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探“形式”这个秘密

时间:2022-02-25 07:01:58

【摘要】活动是品德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品德教学要提防“形式主义”这个陷阱,从不同的案例中总结、发现“形式”这个秘密,关注教学活动的目标本位、讲究效益、贴近学生的生活,识别和选择它作为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真正打造高效、绿色、和谐的品德课堂。

【关键词】目标本位;讲究效益;贴近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下发的《教学管理指南及学科教学建议》一书中指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式与角色扮演、操作性与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活动”对于品德课程是至关重要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活动是品德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因为学生在参与联系生活实际的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体验、学习、探究,来解决问题,并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于是,活动越有效,品德课堂效果也就越好。综观现在的品德课堂,形式各异、缤纷多彩的活动看得人应接不暇。相比之下,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却并没有相应的提高,甚至达不到教学预设目标。于是,呈现在我们所有一线品德教育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局面呢?究竟该如何构建品德课堂的活动教学呢?我们不得不来探讨品德教学活动中的“形式”这个秘密。

一、活动要回归原点――目标本位

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当前,一些品德课堂中,有些老师为了体现“活动性”,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多样,节奏紧凑。学生一会儿小品表演,一会儿记者采访,一会儿角色扮演,忙得不亦乐乎。乍看之下,课堂上热闹得如同菜市场。可是深入反思后就会发现,老师对活动的目标与有效性却并没有细细思考。这就导致了一堂课中,学生处于一种应付状态,很少能在活动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教师精心设计的缤纷活动就像绚丽的烟花将课堂打扮得闪亮、激情。当繁华烟消云散时,一切趋于平静,并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活动设计,为了活动而活动,出现了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对学生品德形成并无推进作用。

【案例回放】《节日大观》教学片断:

一位教师在执教《节日大观》一课时,整堂课以知识问答的活动形式展开。第一个活动环节是教师播放动画歌曲,学生猜一猜这首歌是歌唱哪个节日的,共有十几个中外节日,从课件可以看出,教师为找到这些歌曲着实费了一番工夫。接下来的几个环节基本类似,如:看对联猜节日等都围绕课件展开。这一节课学生兴致高昂,充分享受了多媒体课件带来的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但始终被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

【反思】在以上案例中,教师煞费苦心地设计了活动,一首首动听的歌曲,一幅幅诗意的对联,的确让学生觉得很有趣,很新奇。这样的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所有的活动都是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从形式上看,教师给了学生表达的机会,但反思一下,我们会发现:几个教学环节都在同一个层次上,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则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几乎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依然没有放下主体的身份,把整个活动过程牢牢攥在手中。这样的活动到底让学生们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贡献了多少?这样的活动是漫无目的的“假活动”。

【对策】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有效的活动才是品德课的生命所在,只有那些让儿童在活动中真正有所体验、感悟和收获的,才是有价值的活动,而不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游戏而游戏。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

【对比案例】《多彩服饰》教学片断:

师:旗袍被称为“国服”,在一定的时候它甚至可以代表中国呢!咱们好好看看,它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PPT)

生:我发现旗袍……(学生发现三个特征:开衩、立领、盘扣)

师:你们回答得真棒,咱们中国小朋友送来一个礼物,我请一个同学上来摸一摸,猜猜可能是什么?师拿出一个信封,让学生摸里面的物品。

生猜:是蝴蝶。

生猜:是圆圆的一个东西。

生猜:是一条绳子。(众生笑)

师:中国小朋友还把礼物送到了每个学习小组里,请组长从抽屉里取出信封,不打开,请组员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

师:你摸到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生:小组里交流。

师:拿出来看看,它是什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盘扣”。

这个简单的活动,花了不到2分钟时间,便让学生在悬疑和好奇的体验活动中,通过触摸、想象和观察,了解了生活动中不常见的“盘扣”。

可见,品德活动不在乎它是否开展得轰轰烈烈,不在乎活动以何种形式出现,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究竟得到了什么,教学目标实现了多少。

二、活动要经济实效――讲究效益

学生的年龄特点注定孩子们是喜欢游戏的。老师们在教学前的确也用心在思考、创设各种各样游戏、竞赛形式来适应教学。然而教师面对繁杂的教学活动时,是否学会化繁就简,舍弃琐碎,精简活动,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提升空间。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更经济、更实效呢?

【案例回放】《失败怕什么》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戏吗?

生:喜欢!

师:好,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夹弹珠》。规则是……

于是,老师请上来8个人,分成4组,一个夹弹珠,一个数。伴随着时间滴答声,台上同学很激烈地进行着比赛,台下同学伸长着脖子想一睹比赛场景,但由于看不到什么结果,有的坐下来聊天了,有的小屁股一撅,很无聊地趴在桌面上,有的依然很努力地伸着脖子……

师:好,时间到!第一组几个?第二组几个?……最终第四组取得这场比赛的冠军。

师:你们组赢了比赛心情怎样?

生:很开心。

师:你们呢?输了比赛心情怎样?想不想再比一局。

生:想!

师:好,大家准备。比赛开始,台上同学很投入地夹着弹珠。台下同学又历史重演,索然无味。

师:好,时间到!第一组几个?第二组几个?……最终第二组取得这场比赛的冠军。

师: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生:可能是我以前玩过吧。

师:是以前练过呀!是呀,成功肯定不是偶然的,这与你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反思】在这个课例中,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白“成功与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一道理,花费了将近十分钟时间。不能说老师没有体现“活动性”这个理念,但学生的参与面太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验。虽然,最后,老师也得出了“成功与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个道理,但这目标的达成代价太大了。难道就没有更为经济、实效的活动可以取而代之吗?

【对策】“活动性”,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要重视学生当下的体验,它需要我们教师创造各种有效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体验,进而启动内心深处的感悟。在教学中,我们要多挖井,少挖坑。我们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通过各种经济实用的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既要让老师减轻负担,又要让学生玩得快乐,学得轻松,最终,达到促进品德素养的发展。

【对比案例】《寸金难买寸光阴》教学片断:

师:你能在一分钟内做什么事呢?

出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分工并担任裁判,其他同学从做口算、查字典、写数字四个项目中选一项参加,小组长记录成绩,准备汇报。

学生汇报……

师小结:仅仅一分钟时间,同学们就能做这么多的事情。如果我们把10个一分钟,100个一分钟,甚至更多的一分钟好好的利用起来的话,那就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一分钟能做什么?老师运用一个简单易操作的一分钟挑战活动,从而明白时间的宝贵,建立珍惜时间意识。这样的课虽然看上去不是热热闹闹,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活动形式无需什么财力,时间也花费得不多,却真正实现了人人参与、个个体验的教育目的。

三、活动要亲近学生――贴近生活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在活动中习得的。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而信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丰富,品德材料铺天盖地地向老师们袭来,我们该撷取哪些生活情景进入课堂呢?

【案例回放】《集体处处有规则》教学片断

导入:(播放交通事故片断)

师:10月10日8时30分,×××学生黄某,驾驶无号牌两轮摩托车搭乘×××四年级学生黄某沿X104线由北往南行驶,行驶至田心路段时,追尾碰撞前方小货车,造成摩托车、小货车损坏,两学生受重伤。

师:你有什么想要说的?

生:……

师小结:看来规则真的挺重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体验,就会发现集体处处有规则。(板书:集体处处有规则,齐读)

【反思】随着当前人们对生活化德育认识的深入,品德课堂的活动教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更多的老师认识到,生活是品德课程的资源。儿童的已有经验是品德课堂的基础,品德课堂的活动体验只有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让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这位老师精心选择了一个交通事故的小片段,这个教学材料对于大部分学生相去甚远,让他们从道听途说的交通事故中得出规则两字,活动体验自然显得苍白无力。

【对策】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最重要的准备是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包括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等方方面面。关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获得“鲜活”的体验、感受,从而促进积累直观、鲜活的生活素材,使学生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能在亲力亲为中获得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提升与发展。

【对比案例】《集体处处有规则》教学片断

一位老师同样以规则开课,并以规则结课,且有效利用课堂资源,巧妙地设置情境,将规则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一开课,老师就以一位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们玩起了“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孩子们一个个热情高涨。在一次次的较量下,总是老师赢,细心的学生就发现了,老师出拳总是比同学们慢一拍。被识破后,老师又开始耍赖。同学们大呼“耍赖”的情境中,老师追问该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喊出要遵守游戏规则。就这样,一个非常抽象的“规则”概念通过一个极其简单的游戏就诠释了。同样在学生小组交流时,老师设问:我们在进行交流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呢?(认真倾听、记录、友善地指出说的不对的地方,并帮助改正。) 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指出:找到的同学请举手示意,可不能大喊大叫呀!在结课时,教师巧妙导行,画龙点睛:马上就要下课啦,下课时我们要遵守哪些规则呢?让我们比比谁做得更好。

老师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走进生活,贴近学生,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老师还选择了许多学生熟悉的场景与身边的事物,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因而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育情导行做到了“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品德课程的教学提倡通过课堂活动来引导学生感悟,学生通过感悟来明白道理。品德教学要提防“形式主义”这个陷阱,教学活动形式、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经验背景、能力水平和学习主题要求。发现形式这个秘密,重要招数是关注活动的目标本位、讲究效益、贴近学生的生活,识别和选择它作为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真正打造高效、绿色、和谐的品德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吉.警惕“形式主义”的陷阱:品德活动教学的再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3(01).

[2]周汉斌.“活”在当下:深化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有效路径[J].中小学德育,2013(01).

[3]张汉龙.例谈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理性回归[J].中小学德育,2013(03).

上一篇:高原地区老年肺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下一篇: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方式选择的临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