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时间:2022-02-22 05:10:33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摘 要: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加速发展,全球的贸易、金融、投资等经济要素日益融合。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一直争论不断,简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影响,再针对中国目前的情况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论述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001-02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又称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对其的定义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实际中,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以市场为纽带,在经济上不断地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逐渐组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货物、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过程。随着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的密切进行,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方面已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乃至研发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1.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全球化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普遍交往,从而使以往军事、政治上的对抗逐步让位于经济、科技领域的相互竞争。因此,全球化无疑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我们只有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把握和利用历史提供的机遇,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的步伐,才能进一步壮大自身力量,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2.可以充分利用外资。现阶段,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和发达国家低利率政策,有利于中国吸引大量外资进入,解决经济建设中遇到的资本不足问题。截至2005年底,中国共批准外资企业逾50万个,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80个,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400多家在华投资,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 621亿美元,极大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

3.全球化有利于我们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高科技方面的巨大优势。他们掌握或垄断着当今高、新、尖技术。同时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其活动呈现出生产国际化、经营多元化和决策全球化的特点,将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推广到全世界,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我们通过吸引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办厂,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其高新技术,管理经验及高素质人才,迅速提高重要工业产品的技术水平。以实用技术进入为例,1994年以来,IBM、英特尔、诺基亚、爱立信等公司为使产品更适合中国市场,相继在中国成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据统计,西欧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487家将营业额的3%~4%用于科技研究;美国软件公司1991年在国外投入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增长了67%。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有利于技术转让,可促进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领域里的联系和交往,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强。第一,国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入,使中国民众在获得广泛消费选择的同时,还可以领略世界各国的风情和文化。第二,商品生产的大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中国文化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意义尤为重大的是,一个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物质文明相应、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现代文化正在形成和发展。第三,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是以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为基础的,而要达到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文化交流是最主要最普遍的渠道。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通过同国外文化交流的加强,开阔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使人们逐步认识了西方经济发展背后更深层的东西,并从中吸收了许多营养,给中国文化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说,不仅仅是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中国经济。伴随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由此产生了国际经济规范和惯例。而国际经济规范和范例需国际经济协调机构制定、执行,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各国参与这些国际组织,享有一定权力,同时必须承担一定义务。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可以在这些组织当中主导构建有利于自身的国际经济秩序,而中国处于相对劣势,加入这些组织可能就要让渡更多的国家经济,由此产生地位不对等。因而,对中国损害较大。

2.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挑战。全球化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进程,又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总是试图通过全球化的新形成,把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最终取代社会主义。因此,中国在西方国家眼中是一种异己力量。美国有些人公开宣称:美国21世纪最主要的战略挑战莫过于如何对付中国的崛起。他们借与中国发展经济关系之机,将所谓的人权、民主等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挂钩,向中国施加各种压力。利用中国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需求进行经济制裁,干涉中国内政,试图迫使中国在政治上让步,朝他们所希望的方向转变。总之,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西化”攻势、用来达到政治目的各种方法和手段还会加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与斗争将更加复杂、隐蔽和激烈。

3.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全球经济信息化、网络化使资本主义更容易通过经济文化的渗透与扩张,向社会主义输出其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及社会意识形态,用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模式来“规范”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由于文化产业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激增,促使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和扩张与经济利益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这种文化侵略的积极性。中国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设备的同时,也引进了大批的文化产品,面临着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冲击。肯德基、迪斯尼、可口可乐、好莱坞大片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文化,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又极大地冲击着我们的文化市场,特别是原来占主要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

4.西方一些腐朽的文化,也时有流入。文化影响的突出特点是辐射范围广泛,具有长期效应,在方式上以隐形为主,进行潜移默化。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中国文化遭冲击最大者当属传统道德文化。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的伦理精神,强调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伦秩序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注重自我修身养性,推崇品质和意志的锻炼。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市场化进程中,这种以儒家道德价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因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挑战和否定而出现滑坡。并且,由于道德文化滑坡,再加上在经济体制转型、商品意识不断强化期间,新旧体制的规范在承接上存在着缺陷和漏洞,犯罪一时呈急剧上升之势。

三、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1.放宽经济管制的同时,强化市场规则的建设。放宽限制与加强市场管制同步进行,特别是应该加强对产品在市场营销最后阶段的管制,即当商品到达消费者的最后一个阶段要从严管理,为此需要制定各种限制外国产品销售和保护本国产品销售的政策和规则。这种策略的核心不是通过关税提高外国产品的销售价格,而是通过销售资格或开业权来提高外国厂商的销售成本。

2.继续进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初步形成,但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作用还须加强。要加快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规则,实行政企分开,政府只负责保证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经济结构布局的协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落实法人资本所有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创造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3.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经济是国家对本国经济所拥有的最高领导权和决策权,是对国家经济利益的最高权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凭借超强综合国力,主导国际经济秩序构建,中国处于相对劣势,国家经济受到一定威胁。所以,中国应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因此,中国要提升自身综合国力,扩大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掌握对外开放主动权,降低对外依赖程度,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广阔的经济生活领域,消除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世人态度不一,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是共存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已经发生,并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每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也无法回避,唯一办法是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更好地适应它。 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只要我们能抓住机遇,就能在经济全球化中变不利为有利,最终促进本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厉以宁.全球化与中国[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6).

[2] 孙宽平.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李宗.论经济全球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5,(1).

[4] 曹荣湘.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安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责任编辑 刘娇娇]

上一篇: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多元化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究... 下一篇: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