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征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3:24:39

慈善征文

慈善征文范文第1篇

这次征文得到了大家热烈又冷静的响应。大家纷纷用心、用笔真实地记述自己从事的慈善工作,思考、总结自己参加慈善活动、从事慈善事业的感受。我们欣喜地看到参与征文写作的有像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陈铁迪、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徐山林、大连市慈善总会会长于学祥和已故北京市慈善协会会长张燕丽等一直默默为慈善事业无私奉献的、我们国家慈善事业最早的一批开拓者,也有大批的生机勃勃的慈善新人。同时,一些热心慈善、参与慈善的慈善志愿者、普通百姓、青年学生、各界人士也纷纷写来了稿件。这些稿件以慈善工作者和爱心人士特有的笔触,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他们积极向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魅力和风采,反映了慈善组织的精神风貌和个人情怀。征文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真情的流露,慈善募捐、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慈善援助、慈善项目实施、慈善监督都在征文中有真实而生动的记述。

一日的时间往往不仅是长短的变化,还是一种历程和蜕变。一天的生活、工作、感受和思考,往往能使人们看到一个阶段历史的面貌,一项事业发展的进程。有的时候一生又是一天的积累和延伸。有人这样说过:“每一天都像一个小环,一个小环紧扣另一个小环,构成的是一条人生的长链。”

在“慈善一日”的征文里,大家通过记述一天里所从事的慈善工作和自己的追求、思考、成就,给大家描绘了美丽的慈善图画。这幅图画吸引人们趋向美、欣赏美的目光,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理解慈善、关注关心慈善、参与支持慈善。

这样的记述弥足珍贵,不但会使大家有所感悟,也会被慈善的历史记住,或许还会成为我们一生的记忆和子女和父母们宝贵的珍藏。

慈善工作是一道独特风景,它是我们生活的见证,承载着我们成长中的情感和追求;慈善事业是一种美好的召唤,集聚着一批又一批乐于助人的青年,这其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的传承。

《慈善》杂志的同志,以弘扬、传承慈善文化的高度责任感,精心组织了这次“慈善一日”征文。整个征文的过程中,又得到了很多慈善组织的大力支持,让这次征文有了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将征文的好作品汇编成书,也算是对众多征文参与者的一种感谢。

慈善征文范文第2篇

一位中学生说:“作为学生,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结合自身条件去帮助他人,给予他人温暖,这也是一种慈善。”

一位教师说:“我要把《慈善读本》的精髓融入教育教学中,把我的理想、我的爱奉献给同学们。”

一位教育局局长说:“《慈善读本》在校园传播后,学生们爱读悦读,也得到家长们的好评。”

一位学生家长说:“《慈善读本》在孩子心里播撒了慈善的种子,并在每个家庭生根发芽。”

一位慈善会会长说:“以《慈善读本》为载体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是慈善会的种子工程、基因工程。”

一位新闻记者说:“慈善激活校园文化。”

……

在这里,我们欣喜地看到、真切感受到一种使人慰藉的实实在在的成果,看到以《慈善读本》捐赠为载体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校园阳光下爱的收获,收获的爱。

这种爱体现在这本书收集的二百余篇“万达”杯“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的稿件中,体现在那一行行鲜活生动、真挚感人的文字中。

我们看到,同学们在有趣、有益的活动和阅读中对“慈善”有了一种新奇、美好的感悟,一种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慈善意识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悄然萌生,一种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正能量正在他们慢慢长大的身躯里快速聚集;

我们看到,同学们在慈善阅读与慈善活动中,聪慧的眼睛变得更加明亮,因为他们都有了新的更加美好的发现,他们发现了自己身边更多善良更多富于爱心的人和事,也发现了自己的心灵是多么美丽。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加愉快,也有了更多靓丽的憧憬;

我们看到,同学们在校园慈善文化的浓郁氛围里用自己善良的智慧、美好的行动、隽秀的文笔对《慈善读本》进行了生动、鲜活的诠释和补充,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发挥得更加酣畅淋漓,道德品质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映现出太阳美丽而温暖的光辉。

我们看到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慈善读本》走进校园、走进孩子们心田,对校园慈善文化的传播兴起,表现出极大的热忱,给予了积极的配合与支持,他们不但在为人师表方面有了令人惊喜的表现,而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融入慈善文化方面积累了开创性的经验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征文来稿反映出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们对理解慈善、奉献爱心怀有本能的需求与渴望,反映出同学们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的可喜变化,一些学生对善与爱的真诚让人深感民族的希望。

我们高兴地看到,慈善雨露的播撒,正孕育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慈善青苗!

本书收录的《慈善读本》读后感、“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稿件只是众多稿件中很少的一部分。在万达集团的慈善资助下,中华慈善总会借助《慈善》杂志这个慈善文化阵地开展的“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在全国接受《慈善读本》捐赠的中小学校受到普遍欢迎和热烈响应。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参加“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的中小学生写出的征文稿件超过50万篇。各地教育局、慈善会都创造性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使这一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有吸引力、影响力,收到了更加明显的效果。一些地方慈善会还和教育局及新闻媒体合作,在当地开展征文评选活动,出版征文选集,奖励优秀小作者。这是校园慈善文化中爱的收获,也是校园慈善文化中收获的爱。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是慈善事业发展中一个新的跨越,是从物质慈善向物质慈善与精神慈善并重发展的重要一步。这是中华慈善总会和各地慈善会在慈善领域的一个全新尝试,也是在慈善系统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将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为慈善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做不懈的努力,作更多的贡献。

慈善征文范文第3篇

慈善,顾名思义,是慈心善举的知行合一。慈善文化不仅包括慈善的精神,还涵盖着慈善的生活方式、慈善的价值体系,以及慈善的传统和信仰。慈善文化有一种追求美和光明的激情,它通过艺术和教育的途径,以臻人格的完美。2011年中华慈善总会发起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向中小学校免费赠阅《慈善读本》等方式,让这美与光明洒遍了大江南北。借此契机,《慈善》杂志社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反馈“慈善文化进校园”社会反响,跟踪记录慈善文化的校园传播动态。

作为《慈善读本》首批免费发放的试点学校,安徽省马鞍山市部分中小学校、福建省罗源县第三中学最先沐浴到了慈善文化的春风。两地校方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征文活动,并在全国各地的来稿中脱颖而出。通过这些来自学生、教师、家长的征文稿件,可以从侧面看出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的真实成效。通过阅读《慈善读本》,启迪了学生的心智,无论是一句话、一幅图,抑或是一个故事,无不激发着学生们向善的热情。当然,这也离不开学校、教师、家长的引导配合,和言传身教的影响。引言中提到,慈善文化对校园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从知、境、行三个维度上起作用的。具体来说,“知”是认知、感知,“境”是塑造慈善文化环境,“行”则是在慈善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把“知”付诸于实践。

慈善文化体验贵在感知

以《慈善读本》为载体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首先从认知层面上带动了师生、家长的精神需求,也引发了他们对慈善事业更加深刻的思考。许多作者在文章中对什么是“慈善”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阐释。

夏珊珊(马鞍山市金玉兰小学)《我在慈善文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一文中写道“有了爱心,就有了慈善,就会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而当你需要关爱和帮助的时候,也有人来关爱你,帮助你,这就是爱心慈善的魅力。因为有了爱心,有了慈善,我们感到做人的尊严和幸福,感到社会的温暖和公正,懂得珍惜生命、爱护地球、关爱别人。没有爱心,没有慈善。就不会有今天这美好的世界。”

魏祖健(马鞍山市和县城南初中)在《爱汇成慈善》则认为,“小小的爱汇集在一起,便成了慈善这个大的字眼。每个人都可以奉献自己的爱心,将每个人的小爱聚在一起,便是无疆的大爱,这便是慈善。”

相对前两位小作者而言,周冲(马鞍山市历阳镇中心小学)对慈善的理解更加感性,他在《爱动我心》中说,“慈善是阳光,她能照耀大地,温暖着我们的心田;慈善是春风,她能唤醒万物,抚平难以抹去的累累伤痕;慈善是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受到的爱,她能够充实心灵,让人生变得有意义。”

……

在征文来稿中诸如此类对慈善内涵的思考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每位作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阐释慈善的意义,虽然不尽相同,但都道出了慈善的真谛――爱与光明。

小作者们不但从理论认知上了解了慈善文化,还把这种感知与体验深入到了身边的实际生活中。他们童真的明眸善于发现真、善、美,发现慈善。在《慈善读本》的启迪下,小作者们感知到了家长、老师、朋友、陌生人的爱与奉献,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像甘露同学的《穷人日记》、孔维政的《慈善,让爱永驻心间》、黄子尧的《爱心》等征文记录了别人对自己的帮助、社会生活中的互帮互助,以及感恩之情。

《慈善读本》把慈善文化作为一种知识纳入系统的教育范畴,增益了思想道德教化和感知,是对德育的大胆尝试,是对现代社会民意诉求的体现。

慈善文化氛围重在塑造

相对于社会外部环境,校园是片更加纯净、温润的土壤,有利于推动慈善文化的培育。推动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是促进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增长的一把钥匙、一扇窗。

教师、家长在塑造校园慈善文化氛围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次征文来稿中,几位教师、家长就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做了生动地介绍:

罗源三中教师尹海影在《慈善有感》记叙了开展“慈善读本进校园”主题班会的亲身经验和体会,总结出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验慈善文化的德育经验。他这样写道:“如果班会课上,照本宣科地把《慈善读本》的教材内容传输给学生,形式上比较枯燥,教育效果也不好。把慈善教育融入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慈善和培养慈善意识,教育效果会更佳。”

罗源三中学生家长潘建华以《感恩教育――幸福的源泉》为题,详述了家庭教育对慈善文化氛围塑造的重要性、持久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父母的道德素养和日常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父母对事物的看法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起着教育作用。父母关心他人、尊敬老人,孩子也会发现,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孝敬父母、回馈社会。知恩图报的种子会在孩子心中深深地扎下根去,并且会开花结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对慈善文化氛围的塑造方式,是寓理于情、寓教于乐的。慈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包容而平等的文化体验。在校园推广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墨守成规,更不能搞应试教育。而只有情理的感化,道德的教化,才能使慈善文化深入人心,像常青藤般长久地扎根于校园。从这些教师、家长的文章中可以欣喜地看到,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没有流于形式主义。在学校,老师们组织学生学习了《慈善读本》,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关于慈善和感恩的课内外活动;在家庭,家长们给予学生们正确的引导,循循善诱、以言传身教感染着下一代的成长。

校园的慈善文化氛围塑造起来了,又能对社会慈善文化环境进行反哺。《慈善读本》增加了慈善文化的亲子教育机会,调动起学生家长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把这种文化氛围扩散到校园外部社会中。全民参与慈善事业的文化氛围的形成,无疑为以后的校园慈善文化德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相得益彰的事情。

慈善文化发展旨在践行

在慈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把对慈善文化的感知付诸于行动,显得尤为重要。“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慈善读本》作为先期的间接经验、知识,起到先期的引导作用。要真正地发展、完善校园慈善文化,落脚点在于学以致用。在慈善实践过程中,青少年儿童“手脑并用”的优秀特质可以得到发挥,反之还能加深他们对慈善文化的感悟和体验。这是一个对慈善文化发展颇有助益的循环过程。

詹昊(马鞍山市九村小学)在《感动唤起行动》一文中,发起了这样的行动倡议:“作为一名小学生,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行善的心,一颗互助友爱的心:把自己看过的旧书捐给贫困山区缺少课外读本的学校,把自己穿不下的衣服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小朋友……”

李文心(马鞍山市含山县清溪初中)的《慈善需要关爱与尊重》这样写道,“行善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当你遇见乞丐时,弯下腰,轻轻放下一枚硬币,当你坐公交车时,看见不便的老人,让人位子,当你……行善,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给予他人帮助。不要把他们当作接受馈赠与帮助的对象,而是当作你亲爱的兄弟和姊妹。”

这些文字片断,折射出了中小学生们善良而细腻的人性光辉。他们懂得关爱他人,懂得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行善。最难能可贵的是,像李文心同学一样,许多小作者们注意到爱己及人的同时,要有平和、平等的心态,以免对受助者形成心灵上的伤害。他们的慈善行动细致入微,饱含暖意。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不同声音的反馈,这其中有赞扬、支持,也有建议和质疑。我们感谢鼓励和支持,也乐于接受合理、有益的批评和建议。但是,对于一些曾经质疑《慈善读本》和“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言论,这些来自校园一线的教师、家长、学生的征文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一种回应。事实说明,《慈善读本》不但没有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反而使校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活泼,营造了团结友爱、尊师孝亲的和谐氛围。

慈善征文范文第4篇

学习《慈善读本》普及慈善知识

《慈善读本》的出版,意在探索青少年慈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校园中弘扬社会主义的慈善文化。《慈善读本》小学版重在感染和熏陶,初中版重在感知、了解和体验,在单元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慈善与责任、爱与尊重、助人与分享等富有社会价值的慈善主题。中小学生学习《慈善读本》,对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马鞍山市各试点学校利用《慈善读本》,将慈善内容引进课堂,同学们通过阅读图文并茂的读本,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里,了解慈善的真正内涵。通过召开班会、座谈会、讲座、国旗下讲话、阅读交流会等活动,交流阅读体会和感悟,让慈善的理念在心中生根发芽。

含山县的学校开展了“六个一”活动,即小学高年级及以上学生通读一遍《慈善读本》、写一篇体会文章、每个班级开一次主题班会、出一期主题板报、每个学校开一次师生座谈会、每个校长作一次国旗下的主题讲话。花山区冯桥小学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议,每人发放一本《读本》,要求每个教师认真阅读,将《读本》中爱心序曲和爱心歌曲、爱心图片、爱心故事、爱心行动等单元的内容贯穿到日常教学当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开展慈善活动践行慈善行为

单纯阅读学习,不足以培养自觉的行善习惯,还需要有适时的善举善行。马鞍山市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公益性活动,将“慈善文化进校园”与“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感恩 · 奋进”教育和学雷锋、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 “日行一善”、“慈善捐助”、“爱心小队在行动”学雷锋系列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慈善活动。

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慈善活动,努力践行慈善行为,在慈善活动中享受到助人的快乐,进一步培养了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谦逊、宽容感恩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努力做到“胸有善心,口有善言,眼有善景,手有善行”,让人人参与慈善成为一种校园新风。

举办征文比赛弘扬慈善文化

为进一步深化“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慈善理念真正入脑、入心,2012年3月,马鞍山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比赛,引导学生把自己对慈善事业的所思、所历、所感记录下来,挖掘周围感人事迹以及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慈善故事,抒发自己对“慈善”、“慈善文化”、“慈善教育”的理解和启发。经过两个月的报名甄选,共有90篇优秀作品被推荐参加市级评选,由马鞍山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对推荐征文进行最终评审。通过评委评审,共评出67篇优秀征文,其中,初中组评出一等奖6篇,二等奖12篇,三等奖16篇;小学组评出一等奖6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2篇;教师组优秀奖获5篇。

马鞍山市十二中张立乐同学写道:“慈善用的不是你的手,而是你的心。无论你付出的东西多么渺小,即使是一封信、一元钱或一支铅笔,只要饱含着你的浓浓深情,就如同冬日的一缕阳光,驱散阴霾与黑暗。”

当涂县亭头初中803班韩玥同学说:“真正的慈善有时其实很简单:一个鼓励的拥抱,一句真诚的话语,甚至只是一枚出自真心给予的硬币。慈善,如此美丽。它会让我们手拉手共同写成一个大大的“人”,支撑成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也有受助学生抒写受助的喜悦和感恩的情愫。霍里小学一名学生写道;“我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家境贫寒。母亲在几年前的一场车祸中不幸去世。爷爷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下做临时工的爸爸和种地的奶奶。社会关心我这样的孩子,我接受过爱心助学、慈善一日捐、振梁基金、广州百学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和慈善机构的捐赠。学校的老师同学也无微不至地关心我。我很感谢他们,我决心发奋学习,长大后我要向他们学习,帮助更多和我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孩子们通过他们的笔,把自己的愿望,把社会的关怀、老师和同学的关爱都融于征文创作之中,每篇文章都倾注了孩子的真情,表达出他们纯真的心声。通过本次慈善征文大赛,陶冶了学生们的慈善情操,在校园内宣扬了乐善好施的慈善文化。

探索慈善教育体系造福民族未来

2012年初以来,马鞍山市各试点学校实现了慈善文化进校园、进教室、进人心,师生学习慈善、宣传慈善、实践慈善,慈善教育取得了成效,但大多数学校的慈善文化教育仍处在“作一个报告”、“开一个会议”、举行一场募捐活动等不定期、不系统、不规范的自发阶段,还未形成专门的慈善文化教育体系,缺乏科学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内容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必要的慈善文化知识的系统把握和慈善文化理念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慈善事业的发展进程。

学校是青少年慈善教育的主渠道。将“慈善”的理念引入课堂,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是今年秋季开始,将“慈善文化进校园”列入全市德育工作计划,要求全市学校学习试点学校先进经验,制定慈善教育计划,创造条件开设慈善教育专门课程或讲座,让学生有系统、分阶段地了解慈善事业的意义、作用、宗旨、途径等慈善知识。

二是组织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培养慈善理念,弘扬慈善行为,营造慈善新风。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慈善文化教育征文和慈善知识竞赛等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培养、树立、宣传先进典型。

四是开展慈善教育工作培训,进行调研和总结,积极探索青少年慈善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学生慈善行为的可操作性和有效途径,逐步形成慈善教育的系统化、制度化和经常化,务求取得实效,为国家培养慈善事业的后备人才,造福民族未来。

慈善征文范文第5篇

一、目的意义

民政部2011年8月31日印发的《中华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明确指出,要“以学校、社区为主要载体,将慈善文化融入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教育宣传活动。加强慈善科学建设,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指导学校在德育课程中培育慈善意识,弘扬慈善行为,并纳入学生素质评估中。”

慈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慈善读本》宣传、推广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慈善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中小学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把慈善理念融入教育体系之中,对探索青少年慈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推动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内容方法

“慈善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以《慈善读本》为主教材。该读本由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新纪元慈善教育基金开发印制,分为小学版、初中版。2011年10月已经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小学版、初中版。我区拟发动企业捐赠10万册,免费对区内小学四年级及初中一年级学生赠阅。

《慈善读本》每册6—7个活动单元,每个活动单元有2—4个活动课。小学版重在感染和熏陶,包括爱心序曲和爱心歌曲、爱心图片、爱心故事、爱心童话、爱心剧场、爱心行动等单元。初中版重在感知、了解和体验,在单元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慈善与责任、爱与尊重、助人与分享、爱与力量等富有社会价值的慈善主题。

《慈善读本》只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补充,不能干扰、影响中小学生正常的教育教学,可作为德育课、主题班会、沟通与交流、案例分析以及课外活动、课外读物的内容补充。学校可采取以下方法开展教育活动:

(一)利用课堂主阵地,充分传播慈善文化。学校和教师可根据《慈善读本》的章节内容利用阅读课、班级读书时间等组织学生开展慈善、爱心、感恩教育。

(二)结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特点,组织学生在班会、队会上开展以故事会、知识竞赛、征文、演讲等形式开展慈善文化传播教育。

(三)开展全校性的丰富多彩的慈善主题活动,如黑板报、手抄报、墙报、作文、绘画等竞赛活动。并注意通过音频、视频、广播、网络等多种载体,广泛宣传慈善文化,营造慈善文化氛围。

(四)积极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爱心帮扶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学会知恩、感恩,懂得报恩、施恩,培养学生爱的情感和品质。

三、步骤措施

(一)确定“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试点年级。经研究,作为首批试点年级为全区小学四年级及初中一年级学生,预计发动企业捐赠十万册以上。

(二)加大“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主办单位将于五月下旬左右召开活动筹备会、六月下旬“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并通过市、区主流媒体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三)“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暨《慈善读本》宣传推广试点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实施意见制定慈善教育计划,并上报区教育局及区慈善会。

(四)适时召开试点学校校长和各慈善会座谈会,征求他们对推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引导“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健康发展。

(五)组织试点学校积极参加中华慈善总会组织的教师培训、交流,慈善文化教育征文、知识竞赛、演讲等活动。

(六)中华慈善总会和地方慈善组织在相关教育部门的协助下将常年开展在中小学生、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中的慈善教育征文活动。入选文章在中华慈善总会主办的《慈善》杂志上发表,并结集成书或专刊。

四、项目经费

活动将预留专用经费,用于有关学校发放《慈善读本》、宣传活动、教育征文、知识竞赛、教师培训等方面的费用。

佛山市南海区慈善会

慈善征文范文第6篇

一、领导重视 全员参与

作为首批《慈善读本》受赠学校,我校领导非常珍惜这一德育教育机会。学校组织一场《慈善读本》发放仪式,让学生感受到这一本书的与众不同。学校领导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会议,研究如何用好这一读本,既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实现德育教育的最大化,并成立相关的课题小组,研究如何科学地渗透到各学科中去,让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慈善文化的传播者。大家一致认为《慈善读本》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作为相关学科的补充内容,如思想品德教育、综合实践课,也可以作为班级活动的补充内容,诸如班级主题活动、少先队主题活动等,还可作为同学们的课外阅读的补充内容,以开阔视野,提高人生境界。因此学校德育处要求每一个学期品德教师、语文教师、班主任、中队辅导员每一学期至少上一至两节课。这样几乎涵盖学校每一个教师,达到全员参与,学生每一个学期可以上5到8节《慈善读本》课,三到六年级基本可以把小学版的《慈善读本》学完。

二、将慈善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相结合。

为了使慈善文化能走进学校、扎根校园。学校成立了相应的慈善活动组织机构。我们本着“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童年和美好未来服务”的办学理念,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开展慈善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制定了能保证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关制度,使全体师生牢记慈善理念,争做慈善之事。让慈善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学校以《慈善读本》为蓝本,开设了以传授慈善文化为主的感恩教育、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课程。并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有效地宣传慈善文化理念,使师生感觉到慈善其实就在身边。

三、将慈善文化建设与新课程改革实验相结合。

从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如何让学生在课改中提高素质、取得好成绩,成了家长、社会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成为老师们和学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慈善文化进校园后,老师们在自己实践慈善育人的过程中,逐渐懂得慈善文化与新课程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每周的校本教研会上,老师们把自己优质教学资源、优秀的教学设计,科学的管理秘诀亮出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学中,老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并积极探索符合校情、学情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以奖代罚、以励促奋”,用“加法”不用“减法”,用“赏识”不用“指责”的教育方法。

在慈善文化理念的浸染下,老师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同学们勤学上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稳步的提高。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均获得好成绩。

四、将慈善文化建设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随着慈善文化意识不断渗透,教师领悟到慈善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起到很大的作用。各中队辅导员充分利用《慈善读本》的内容开展主题中队会,把慈善文化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不但慈善意识根植在学生心中,而且大大活跃校园文化。3月19日下午,505中队《爱心在行动》主题中队观摩会根据《慈善读本》“爱心图片”这一单元内容,精心设计、策划、组织。活动别开生面地通过视频、图片、讲述慈善故事、手语舞蹈等形式展开。整个活动分为“幸福篇”“震撼篇”“感动篇”“行动篇”四个篇章,其中“震撼篇”中“非洲难民图片”“贫困地区孩子生活的视频”让队员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感动篇中一首《让世界充满爱》的手语歌曲,把队员的心和贫困地区孩子紧紧地连在一起。全校教师和县慈善总会、教育局领导参加并观摩这一次队会。3月21日,505中队举行“爱心在行动义卖、募捐活动”,来自3到5年级各班的学生干部也自发地参加这场义卖活动。活动共筹到1千多元善款,并将这一笔善款通过县慈善总会定向捐赠给我县贫困孤儿。随后105中队、302中队、503中队也相继以《慈善读本》单元中内容在全校开展主题队会观摩。105中队《爱,在生命诞生时刻》、302中队《我的成长,你的微笑》、503中队《我宽容,我快乐》三节队会课又把慈善文化更进一步深入学生心中。

五、将慈善文化建设与学校各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为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校园中弘扬慈善文化,提升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树立学校良好的公益形象,我校积极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并做好宣传工作。组织全校师生参加由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杂志社“慈善文化征文活动”。学校德育处专门下发文件,要求班主任、辅导员、语文教师、思品教师在认真用好《慈善读本》教材同时,认真总结,并撰写一篇征文,四、五、六年级各班指导学生写好征文。这项活动得到全校师生支持,全校共收到100多篇征文,经过筛选,有65篇征文参赛(其中教师31篇,学生34篇),是参赛篇数最多的一所学校,其中李芳老师的《让童年浸润在爱里》、林丽琴老师的《用爱心铺架起信任的桥梁》、六年二班陈欣晨的《撑起一片爱的蓝天》在《慈善》杂志2012年第3期上刊登。学校春蕾文学社出两期慈善征文专版。这些活动,唤起学生的爱心,将感恩的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工作常态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学校结合我国传统节日、学雷锋活动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感受到爱的力量,实施爱心教育。每一年重阳节,少先队组织大队干部到社区孤寡老人家慰问,用自己的零用钱给他们买慰问品,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每一年清明节,学校组织五年级学生到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让学生了解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年为迎接第50个“向雷锋学习”纪念日,三月初学校开展了“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主题教育活动,各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晨会、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开展手抄板、黑板报、讲故事、诗歌朗诵、爱卫护绿等一系列活动,重温和弘扬雷锋的感人事迹,全校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5月23日还聘请县关工委讲师团项启书同志给学生做专题讲座。

六、将慈善文化建设与“志愿服务”工作相结合

慈善文化走进校园后,学校的慈善氛围更加浓厚。学校党员教师和年轻教师组成凤山小学志愿者服务队,适时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每位志愿者除了牺牲休息时间为结对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贫困生、学困生等耐心细致地给予学习上义务辅导外,还耐心做好学生心理辅导,有的老师还资助贫困生,师生之间形成了互相勉励的良好风气。

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师生在学会感恩和送爱心中加深对慈善理念的深入理解。县文明办组织文明学校开展义务献血活动,教职工闻讯后,踊跃献血,甘鸿英老师连续两次参加该项活动。

慈善文化进校园,主要是从小培养学生慈善意识,我们本着“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思想,在慈善文化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与慈善文化建设要求,与校园文化建设要求还相差甚远。慈善教育是一项神圣而又长期的灵魂工程,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动脑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力争使慈善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双丰收”,为罗源的教育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慈善征文范文第7篇

2017年4月13日,安康市岚皋县大道河九年制学校投资80余万元,创建的“慈善文化长廊”正式建成。长廊净高3.4米,宽2.9米,长110米,在其内侧两边悬挂制作有慈善格言警句及安全常识26块长方形的展板,长廊两头悬挂有“慈善文化长廊”标示牌(另外在校园走廊安放慈善格言警句牌34块)。该长廊既保障了师生通过校园内公路的安全,又营造了“慈善文化进校园”的浓厚氛围,也美化了校园环境,是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大道九年制学校慈善文化长廊的建成,是继榆林市慈善协会创建的慈善教育馆、渭南市临渭区实验小学的慈善教育成果展示厅后,陕西又一慈善教育活动新的亮点,深受社会各界的称赞。

大道九年制学校,坐落在美丽汉江的安康瀛湖景区南侧小山头上,校园占地23亩,45度的坡度,总建筑面积6300多平方米。县域公路从中穿过,将校园分为上下两个区,上方区为教学区,下方区为生活、文化体育活动区。在校学生336人,教职工28人,是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平安校园。

据了解,这所学校是陕西省慈善教育的先进学校,也是中华慈善总会确定的“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示范学校。该校从2013年起,就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每个年级将《慈善读本》列入课堂教学,每位学生拥有《慈善读本》1册,每周上一节慈善课,每月召开一次慈善班。学校开展将“慈善文化进校园”与“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感恩奋进”教育和学雷锋有机结合起来的做好事献爱心公益活动;组织开展慈善征文和演讲比赛,2013年,该校有3名学生获陕西省慈善协会慈善征文评比一二等奖;各班设有“今日我站雷锋岗”;每学期举行“读书节”和“文化艺术节”――跳蚤书市义卖活动;在教师中开展“学生大家访”,开设劳动课,“小手拉大手”等项目,设立“文明学生”“文明班级”“品德模范”奖。留守儿童之家让238名留守学生感受到一个家的温暖,家长们十分感激,放心在外打工劳作。学校利用校园的安全通道,刚建成的“慈善文化长廊”,也将对慈善教育进校园活动,传递爱心,弘扬慈心善举,塑造人心向善、人人行善的社会氛围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慈善征文范文第8篇

概况:《慈善读本》100万册进校园

2011年11月,陕西省作为中华慈善总会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暨《慈善读本》宣传推广活动首批试点省份,在西安、宝鸡、铜川、榆林、安康五市的1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2013年5月,陕西省慈善协会在渭南市召开全省千校慈善教育项目工作现场会,进一步扩大慈善教育项目实施规模,大力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向常态化发展。2012-2013年,省慈善协会在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购买《慈善读本》100多万册,赠给全省11个市、107个县(区)1484余所中小学,140多万在校中小学生开展慈善文化教育活动。

2013年11月,陕西省慈善协会联合省高教工委、团省委、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在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40余所高校中开展“阳光爱心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项目。各高校紧紧围绕高校慈善文化教育主题,开展慈善征文大赛、慈善项目创意大赛、慈善摄影竞赛、“善的领悟”善语征集、慈善文化实践活动、校园慈善文化系列讲座、创意公益广告、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表彰等8方面活动,以全面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慈善意识。这项活动已在全省各高校全面展开,已有1万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这一活动,其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做法:活动丰富 形式多样

陕西千校慈善教育项目的实施,以结合德育教育、慈善讲堂、课外活动等方式开展活动。用“爱”的力量重塑人性的真美,让“善”的力量成为心灵的阳光。

一、慈善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各市县区慈善组织与教育等部门从实际出发,把慈善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与建设文明校园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从我做起,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知荣辱、懂感恩、乐奉献的思想品德,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陕北榆林本着人性开发和德才兼备的树人教育理念,将慈善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落实教师教法、学生做法,解决了教师无为而治、学生道德习惯养成、以德促智和自治问题。企业家方光玉设立2000万元公民道德冠名基金,用于各学校举办的“慈善文化进校园”德育教育活动评奖表彰,有力地推进了榆林市慈善教育的开展。

二、举办慈善讲堂。各学校以赠发的《慈善读本》为教材,每学期最少按排10个课时,列入正式课时管理。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善、懂善、行善。关中渭南临渭区以学习《慈善读本》课为主,各学校将《慈善读本》列入学校正式教学课程,并挑选优秀老师授课。该区开展上慈善教育课的学校占全区中小学总数的38%,活动辐射学校学生数占全区中小学生总数的63%。他们在课堂上的启发式做法和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赏。

三、课外开展慈善活动。利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讲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日行一善”、优秀作文评选等方式普及慈善理念,传递慈善正能量。陕南石泉县从2011年以来在9所中小学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慈善读本》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做到了机构、人员、时间、保障、宣传五个到位,扎实前期准备,使师生对慈善有了准确的认识,使慈善理念班喻生晓,激起了教师及学生们做慈善的强烈愿望。宝鸡岐山、渭南临渭、榆林榆阳、西安未央等县区还组织学生开展慈善剪纸、绘画、小报、文艺表演、成果展示等方式,对开展慈善教育起到好的效果。

成效:密切合作 成果丰硕

该项目通过两年多的实施,全省慈善组织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为学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带来了春风。陕西的慈善教育在全省1400多所学校实施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将慈善的种子撒进了孩子们的心田,得到了社会、学校、家庭的充分肯定和热烈欢迎。

据各地教育部门反馈,“慈善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后,文化更有品位; 融入常规管理后,管理上更有水平;融入班级建设后,班级更有灵魂;融入课堂教学后,教学更有质量;融入师德建设后,教师更有激情;融入校外教育后,社会风气更好。因此, “慈善教育”被大家誉为正能量绿色教育。项目学校的老师普遍反映,学生在学校尊重老师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关心集体、相互帮助、爱护公物的多了,欺负同学、损坏公物的少了。在家里主动做家务活,为父母打洗脚水,为家长过生日。在社会帮扶老人和残疾人过马路,公交车上让座位,积极参与捡拾垃圾、清理野广告等公益活动。使慈善的雨露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使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13年,榆林市开展慈善教育评选活动,已有243名“品德育人好老师”、3702名“美德好学生”、39名“教育有方好家长”受到表彰奖励。榆林星元小学开展“一日一善”活动,去年全校学生做好事达100万余件,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2013年临渭区教育局组织7所学校的13026名学生参与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今年参与征文活动的学校扩大到75所,占全区学校总数的40%。全区共收到征文达1.5万余篇,其中有100多篇征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石泉城关第一小学李佳、谢飞、刘文宇三位同学,分别在上学的路上捡到1000元,在中心广场捡到500元钱不为所动,想方设法交还失主,并谢绝失主的红包。这三位拾金不昧的好少年,彰显了城关一小“立德树人、明礼诚信”的办学理念,展示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觉悟。实践证明,陕西通过千校慈善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逐渐养成了心灵美、思想美、行为美、习惯美等文明行为习惯。岐山中学陈慧老师感慨地说:“慈善教育活动的开展,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夯实了学生德育工作,培育了模范教育品牌,塑造了模范教育新形象。”

展望:传递正能量 助推常态化发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人们在对物质的追求中忽视了对道德的遵守,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现阶段我国以应试为主的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在只重视分数的情况下,一些学生自暴自弃,沉溺于网吧的网络游戏,甚至有的学生受到社会不良分子的引诱,走上了吸毒、盗窃的迷途;而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懂得孝道,不懂得感恩。道德缺失已经成为各界人士强烈呼吁关注的焦点议题,对国民实行“道德教育”刻不容缓,而慈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播撒善的种子,立德树新人,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党的十报告提出的,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措施。

千校慈善文化教育项目,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是造福民族未来,培养青少年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慈善文化,践行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基因工程”、“种子项目”。陕西省千校慈善教育项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受到省内外社会各界广泛称赞。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慈善宣传工作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前往渭南市临渭区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实地考察,在渭南市实验小学举行了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教育现场观摩会。在慈善文化课堂上,学生们演唱慈善歌曲、表演慈善小品、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爱心故事等,为与会代表上了一堂别开生面、震撼人心的慈善文化教育课。许多与会代表认为,陕西省的慈善宣传和教育工作有创新、有特色,对千校慈善教育项目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华慈善总会张心国副秘书长认为,陕西的慈善教育真正落实到课堂,为全国做出了榜样。回京后将邀请教育部基教、德育、监事会的相关领导前来观摩,总结经验,在全国推广。

慈善征文范文第9篇

领导重视

部门合作

齐抓共管

“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的实施,省慈善协会、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等部门领导极为重视,成立了由省慈善协会会长刘维隆为顾问,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雄强为组长,省慈善协会副会长张晓菊为副组长的慈善教育项目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了项目联席会议,明确了部门的分工和责任,制定了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省、市、县(区)分别举行了项目启动暨《慈善读本》捐赠发放仪式,并联合下发了文件。各市县(区)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了具体措施。试点学校还组建了《慈善读本》教研组,制定了教学计划,校长亲自抓,教研组长亲自上课,班主任亲自组织参与慈善活动。省市领导小组及时组织人员分赴各试点学校实地检查指导,使该项目得到顺利深入开展。通过部门合作 齐抓共管,媒体宣传,既扩大了社会影响,又接受了社会监督。

教学做到

“三结合”和“三做起”

全省10所试点学校,都结合本校实际,做到了三个结合和三个做起。一是把慈善教育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课相结合,让学生掌握思品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慈善文化的熏陶,纠正平时生活中不良的行为,树立慈心善举意识。一些同学平时不爱护学校公物,乱踢学校花盆,在课桌上乱刻乱画。通过《慈善读本》教育,很快得到改正。二是把教学与文明校园建设相结合,培养学生养成关心学校、尊敬老师,爱护同学,礼貌待人的风气,让学生成为创建文明校园的先锋。榆林实验中学、耀州区柳公权中学、石泉县第三中学等通过慈善教育活动,学生早晨到校见到老师主动问候,密切了师生关系。三是把教学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教育学生以雷锋为榜样,争做好事善事的现代雷锋人。各试点学校开展到敬老院、孤儿院献爱心,以及为父母洗一次脚,帮妈妈做一次饭等体验活动。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师生充分认识到《慈善读本》进校园的重要性,积极营造人人参与慈善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形式多样

精彩纷呈

成效显著

一是各试点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以慈善教育为主题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10所试点学校共举行班会课80余次、故事会52次、国旗下讲话10次、知识竞赛16次、有奖征文230余篇、演讲比赛26场,共办黑板报62块、手抄报8600余张、墙报40余期、作文9800篇、绘画120余张,表演慈善短剧、小品、相声、快板、舞蹈、演唱等文艺节目60余场。并还通过音频、视频、网络营造慈善文化氛围。二是各试点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参加公益志愿服务,引导和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质。西安42中学还开展了“奉献爱心擦亮西安”活动,每周对西关正街500余米路段进行擦洗,受到过往行人的赞赏。三是各试点学校实施了家庭教育,号召学生家长参加慈善公益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把慈善文化引向家庭和社区。铜川市金谟小学还开展了每天对父母说一句关爱话,每周帮父母做一件事,每月和父母谈一次心活动。榆林实验小学、石泉县城关小学等学校开展了学生尊敬家长,上学前和放学后向父母打招呼的活动,增进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四是各试点学校注重总结交流慈善活动经验。岐山县第三初级中学、岐山县城关小学、西安后宰门小学等还表彰在慈善公益活动中做出成绩的师生,运用常规性的道德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慈善意识的形成。

总结经验

典型引路

全面推广

在“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省市及时检查总结了《慈善读本》个试点学校的成功做法,通过会议或《陕慈快讯》上推广。如岐山县城关小学开展的“五个一”教育,即:发一份倡议、组织一次征文大赛、举办一次主题班会、开展一次家校联手爱心活动及一次爱心实践活动,并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孤儿,开展“一对一”关爱行动。岐山县第三初级中学开展“六个一”活动,即,让学生当一天家长、当一天小记者、办一份爱心小报、写一篇感恩作文、画一幅爱心图画、参加一次慈善志愿活动。西安后宰门小学利用广播站、校报、阅览室、宣传橱窗,播放和刊登爱心歌曲、爱心征文、爱心故事、我身边的小雷锋等好人好事,营造了“文明从慈善开始,慈善从小事做起”的氛围。该校还充分大学区的作用,带领本学区的向荣小学、二马路小学、联志村小学、名欣小学等四所学校开展“资源共享惠师生・携手共圆强校梦”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对全省慈善教育项目的实施起到了示范作用。

慈善征文范文第10篇

为了进一步推动“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天津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慈善协会经研究后决定,2015年开展“慈善文化进百校”暨我讲身边慈善故事活动。通过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讲慈善故事征文比赛和表彰活动,进一步推动慈善文化的传播。活动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四种全会和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宗旨,以慈善文化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讲慈善故事的活动,教育学生孝亲、尊师、知礼、助人,培养学生向善品性和感恩之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才,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积蓄更多正能量。

二、活动名称

“慈善文化进百校”暨我讲身边慈善故事。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慈善协会。

办公室:各区县文明办、各区县教育局(指定一名同志负责联络),天津市慈善协会(市慈善协会宣传部负责具体工作)。

四、活动内容

市慈善协会通过向社会募集善款购买《慈善读本》,捐赠给全市16个区县,163所中小学(每个区县5所小学、5所中学;滨海新区7所小学、6所中学),并携手原天津广播电台高级编辑、记者、主持人孙家才,无偿为中小学生讲慈善故事,培训慈善故事骨干。

(一)“慈善文化进百校”暨我讲身边慈善故事启动仪式;

(二)原天津广播电台高级编辑、记者、主持人孙家才到学校讲慈善、趣味故事,为学生做示范(每个区县选一所学校);

(三)慈善故事征文评选;

(四)慈善故事成果展示表彰。

五、慈善故事素材

以《慈善读本》和公开发行的反映中、外,古代和现代以及身边的慈善故事为基本素材。

六、参加范围

第一批、第二批37所“慈善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2015年开展“慈善文化进百校”暨我讲身边慈善故事活动的163所中小学,共计200所学校。

七、时间安排

2015年6月至9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5年6月至8月)

1.6月15日之前,各区县教育局确定本区10所学校(5所小学,5所中学)参加“慈善文化进百校”暨我讲身边慈善故事活动,并将学校名单报送市慈善协会。(电话:23413768;联系人:曹建华 常勇;电子邮箱:)

2.6月下旬召开2015年“慈善文化进百校”暨我讲身边慈善故事启动仪式。

3.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由区县教育局组织学校开展,“我讲身边慈善故事”活动。

4.孙家才到各区县推荐的16所学校讲授“怎样讲故事”,为活动培训骨干,并亲自为师生讲慈善故事和趣味故事。

5.学校结合德育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我讲慈善故事”比赛活动,并将优秀的故事版本推荐到“慈善文化进百校”暨我讲慈善故事活动办公室。

第二阶段(2015年9月上旬)

“慈善文化进百校”优秀慈善故事评选。

奖级设置:

小学组: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

中学组: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

由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慈善协会有关人员组成评审组,进行评定。

第三阶段(2015年9月下旬)

举办优秀慈善故事演讲、表彰会并以资鼓励;部分获奖作品将在国内外发行的《慈善》杂志、《人民网―天津慈善新闻网》《天津慈善网》刊登发表。

八、活动要求

1.认识意义,加强领导。在中小学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把慈善理念融入教育体系之中,对于探索青少年慈善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推动青少年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各区县要充分认识在学生中开展慈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抓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种子工程。

2.积极主动,注重协调。各区县文明办、教育局、慈善协会要发挥各自职能,各司其职,主动配合,积极开展工作,按照《关于开展2015年“慈善文化进百校”暨我讲身边慈善故事通知》要求,督促、指导各学校开展好活动。

上一篇:中国梦我的梦征文范文 下一篇:校园征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