国家税收与转移支付外的第三次分配形式。慈善捐赠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和无偿性,在这种意义上说,捐赠可以说是省去了先缴纳税收给国家然后由国家进行分配的过程,直接由个人或企业通过一些慈善组织或者直接捐献给了需要他的人手里,使用得当可以更加有效率。

一、捐赠行为的微观经济学解释

经济理性主义假定是现代西方经济学贯彻始终的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它指在进行逻辑实证研究过程中,总是假定当事人非常明确行为目标,在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地进行权衡比较,选择最佳方案,以期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慈善捐赠我们不排除个别是纯粹出于爱心的善举,但这大多数限于个人,大部分企业或知名的企业家都是代表企业形象的,他们的举动与公司利益息息相关,他们的捐赠在总慈善捐赠中占有很大比重,都是期望得到更多的利益的,符合我们说的经济人假设,可以用效用理论对捐赠行为进行解释。

一个经济行为人可以将他的总收入用作自己消费,如用于购买消费商品,或用于投资,前者可以给他带来生活某些方面的满足,后者可以使他的总收入增加,都能给他带来一定的效用。同样,他也可以拿出一部分收入用来捐赠,捐赠同样可以产生一定的效用。例如,经济行为人可以通过捐赠帮助他人而获得一种满足感,即从捐赠中感觉到某种“荣光效应”;同时,捐赠还可以使经济行为人得到社会声誉,这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带来个人或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流入,企业或者企业家的捐赠可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提升企业在利益相关者及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达到了对社会和公众的广告宣传效果,提高消费者忠诚度;也可以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从而吸引和提高员工素质,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竞争力。

我们假定经济行为人将总收入用于两种商品消费:自我消费和捐赠,可以得到其具有凹性的效用函数=U(xi,gi),式中,xi是捐赠者的个人消费,gi为捐赠者捐赠的数量,在不考虑税收情况下满足xi+gi=wi,wi是i的财富禀赋,只要ui /gi>ui /xi,捐赠者就可以通过捐赠来增加效用,当ui /gi>ui /xi时,i的效用达到最大化,即自身消费的边际效用等于他通过捐赠而得到的边际效用时,捐赠就会停止,有约束条件可以求出最优的捐赠数量。

我们可以将效用函数中的消费量货币化为支出额来简化计算,此时个人效用最大化模型可表达为:MaxU(C,D),s.t.D+C=X,式中,C是自身消费总额,D为转换为货币捐赠后的数额,X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即税后的收入。下面考虑税收减免时对捐赠行为的影响,

1.完全税收优惠,即税法对捐赠支出进行全额减扣。我国税法规定纳税人在特定领域开展公益性捐赠,或者向特定组织开展公益性捐赠,准予100%的税前扣除。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的公益性组织或国家向红十字事业、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农村义务教育、教育事业、职工职业教育等领域的公益性、救济性捐赠,可以全额税前扣除。此时预算约束线变为C+D(1-t)=X,t是税率,此时,捐赠的每一元财富的价格从1元变为(1-t)元,如图1,在不考虑税收情况时捐赠者的预算约束线为AB,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于E1,此时提供捐赠数量为x1;如果考虑税收,并且捐赠可以在税前完全抵扣,捐赠的价格变得更加便宜,那么预算约束线向外偏转到AC位置,新的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于E2,即此时捐赠的数量为x2。从图中可以看出,捐赠行为可以得到税收减免时会促进捐赠行为与数量的增加。

2. 部分税收优惠时对捐赠者的影响。我国税法规定,纳税人开展公益性、救济性捐赠,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准予3%(金融、保险企业1.5%)的税前扣除,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准予30%的税前扣除。纳税人在文化事业、科普事业开展公益性捐赠,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准予10%的税前扣除,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准予30%的税前扣除。这里我们假设捐赠可以抵扣的最大限额为M:若DM,预算约束线变为C+D=X+Mt,我们假定效用函数不变,此时如图2所示,预算约束线变为弯折曲线ABD,其中AB段与完全税收优惠时重合,如果在完全税收优惠条件下,捐赠者的捐赠最优数量为X1,小于税收抵扣的最大限额M,那么两者无差异;若完全税收优惠条件下,捐赠者的最优捐赠数量为X2,且X2>M,则部分税收抵扣情况会减少捐赠者捐赠数量,此时捐赠数量仅BD段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数量为X3。

二、捐赠行为的宏观经济效果解释

现代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研究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包括经济当事人的利益最大化状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或者是非均衡状态维持不变的现象。宏观总产出倾向于和总需求相等。

在不包括进出口的三部门经济中,我们假设政府支出和投资额固定,分别为G和I,税率采用比例税率为t,这种简化不影响我们的结论,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得:C=C0+c[Y-(T0+tY)+R],其中,R为转移支付所得,C为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一单位收入引起的消费的增加量,它既受个人偏好效用、民族、地域等方面的影响,还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有关。总需求函数AD=C+I+G=C0+c[Y-(T0+tY)+R]+I+G,总产出倾向于处于与总需求一致的水平,即Y=AD=C0+c[Y-(T0+tY)+R]+I+G,可得均衡产出为:Y*=+。

从均衡产出我们可以看出,边际消费倾向一方面直接作用于总产出,另一方面还通过乘数作用来放大财政政策或者其他投资等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直观可以发现,富人的消费需求大但是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穷人的消费量小但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如果通过一定的措施或手段使富人的财富向穷人转移,包括自愿捐赠,那么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会得到提高。因为Y*/c=+,0

三、阻碍我国慈善捐赠的因素分析

2007年,我国接收社会捐款共计132.8亿元,比上年增长59.8%。其中民政部门50.9亿元,慈善会41.4亿元,各类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基金会40.5亿元。捐赠物资折款15.6亿元,接收捐赠衣被8756.8万件。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1.6亿元,衣被2830.4万件,捐赠物资折款9875.1万元。2008年,人民的捐赠热情又一次被深深唤醒,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慈善事业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企业发展阶段较低,生存压力大。目前,我国企业多数处在原始积累和规模扩张阶段,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企业为求自保,追求利益最大化,相应的,对慈善活动的关注度不高,参与的积极性不强。另外,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晚,与市场环境相适应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还不完善。市场经济运行的环境特别是企业竞争的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我国企业在缺少公平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压力加大,企业更加关注自身发展,相应地忽略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是造成我国企业慈善活动参与少、捐助额度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2.法规政策滞后。尽管国家在近几年制定了一些法规,但整体来看,法规、政策滞后是我国企业慈善事业停步不前的原因之一。没有征收遗产税也是造成个人慈善捐赠活动不够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没有专门规范慈善公益组织实体内容的法规条款或行政文件,如慈善公益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募捐善款、救助项目开发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在一些慈善活动中造成了自愿者的伤害也不知该向哪里讨说法,也会引起一些纠纷,同时即使是已经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亦因缺乏具体的、可供操作的配套措施而难以落实。慈善捐赠的优惠税率太低可能是最主要的因素,目前国内企业的免税水平相较于国际平均水平而言十分低,同时税收抵扣的手续复杂,抵扣时间也规定的不清,使得企业在进行捐赠后财务处理上有很多麻烦,即使申请到抵扣也会引起很多成本,这样对很多捐赠者来说几乎起不到什么激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和个人捐赠的积极性。

3.慈善机构建设水平低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中也引入了市场机制,成立了许多慈善机构。但这些经营公益事业的慈善机构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机制,没有很强的经营能力,慈善机构的理财能力较弱。慈善机构不能很好地在慈善事业的捐赠者和捐赠对象之间建立联系。慈善表达渠道单一,而且多数为半官方性质,民间组织力量薄弱,不利于我国企业慈善活动的开展。另外,由于我国慈善组织的运行缺乏透明度,有些慈善机构管理上存在漏洞,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慈善机构的组织建设还不规范,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监督和审计,善款使用上随意性大,公众无法监督,从而降低了企业捐赠的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我们要使企业和个人认识到慈善捐赠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提高对慈善捐赠事业的热情,这既是符合自己的利益,也有助于社会的公平,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政府还要提供良好的制度来鼓励、引导捐赠活动。加强慈善机构的建设,完善慈善组织内部管理,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对资金的运行进行全程控制,定期公布有关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增强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使慈善机构的运作更有效率更加透明。政府在税收等方面制定有效的优惠政策,扩大可以抵免的税种和抵扣比例,减少税收抵扣申请时的交易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并在适当的时候开征遗产税,合理引导我国的慈善捐赠活动。(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梁东黎.宏观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丁美东.个人慈善捐赠的税收激励分析与政策思考[J].当代财经,2008,(07).

[3] 黄桂香、黄华清.税收政策影响慈善捐赠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价格月刊,2008,(02).

[4] 李传琪.浅析中国企业的慈善活动[J].管理视角,2008,(11).

上一篇:股东代表诉讼法理基础分析与完善建议 下一篇:信息不对称下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