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都市报的突围之路

时间:2022-02-24 06:26:30

数字时代都市报的突围之路

“如果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十年前,当联想在北京中关村竖起这块广告牌时,也许没有想到,十年后,这个命题已经衍生为中国都市报面临的另一个紧迫任务:如果失去网络,都市报还能走多远?

1995年1月1日,四川日报社主办的《华西都市报》在天府之国破土而出。很快,各地“有城市处必有都市报”,划时代地开辟了我国的“都市报时代”。都市报,这个国际报业市场上并不存在的形态和概念,在中国迅速成为分流党报天下的主流报纸。然而,10年之后,都市报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拐点:广告收入全面下滑,经营普遍亏损,新媒体瓜分资源严重,受众阅读习惯和兴趣转移,读者老龄化。

虽然有人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后都市报时代”,但无论概念怎么变,一个事实是:都市报陷入了一场经营危机。

一方面,以网络、楼宇电视、3G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不断分流着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广告资源,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报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报纸发行量和广告额均不断下滑。

另一方面,国际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又改变了都市报所依赖的受众――城市居民。城市居民的生活形态,快节奏、强压力的都市工作状态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不断加大,而城市范围的扩大又使得上班族花在路上的时间也成倍增加,休闲、娱乐和社交时间不断减少。

媒介必须迅速地切入市场新的变化动向才能有持续生存的空间。在这种形势下,都市报到底该何去何从?

最近几年,在传统日报发行量下滑的同时,美国几个大报网站的访问量却出现强劲增长。目前,《纽约时报》在网上已经拥有1600万注册用户,并正以每月50万用户的速度增长。报网结合,也正是当今美国报纸的主流运作模式。国内都市报也纷纷借助数字技术,寻求数字时代报纸的突围之路。

一是发行数字化,即从数字终端改造进入数字化。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从发行终端切入数字化改造,已形成了一个覆盖90%左右的行销网,在该网上,除了期发行量150多万份的报纸以外,卖米、卖菜、卖机票等每年大概有一亿多元的收入。更为关键的是,他们还通过数字化的改造,把70万到90万的长期订户的个人信息、爱好、习惯、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等进行数据存档和管理,这大大区别于原来的邮局发行。现在,他们不但掌握了大量的客户资料,而且还在设计另一种增值服务盈利模式。目前已做好软件,订户每年只要交500元或者600元的年费,就可以消费集团内部的任何报纸和任何其他增值服务,还可以透支,由集团返给利息,这样,不但掌握了终端,细分了读者,而且实现了经济收入。

另外,他们还通过数字技术来发行卫星报,《天津日报》已经能和《纽约时报》、《今日美国》、《俄罗斯消息报》一样,在39个国家同步落地,它提升了发行价值,改变了发行思路,不通过纸,而是通过另外一种手段传输来发行报纸。

二是报纸形态数字化,即出版电子版。2006年10月27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e―Paper项目开通,这标志着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下属全部报刊在采用传统印刷方式的同时,全线用电子纸阅读方式阅读的电子报刊。继2006年8月l日在国内推出第一张中文互动多媒体报纸后,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于2006年10月25日又在国内首次成规模推出实用性的电子纸报纸――《宁波播报》。这标志着全国第一张编辑形态不同于传统报纸的全新电子纸报纸问世。

电子纸的内容可实现个性化定制,真正使“我的报纸”成为可能;读者可直接无线或连接计算机下载信息,也可将内容储存在不同的文档中;由于电子阅读器采用了地址编码技术,可实现读者与编辑的点对点信息互动交流;而远程传输和阅读的技术,也使该电子报纸的“发行”可突破地域的限制。

三是采编技术数字化。这是目前国内都市报大多引进和采用的一种技术改造,基本实现了“无纸化”采编。目前,除了记者、编辑的稿件,以及图片、通讯社稿件等外,都普遍使用了文韬、飞腾等采编软件,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还和方正联合开发了《机遇INTERNET全数字化一体化新闻信息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媒体数字化,从报纸图文采编、音视频的制作、网站制作、数字报纸的制作等多集中在一个多媒体的数据核心。

四是报纸介入发展新媒体。传统报纸通过互联网等多媒体实现多终端报纸显示。新闻纸不再是一种纸的形态,而是一种显示终端和存储介质。终端的概念在这里被放大了,可以是电脑、可以是液晶显示器、可以是手机、可以是PDA、可以是手持阅读器,也可以是纸。报社不是报纸社,而是新闻信息供应商。另外,报业也不是报纸产业,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报道业,是内容产业。

五是报纸内容的数字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大,现代都市人的信息消费开始呈现速度化、娱乐化和实用化的倾向。对于新闻的需求仅限于知晓了解的浅层,长篇大论的时政分析文章越来越让位于篇幅短小的故事和快讯,那里面有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比如天气、交通),有让他们感到放松和有趣的体育、娱乐等方面的消息。对于都市里匆忙的上班族来说,除了需要麦当劳一样营养方便的快餐外,还需要如麦当劳一样的“快餐报纸”,一份报纸如同一片面包,只是提供给他们每天最基本的资讯营养即可。

在这种形势下,都市报如何建立应对竞争的机制,如何开拓自身生存的空间,杭州《都市快报》的探索和创新值得关注。2006年6月,来自世界各地的1700多位报界精英在莫斯科参加的世界报协第59届年会上,世界报协公布了从216个国家和地区的7862份报纸中统计出来最新的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强,《都市快报》名列第71位,比上届年会前移了17位。《都市快报》就是大胆运用网络手段,努力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的新闻创新。

当整个世界被网络影响,而网络正在经历2.0时代的时候,究竟什么是2.0时代用DIY来解释Web2.0,并不全面,但很形象。Web2.0的代表是博客、播客、维基百科、社会性网络。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DIY。

对报纸而言,在2.0时代需要重视的无疑是读者制造出来的内容,即“全民记者”。《都市快报》在这方面无疑走在了国内前端。

在2.0时代,报纸的信息优势在逐渐丧失,于是,本地化、区域化成为报纸发展的大势。以英国报业市场为例,在过去十年里,区域报纸广告年增5.4%,85%的人阅读本地报纸。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报纸对内容的追求是越发趋向细微化,即微内容。如何找到读者需要、喜欢的“小事情”,是摆在区域化报纸面前的重要课题。《都市快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件小事――《为啥一到下雨天,眼睛好的人都抢着走盲人的路?》文章由一条读者来电引发,记者除了亲历现场,采访行人,发现问题出在下雨天盲道不打滑,而很多人行道上铺的防滑大理石根本不防滑。随后记者做了一个浇水试验,证明杭州很多街道上的大理石确实不防滑;发第二篇报道时,配了一个小短评,点出杭州的大理石是不是用多了?然后,记者继续采访,找厂家论证,防滑的大理石为什么不防滑?结果发现国家并无防滑大理石的标准,也就是说,所谓的防滑大理石只是一个噱头罢了。最后一篇报道,记者借美院教授之口说出:设计,必须以人为本。

《都市快报》应对2.0时代采取的是非常积极的姿态,先后开设多个互动专栏,把网络特质与报纸结合。如“最有意思的照片:我们有3000万个摄影记者”、“热线网上聊:把聊天搬上报纸”、“19楼论坛:不看报纸的人也是我们的读者”、“都快博客:记者放下身段,博客登上报纸”。

不断发现和尝试用网络和读者互动的也是《都市快报》的新形式的重要一点。《都市快报》对都快网的建设与应用,在相当程度上并非从网络建设角度出发,而更多是考虑如何与快报共生共荣,如何做到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也就是说,《都市快报》在处理与网络的关系上非常主动。都快网的构架、内容,完全按照快报的需要来定,是《都市快报》纸媒的延伸,使《都市快报》具有了与一般纸媒不同的网络特质。都快网的内容只有四个:互助公社、论坛、博客和团购。这些内容无一不是建立在快报纸媒基础上,所有资源都与快报共享,让报纸的给报纸,网络的给网络。

速读是网络时代的显著特征。人们的阅读速度越来越快,在一件事情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来越短。读者希望能快速明白一条新闻究竟说什么。应加快读者阅读速度,快报选择了厚题薄文。另外,对图片的重视也是都市快报应对速读时代的一个策略。

(作者单位:青年导报社)

编校:郑艳

上一篇:“实践人学”的缺位与“角色定位”的迷失 下一篇:广告画面信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