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化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后进生

时间:2022-02-26 12:07:38

浅谈转化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后进生

摘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因此,由面向少数优生的应试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关键词:数学教学 后进生 学习兴趣 情感教育 转化策略

初中数学在初二出现两级分化比较严重,我认为初中数学后进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数学后进生都是后天形成的。我认为,要做好数学学习的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在教学中实施数学自我发展教育。

一、注重情感教育,用爱心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

后进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成绩有所提高时,需要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后进生接受教师,那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后进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后进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爱生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比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时,随之对后进生投去一个充满信任的、亲切的目光,一张和蔼可亲的笑脸等都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波涛。老师心中有后进生,后进生心中才会有老师,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教学效果最佳。

课后,教师多和后进生交谈,从学习生活上多关心他们,态度要和蔼,使后进生愿意接近老师,经常和老师说说心里话,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有利于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比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再把三个角剪下来拼凑成一平角,从而发现定理.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差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课堂教学应创造机会让后进生积极参与。比如,在上“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一课,先引入简单的几个问题:过一点可以作几个圆?过两点可以作几个圆?过三点可以作几个圆?问题层层递进,让后进生也可以参与进来。

三、降低要求,减轻作业负担,帮助后进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后进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比如,可以让后进生每人准备一本作业本,每天就做3~5题最基础的题目。遇到不会做时,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这样就可以让后进生每天过好必要的知识关。

2007年,我带过一个学生,中考总复习前数学考试总在20~30分徘徊,我实施后进生每人每天做几道最基础的题后,他不会的题每天都很主动问同学、问老师,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到中考前的数学考试中能考到六七十分。

四、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后进生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差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差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差生目的。

我班学生A,数学基础很差,近段时间他还比较主动,在月考中数学由原来的28分提到52分,进步比较明显,我在班上表扬了他,也给他奖励。后来他对数学得学习更加认真了。

五、开展“1帮1”互助活动

座位的排列尽量给后进生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课后“小老师”的作用。对于进步比较大的后进生及其“小老师”给与奖励。

六、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辅导

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尽力使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这既帮助了后进生,也拉近了后进生与老师间的距离。

总之,我不但在学习上关心后进生,还要在生活上关心每一个后进生的成长,使每个后进生真正感到班集体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每位同学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能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学沛,杨尚莹.数学教育实践中实施素质的问题及其解决.数学教育学报,2003,12(4).

[2]王子兴.数学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2.

[3]陈振宣.中学数学思维方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8.7.

[4]彭湘云,敬炳安.中学生心理问题漫谈.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上一篇: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究 下一篇:“角色模拟”谈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