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支原体性肺炎的应用

时间:2022-02-24 05:10:39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支原体性肺炎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支原体性肺炎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3月在本院儿科病房住院的80例小儿支原体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护士运用规范的临床护理路径对患儿进行护理和指导,对照组护士则给予一般的常规护理和健康指导。结果观察组患儿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后,其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缓解,在体温消退时间、咳嗽好转时间、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的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支原体性肺炎感染中应用能有效减少肺炎并发症,改善患儿不适症状,促进患儿康复,提高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支原体肺炎;治疗效果;满意度

支原体性肺炎(mycoplasmalpneumoniaepneumonia,MPP)是由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lpneumoniae,MP)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疾病。肺炎支原体(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飞沫传播,是引起小儿肺炎的常见病原体[1]。其感染可累及免疫系统及心、肝、脑等多系统脏器,使患儿抵抗力降低,影响身心健康。因此,早期诊断、规范的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院儿科病房对支原体性肺炎患儿采取临床路径方式进行治疗和护理干预,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3月在本院儿科病区住院治疗的支原体性肺炎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1~12岁,平均(4.98±2.78)岁。将2015年10~12月收治的4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2016年1~3月收治的4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两组患儿治疗均予以乳糖酸红霉素(30mg/kg),每日分两次静脉滴注,疗程5~7d,同时,根据患儿临床表现予以相关检查及退热、止咳、化痰、平喘等综合治疗措施。患儿症状缓解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10mg/kg),每日1次,吃3d停4d,疗程2~3周。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排除先天性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精神异常和严重药物过敏等患儿。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方法,包括常规进行入院宣教,每班责任护士按医嘱完成相应的治疗和护理、一般的用药知识及健康宣教等护理措施。1.2.2观察组根据患儿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由责任护士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充分评估,根据疾病不同阶段存在的主要的护理问题,按制定好的护理路径顺序逐项进行落实,同时,将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贯穿于整个住院治疗过程中,以取得积极配合。护士长及责任组长每日督查责任护士护理措施落实情况,以便临床路径的顺利进行,具体实施情况如下。1.2.2.1住院第1天由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患儿及家长,介绍病区环境、设施及相关安全制度、管床医生及护士、病区主任及护士长,合理安排床位,并带患儿至床边。同患儿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2]。病室上下午各开窗通风1h,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维持室温22~24℃,湿度50%~60%。嘱患儿卧床休息,定时测量体温,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以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积极配合留取检验标本,着重关注患儿的阳性体征,采取相应的措施,重点交接患儿情况。1.2.2.2住院第2~3天向患儿及家长介绍MPP的相关知识,耐心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缓解患儿及家长的紧张焦虑心理。与床位医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儿的治疗方案。告知由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的药物较敏感,首选红霉素,但是该药物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3]。故输注红霉素前不宜空腹,并予口服蒙脱石混悬液保护消化道黏膜,可有效预防此不良反应。开始静滴红霉素时,注意控制滴速8~10滴/min,观察30min后,如无反应,根据患儿年龄及体重,调为正常输液速度20~40滴/min,如少数反应较重者,则汇报医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定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若体温<38.5℃,则采取物理降温;若体温≥38.5℃,可遵医嘱服用退热药,出汗较多时,应及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宜穿着柔软宽松的棉质衣服。注意观察咳嗽的程度,能自主咳嗽的患儿,指导进行有效咳嗽,使分泌物顺利排出。无法咳嗽的患儿,指导翻身拍背排痰,必要时雾化吸入后予以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1.2.2.3住院第4~6天观察患儿的一般状况,包括患儿的精神状态、咳嗽、饮食、大小便及体温波动情况。指导家长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和维生素饮食,如牛奶、鸡蛋、水果和蔬菜等,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根据患儿的病情及身体恢复情况,指导进行适量的户外锻炼,以提高机体免疫力。1.2.2.4住院第7天至出院日向家长强调口服阿奇霉素序贯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按时服药、保证疗程。指导出院后家庭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和接触呼吸道感染者。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水果及蔬菜,忌食辛辣刺激性及油炸、膨化食品等。出院一周内,床位医生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患儿服药及身体恢复的情况。

1.3观察及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体温恢复及咳嗽缓解时间。疗效评价分为:①显效:患儿治疗5d后,咳嗽、肺部哮鸣音显著缓解,体温恢复正常;②有效:患儿治疗5d后,咳嗽及肺部哮鸣音有所改善,体温恢复正常;③无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好转或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40×100%。同时,对出院患儿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整改,其中“满意程度”选项中“满意”表示每次均满意;“较满意”表示75%满意;“一般满意”表示50%满意;“不满意”表示每次均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进行描述,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观察组显效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2.2两组患儿满意度比较两组患儿经过规范治疗护理后,症状均得以改善,通过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比认为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儿童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4]。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和咳嗽。而婴幼儿由于呼吸系统、免疫系统都尚未发育完全,常常起病急、病程长、病情较重。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在提供优质护理的同时,采取更加系统规范的护理标准。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为具有特定诊断和治疗的群体制定的一种清晰明确的常规护理模式,是一种具有时间性和顺序性的整体护理计划表格[5]。从患儿入院时开始一直延续到出院后的全过程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入院宣教、用药护理、发热护理、咳嗽护理、心理护理、饮食运动护理以及出院宣教等一系列规范的护理措施。要求责任护士主动的、不定期的来到患儿及家长身边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患儿及家长对医务人员恐惧和不信任,将规范化的护理措施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有效的促进了支原体性肺炎患儿的疾病康复,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它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有效的护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作为儿科护士不仅要有熟练的基本功,扎实的专科知识,敏锐的观察力,更要具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把患儿的需求放在首位,首先解决患儿生理上的疾病,其次更应关注患儿心理上的舒适感,提高其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将病房内患儿一味的拒绝治疗,逐渐转化为患儿及家属主动配合的良好氛围。从多方面满足其生理、心理需求,实施科学有效的照护,使其获得舒适感和安全感,保证患儿体格和精神都能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总之,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能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及规范治疗护理过程,显著提高疗效及护理工作满意度,值得在儿科临床上开展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光.5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30):6392.

作者:史厚霞 吴婷婷

上一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分析 下一篇:临床护理路径在针灸治疗强迫症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