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法与ELISA法对乙肝两对半少见模式测定对比探讨

时间:2022-10-21 01:04:03

化学发光法与ELISA法对乙肝两对半少见模式测定对比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法和ELISA法对乙肝两对半少见模式进行测定,比较两种测定结果。方法 通过ELISA法将患者血清样本进行筛选出少见模式和常见模式,再通过化学光法对血清样本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在各模式下的血清样本例数及所占百分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通过检测两种方法在11种模式检测结果中,模式1及模式7的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化学发光法所检测到的血清样本例数及百分比均少于ELISA法检测结果。结论 化学发光检测法对ELISA法检测中呈现假阳性的患者,具有重新筛选作用,并且其敏感度高,检测结果准确,值得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关键词: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LISA法;乙肝血清样本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在我国的发病率极高。在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临床中多采用ELISA法,因其操作简单,在临床检验中容易开展实施。随着检验学的发展,免疫学检验高灵敏度、高准确性、干扰因素少、检测迅速等优点更受到临床检验操作者的信赖。本文就乙肝两对半少见模式的检测结果,探讨化学发光和ELISA法测定的优缺点。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6月来我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部患者,其中通过ELISA发筛选出少见模式血清样本1284例及常见模式血清样本780例。其中少见模式为[1]:模式1单独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模式2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和乙肝e抗原阳性,模式3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和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模式4单独乙肝e抗原阳性,模式5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和乙肝e抗体阳性,模式6乙肝e抗体阳性。常见模式为:模式7乙肝两对半结果全阳,模式8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及乙肝核心抗体全阳(大三阳),模式9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及乙肝核心抗体全阳(小三阳),模式10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模式11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体及乙肝核心抗体全阳。

1.2方法 研究中筛选的血清样本采用静脉采血方式取得[2],离心机高速离心5min,分离出血清及血浆,取出血清样本后立刻上机进行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试剂的操作使用,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仪器检测操作,检测结果均由仪器自动完成。在ELISA法筛选出少见模式及常规模式血清样本后,便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血清样本检测,并记录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

1.3统计学方法 将两种方法测量结果从自动分析仪中导入到SPSS软件18.0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其中P>0.05为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少见模式化学免疫分析法和ELISA法测定结果见表1。

通过ELISA法测定乙肝少见模式血清样本,其中模式1两种结果的P>0.05,两组结果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2常规模式化学免疫分析法和ELISA法测定结果见表2。

ELISA法测定乙肝常见模式血清样本,其中模式7两种检测结果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乙肝两对半检测已经成为国内各级医院最为常见的血源传播检查项目之一。乙肝患者进行及时的乙肝两对半检测,可以及时检测临床病情的发展,治疗效果的观察及患者预后复发的评估。我国临床上多采用传统的ELISA法进行乙肝血清样本的检测,但随着医学检验科学的发展,化学发光标记免疫检测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原理为在顺磁性微球作为载体,通过结合血清标本中的抗原和抗体,再对抗原及抗体进行标定,在特定的磁场环境中产生沉淀,并且在洗涤的过程中使抗原和抗体复合物进行有效分离,在激发液的作用下将测定血清标本中抗原和抗体的激发光强度,从而判定二抗的浓度[3]。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发光法和ELISA法进行乙肝血清样本检测中,少见模式和常见模式的检测结果,化学发光标记免疫检测法均显现了高灵敏性,排除因ELISA法操作中受到影响而产生的假阳性结果,大大提高了乙肝患者检出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化学发光标记免疫检测法对乙肝少见模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尤其对因外部环境及操作本身造成对结果影响的ELISA假阳性患者具有较好的排除作用。化学发光标记免疫检测法对乙肝患者的血清样本可进行病程发展分析,治疗情况评价和预后评估,为临床医生在病程的不同时期给予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检测依据,此检测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罗斌,曾永龙,滕元姬.TRFIA与ELISA法对乙肝两对半测定的比较分析[J].右江医学,2012,40(5):701-703.

[2]王巧莲.化学发光法与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比较[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4,22(1):82-84.

[3]刘灿,陈静,李雯.化学发光法与ELISA法对乙肝两对半少见模式测定的比较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12):1680-1681.

上一篇:智能在线提示系统及其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下一篇:停颤颗粒治疗脑梗死后帕金森综合征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