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师生关系及其启示

时间:2022-10-06 08:39:09

孔门师生关系及其启示

摘 要:文章论述了儒家中反映出来的师生关系,认为孔子与弟子们的师生关系建立在一种对话情境当中,具有师生互相了解、民主平等、师生情深、和而不同等特点。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带来了种种启示和借鉴作用。文章认为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关怀奉献、启发诱导、求同存异等原则,来构建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的对话德育模式。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校德育;对话德育模式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展开的前提,承担着专门的教育功能。而德育则是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引导为指向的教育活动。所以,德育的有效开展对师生关系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言谈,而且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精神交互性的承领。”[1]学校德育的目的就是师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道德的共识,师生间的对话是师生双方面对面的相遇,是一种“我―你”的关系。“我―你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相互对等、彼此信赖、开放自在的关系……在我―你关系中,双方都是主体,来往是双向的,‘我’亦取亦予”[2]。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起“我―你”的对话关系,才能真正地帮助和引导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在“我―你”的对话关系中,教师能够理解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个体的所思所想,而学生也能够理解老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与学生的相互理解使二者作为不同的精神个体而沟通了,教育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因此就必须建立人际的理解关系,使教育与受教育者彼此相通。”[3]

师生之间只有相互理解才能保证德育的有效开展与深入进行。“师生交往是学校范畴中最重要的交往形式,师生关系本身就蕴涵着无限的德育可能。”[4]那么在师生双向交往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呢。

一、因材施教

孔子了解学生,通常使用两种方法。一是“听其言”,即有目的地与学生进行谈话,有时个别谈,有时是多人聚集在一起谈,方式较为灵活,师生都能畅所欲言。他就是通过与几位弟子的自由交谈而了解了他们的志向的。二是“观其行”,即注意从学生的行为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性格特征。“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正是因为对孔子对弟子们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能够准确地把握弟子们的个性特征,他的教育教学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据《论语・颜渊》记载,对于颜渊、仲弓、司马牛、和樊迟关于“仁”的请教,孔子就根据四位弟子不同的学业造诣和接受能力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关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不仅切合了每个弟子的思想实际,而且符合了“仁”的基本概念,使四人既获得了知识,又勉励了他们前进。

在学校德育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对话交流和细心观察等方式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道德修养层次和道德认知能力、学习的态度等,要在德育中有的放矢,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长善救失,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把群体德育和个体德育有机结合起来。

二、关怀奉献

德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师生双方在情感上全身心的投入。教师只有真正地关爱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赢得学生对老师的爱和尊敬。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互尊互爱的关系,才能有效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教师传授的道德规范。

孔子对弟子们的关怀深深地感化和影响了弟子们,这种关怀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思想感情的桥梁。弟子们愿意接近他,愿意接受他的教诲,愿意同他交流思想,学习知识,探讨学问。“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关爱即“师爱”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这种爱是无私的爱,它在教育实践中产生,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而是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责任感, 来源于对教育对象的满腔热情和无限期望;这种爱是感化人性的爱,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师生之爱,就会 ‘亲其师,信其道’。”[5]教师要真正地做到关爱学生,不仅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权利,要时时刻刻关心他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尽力帮助学生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与生活中的压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的关爱。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不会对德育产生偏见和逆反心理,只有学生们对教师敞开心扉,才会认同并且愿意接受教师对他们实施的德育。

三、启发诱导

道德的培养要以学生的自觉需要为重要前提,在德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遇事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有当学生在面对有关的道德问题时,能够加以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获得切实的领会,德育的效果才会可靠有效。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对弟子们的启发都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子路问孔子怎样算是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孔子循序渐进地给出的这三个答案,体现了他把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子路进行讲解的过程。“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颜渊作为孔门弟子中最优秀的人之一,他的好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孔子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是分不开的。

教师在德育的过程中运用启发诱导,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时,一是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学生们克服自身的缺点;二是要鼓励学生们勤思考,多问问题;三是及时肯定学生们的进步,“根据《论语》记载,孔子表扬学生共三十七次,计颜回十一次;子路五次;子贡四次;子夏南容各三次;冉求闵子骞各两次等。”[6]多发现学生们身上的优点并进行鼓励是启发式德育的重要环节。

四、求同存异

孔子与弟子们能够在探讨某一问题时互相得到启发;能够时而坐在一起谈论各自的理想;能够在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基础上和谐相处。他们之间的这种和而不同的师生关系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在面对某些问题时能够求同存异的结果。

在学校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同时,充分地肯定对方,深入了解对方的角色和职责,增强对彼此的认同,从而不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方式上都能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交往,为德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肖 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马丁・布伯著、陈维刚译.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3] 金生f.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1997.

[4] 季爱民.关系中的人与德育[J].武汉:汉江论坛,2013.11.

[5] 张景芝.孔子的教师观及其对教师参与新课改的启示[J].北京:教育探索,2005.

[6] 罗佐才.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上一篇:日本佐渡岛艺术文化考察记事 下一篇:从艺术歌曲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