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实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时间:2022-02-27 08:49:21

浅谈现实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摘 要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现实世界中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于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各个方面都会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本文试从囚徒困境的角度去简单分析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事情,让更多的人更好地理解囚徒困境。

关键词 囚徒困境 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 诚信

中图分类号:F224.32 文献标识码:A

俗话说得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时候总是免不了要解决诸多琐碎的杂事,而这些又让我们面对了种种选择,这样我们便不得不要卷入到一场又一场的博弈战争,无论你愿意与否,这些都是无可逃避的。

是不是很难想象,一天24小时里,甚至包括睡觉的时间,你都无法逃避博弈这个看似简单说来复杂的问题?不要怀疑,当你做出决定的一刻,你便已经在博弈了,所以面对世事噪杂,人们很难保持一个皆无的状态,说白了,博弈的时候,人们大多都要把各种利益权衡进去,包括自己的、集体的,可是当自己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冲突时,我们又要作何选择呢?

1 简述囚徒困境

1.1囚徒困境的概念

囚徒困境其实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它反映了个人最佳选择并不是团体的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教育教学等等方面都会频繁出现。简单地说,囚徒困境指的是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有困难的。

1.2囚徒困境的概念来源

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警察的审讯,可是,警察虽然知道两人有罪,但却缺乏足够的证据。于是警察告诉这两个嫌疑犯: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所以,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了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都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不坦白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不坦白的话判十年,坦白还是比不坦白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在这里,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因为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而囚徒困境这个简单的博弈模型也堪称经典,因为它颠覆了“个人理性的选择会自然而然的达到集体理性”这个结论,为主流经济学的建立打下了现实的基础。

2引证囚徒困境

如果我们把整个地球看成是一个“大监狱”,那我们所有人便成了“囚徒”,而这样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可是如果我们将“囚徒”解释为“经济人”,把“坦白”当作“污染”。这样我们便可以发现许多环境问题其实就是这样造成的。(1)许多可再生资源都不归私人拥有,所以存在着许多个实际上的或潜在的使用者;(2)每个个人都有利用更多的资源的积极性,因为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个人利润,这便涉及到了支配策略问题;(3)如果所有用户都用这种方式,那资源就会面临过度开发的风险;(4)由于这种对背叛行为的刺激作用,任何协议的风险都是不稳定的。

以上,全球环境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发达国家为了维持自己的强势地位不肯放弃高消耗高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出口不合格的商品,转嫁危机,发展中国家既要解决温饱,又在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条件下走粗放的工业化道路,即使牺牲环境也在所不惜。这种局面如果继续下去,人类将不得不为之付出更大的环境代价而如果维持现状或限制发展,那就等于将世界贫富之间的不公平合理化、持续化。

现实生活中,除了环境问题涉及到囚徒困境,价格战也涉及到了囚徒困境,每逢节假日,我们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的价格战,尤其是大型商品的促销。厂家价格大战的结局是“纳什均衡”,结果是谁都没有钱赚。因为博弈双方的利润正好是零,竞争的结果是稳定的,达到了“纳什均衡”。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厂商而言是灾难性的,因为它无疑是一种自杀。

而对于企业而言,若是降价销售,可能导致一个有效率的零利润结局。若不采取价格战,则必须考虑两种选择:采取正常价格策略还是施行高价格策略形成垄断价格且尽力获取垄断利润。如果垄断可以形成,则博弈双方的共同利润最大。这种情况便是垄断经营造成的,结果往往会抬高价格。

另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厂商维持正常的价格,双方都可以获得利润。由此可以看出,每个企业的战略都是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厂商或消费者都是按照现有的别人已定的价格来进行决策。

除了在价格上出现囚徒困境外,教育教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学校之间在应试上的竞争,为了讨论问题方便,我们先用A、B两所学校来说明学校是怎么陷入囚徒困境中去的的。面对升学率竞争,A、B两所学校都可以有两种选择――自行补课(背叛)或是遵循教育部规定的不补课原则(合作)。因为两所学校都无法肯定对方是否会遵守规定不补课,因此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升学率,两所学校最终都会进行自行补课。这看上去似乎自相矛盾,虽然补课是两所学校的“理性”行为――补课就会在应试竞争中处于优势,但结果却显得“非理性”,如补课的做法违背了教育行政部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准采取补课的方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规定等,于是,A、B两所学校深陷“囚徒困境”。

两所学校如此,一个地区所在的众多学校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个地区所在的学校众多,即使A、B两校达成“合作”协议不补课,可是,当它们各自面对C校、D校、E校……时,只要其中有一所学校“背叛”,就很难说会继续采取“合作”的“理性”行为。从而导致整个地区的学校陷于“囚徒困境”。推而广之,若一个城市中的一个地区的所有学校均能“合作”――不补课,而另一个地区的学校则“背叛”――补课,该地区的“合作”就不可能长久,陷于“囚徒困境”自然是早晚的事。

教育上的“囚徒困境”现象广泛存在。如:同一个年级的老师之间,会因为追求本班或本学科成绩好采取加点加作业等办法,这样则倾向“背叛”而不是“合作”;家长因担忧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或“既重过程更重结果”而强迫孩子“家教”、“上补习学校”等,又如前所述,不同地区的应试竞争也是如此。学校之间、家长之间的“囚徒困境”现象,使得学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除了上述这些,囚徒困境还出现在社会成员间的诚信问题上,如《半月谈》2011年9月8日刊载,在福建福州,以为八旬老人摔倒在人行道上,围观的五六人无一出手相助,“别去呀,到时反咬你一口怎么办?”一句话让两名想要救助的女子缩回了手,老人躺在冰冷的马路上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分钟。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教授单飞跃及部分基层干部认为,上述事例看起来毫无关联,实则非常值得深思,老人跌倒无人相扶惨剧折射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一方面,人们呼唤诚信,谴责诚信缺失的不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在考验个人诚信时却不愿站到道德之上。

由于彼此缺乏信任,许多人倾向于采取“不诚信或者不首先诚信”的消极策略来防止对方可能的不诚信给自己带来伤害,这种人与人之间筑起的不信任高墙导致社会诚信陷入囚徒困境。

习惯性的诚信缺失还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扰乱了市场秩序;极易引发――每年年初,由企业合同失信、拖欠工程款引发的众多农民工上访事件接二连三,有的引发,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一些极端的诚信缺失事件还突破了法律的底线,一小部分人藐视法律、肆意践踏法律――双汇瘦肉精等事件使人们对市场失序状况失望、对法律政策稳定性的忧虑、对人际交往的防备等情绪迅速扩散,不信任的社会心理集聚,将使有些人无视法律的存在,做出违法甚至犯罪行为。

综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涉及到了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冲突,面对这个冲突我们要明白:(1)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存在着冲突,社会利益只是从根本上、整体上代表个人利益,而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跟个人利益完全相同。(2)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保证,也是个人利益赖以提高的基础,对于社会利益的破坏最终都会导致个人利益的丧失;同时,社会利益也不能离开个人利益,没有个人利益的满足,社会利益的满足也就没有必要的前提。(3)强调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性的同时也要强调社会利益的至上性,强调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强调以社会利益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最高标准。

3结论

博弈论的应用极其广泛,博弈理论已经渗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小到生活的日常琐事,大到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和军事竞备,这些都使得博弈论的应用范围和作用效果越来越大,而囚徒困境在生活中也无处不见,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在作出选择时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还要兼顾到集体的利益,同时,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诚信意识,让社会充满关爱,让祖国更加有爱。

参考文献

[1]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肖巍.从囚徒困境谈起[J].哲学研究,1999(1).

[3] 陈江进.个人利益的实现方式――从囚徒困境谈起[J].天府新论,2006(2).

上一篇:论我国的公共预算决策模式 下一篇:关于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