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师生关系角度分析班导师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时间:2022-02-23 02:50:21

以师生关系角度分析班导师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正在探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长春工业大学为个案,对学校开展班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成功实施本科生班导师制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一、本科生班导师制的内涵

本科生班导师制是指学生进校后,可由院系负责为每个学生班配备一名班导师。班导师的职责主要是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向学生介绍专业领域知识,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选课情况、成绩情况,解决学生学习方法、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通过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的感染,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成效,班导师工作是对班主任工作的配合、补充和完善。为了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我们倡导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

二、班导师制下师生关系类型

做好班导师工作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处理好师生关系。班导师制下师生关系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以生为本的师生关系

我校多年来坚持双第一、双为本的理念,即教职员工教第一,师生员工生第一,学校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工作以学生为本。这条重要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大学是为学生而办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学中教师要围着学生转,为学生的学习与成才服务,而不是学生为教师服务。

(二)平等相处的师生关系

新时期国家既强调尊师重教,又强调师生平等。师生之间地位、人格的民主和平等,有利于师生相互信任、促进交流,有利于学生充分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提倡和坚持“尊师重教”,学生尊重教师的知识,从学业上充分享用教师的智力与知识资源;尊重教师的劳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且能和教师讨论和交流。另一方面,提倡教师尊重学生。一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以居高临下、命令训斥的态度对待学生;二是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研究和把握学生的身心成长状态,准确施教、有效施教;三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差异,引导学生培养兴趣、个性发展,鼓励每一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四)师长加朋友的师生关系

班导师和所带的班级同学需要有较多的接触,了解学生的情况,需要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师长加朋友”的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好的交流,有利于班导师开展工作,是班导师应首选的师生关系。

三、班导师制下师生关系分析

本文对长春工业大学开展班导师制情况做以调查分析,本次调研选取的样本为4个年级的学生。调研样本的选择为随机抽取,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897份,回收率为89.7%,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

(一)指导现状

1、对导师制的了解与认同

本科生对导师制的实施背景与目的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对学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一半的学生认为一般,较好占三分之一,对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情况,认为学校重视,应积极推行的占五分之一,认为学校比较重视,但需改进的占一半左右。可见,同学对导师制的实行有着一定的认同,但同时也有不满意的许多地方,因此仍需积极改进。

2、收获与帮助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班导师对自己在学习上帮助最大,三分之一认为在生活方面班导师帮助最大,三分之一认为在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方面帮助最大。

学生最为关心的是班导师能对其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也希望通过班导师的帮助来提升科研能力,并且更希望班导师能对自己有就业发展的指导。由此可见,我校学生在专业与科研上的需求是导师制辅导的重点所在。

(二)指导满意度

从被调查学生们对班导师制小组的希望人数,及学生和导师交流中遇到的问题和班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等相关数据可以看出班导师的工作热情及工作投入度。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总体满意度中对实施过程比较满意的学生占六成,认为一般的为三分之一,其余的表示不太满意。

四、班导师制存在问题分析

以调查分析结果来看,班导师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班导师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急待加强

班导师必须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能够将教书和育人很好的结合。导师的素质是导师制有效实行的保障,一个优秀的导师队伍是实行学校导师制的前提。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剧增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不能保障师生比,一个班级只有一名班导师,这使得一个班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实行班导师制要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师生比过低,难以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导师切实的关心和帮助。

(二)部分班导师缺乏积极性

班导师即使对学校实行本科生班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有一定的认同,但长期以来高校对教师的评价重科研轻教学,使教师忙于科研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的指导。致使尽管许多教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却难免力不从心。

(三)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进人大学的部分新生还沉浸在喜悦和放松的状态当中,来不及思考大学生活的规划,甚至关于已经开始的学习、生活还提不出像样的问题,更不会主动地利用班导师制提供的新学习指导方式。这些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热情和兴趣,影响了班导师制实施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五、完善班导师制师生关系的建议

(一)导师的选择

认定本科生导师资格的标准与本科生导师的定位息息相关,应将本科生导师定位在对学生进行品德养成、专业学习及学术研究指导这一个模式上,所以本科生导师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导师应具有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有高度的责任心

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更多是要付出时间、精力,所以态度与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调查中也突出反映了这个问题,活动开展好的小组往往是导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反之亦然。

2、学术造诣

导师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

3、工作时间

本科生导师必须定期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进行有主题的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学生对导师的信任,有问题愿意向导师咨询。

(二)关于班导师制的模式

可以实行全程分组三阶段导师制:

第一阶段为大学阶段的第1-2年,在学生刚入校时随机分成若干组,新生与高年级的同学同在一个组,既可以得到有丰富科研教学经验的教授的指导,又可以和师兄、师姐交流与学习,对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明确兴趣爱好和科研方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阶段从大二下学期开学到大四之前。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进入第二阶段。这时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进入科研,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挑战杯科技竞赛,参加课题、学术交流等活动。可以很快地提高认识和实践上的专业素养,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第三阶段为大四的一年。工作、考研、出国等不同方向的同学可以再次通过双向选择进行流动。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故所选导师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导师。

(三)建立导师培训制度,增加导师数量

学校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指导学生。还可以定期举办导师工作总结会或经验交流会,激励优秀的导师,并使导师们有一个共同研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空间,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导师的整体工作水平。

(四)转变学生观念,拉近班导师与学生的距离

班导师制要有效实施并可持续传承下去,是学生和班导师共同的事情。学生在开始班导师制之前,学校应对学生和班导师预先进行班导师制阐释,使双方都明晰班导师制的宗旨、意图,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在落实中也好更默契地配合、互动。

总之,经过多年的实践,班导师制的模式已经得到认可,但是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推进本科生班导师制是一项长远计划,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

参考文献:

[1]费英勤,颜洽茂.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24-26.

[2]吴晓茅.导师制——为了师生共同发展[M].中国教育报,2008,(第6版).

[3]郭小英,许若兰,王芳.近十年来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研究综述.今日南国,2009,(2).

[4]张金萍,周游.成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几个关键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上一篇:区域化教研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慷慨的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