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的内在因素及实证研究

时间:2022-02-22 04:42:26

我国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的内在因素及实证研究

摘要:外汇储备是一个综合性经济指标,是一国国际经济往来的最终结果;其增减不仅反映了该国对外经济往来的平衡与否,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该国经济总体状况的健康与否。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高投资率与低消费率,是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的根本原因。

关 键 词: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高投资;低消费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12-0051-04

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截至2006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总额达9411亿美元,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不论是进行纵向的历史比较,还是横向的国际比较;不论是外汇储备的总量,还是外汇储备的增量,都处在非均衡状态。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处在非均衡增长状态呢?目前,一般的解释不外乎三个主要因素:进出口贸易顺差增大、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增多以及外国投机热钱流入过多(杨柳勇,2003)。[1]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三种情况的出现呢?本文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对引起我国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的内生性经济运行层面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一些结论。

一、我国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的内生性因素分析

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除了制度性的外在因素外,更多的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造成的,即外汇储备的非均衡增长反映了国内经济运行的非均衡性。我国经济增长在1999年跌到谷底后,2000年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期;与此同时,我国外汇储备也进入了第二轮的快速增长期。①按照国际经济的一般理论,经济快速发展一般会伴随着贸易赤字,从而造成外汇储备的减少,但在我国却是例外。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我国目前特有的经济运行的内生性因素造成的,即我国的高投资、高储蓄和低消费。

(一)高投资率是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的内生性因素之一

在开放经济体系中,国民收入恒等式可表示为:

Y=C+I+G+X-M (1)

式中,Y为国民收入、C为国民消费、I为国民投资、G为政府支出、X为商品与劳务的出口额、M为商品与劳务的进口额、(X-M)称为净出口或约等于经常项目收支。

假设消费函数和进口函数分别为:

C=C0+bY (2)

M=M0+mY (3)

式中,C0为自主消费或结构消费,假设它与收入无关;bY为诱发消费,它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而b为边际消费倾向;M0为自主进口或结构进口,假设它与收入无关;mY为诱发进口,即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而m为边际进口倾向。

将式(2)和式(3)代入式(1)后得到:

假设在短期内,自主消费和自主进口保持不变(即?驻C0= 0,?驻M0= 0),则式(4)的增量方程为:

在开放经济体系下,如忽略贸易和服务项目之外的其它项目,则一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可以表示为:

式中,CA为经常项目差额。将式(5)代入式(6)后得到:

公式(7)即为国际收支收入分析法的数量表达式(姜波克,杨长江,2004;罗伯特・J・凯伯,2002),[2-3]它表明收入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对经常项目收支所产生的作用。由于0

由此可见,增加出口和减少国内投资或政府支出,能够使经常项目收支得到改善。但是,增加出口的同时能够使收入增加,而减少投资和政府支出却会导致收入减少,这是人们所不希望看到的。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增加出口。只有通过出口的增加,才能够同时实现收入增长和经常项目收支的平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要保持经常项目的平衡,那么国内投资和政府支出的增加必须与出口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否则,要保持收入增长而进行投资和政府支出,必将导致经常项目收支恶化。即如果要使?驻CA=0,则要满足:

式(9)表明,如满足上述条件,则出口、投资和政府支出的增长只会导致收入的增长,而不会引起经常项目收支的逆差。

由于在西方国家一般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国内投资和出口由私人决策,而政府支出则较为严格,所以当经济处在恢复增长或快速增长时,一般会出现经常项目的逆差;反之,则可能出现顺差。

我国目前处在经济发展的追赶时期,国家以提高国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为重任。所以,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即保持较高的投资速度,在此情况下,就必须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长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适当保持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周大研,2005),[4]提高出口退税等。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经过一段较为低迷的发展后,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扩大政府支出,使经济又进入快速的增长轨道。在美国发生“9・11”恐怖事件使其经济陷入短暂的衰退时,我国经济却保持快速发展。究其快速增长的原因,是我国很高的投资增长速度。我国投资增长速度在改革开放后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见图1), 在1993年达到近62%的最高速度后,国家开始治理整顿,紧缩银根,使过快发展的经济实现“软着陆”,投资增长速度逐年降低,到1999年为谷底;此后又开始加快,2003年达到27.7%,2004年和2005年均保持在25%以上。与此相对应,我国的外汇储备也随投资增长的加快而加快、减慢而减慢。所以,初步判断,近些年我国外汇储备的非均衡增长是由我国固定资产的非均衡增长造成的。我国1991-2005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年平均为36.57%。2001年到2005年的投资率分别为33.93%、36.15%、40.91%、44.08%和48.60%(见图2)。②这样高的投资率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见的,也是不可持续的。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率一般较低,其它发展中国家也比我国要低得多(见图3)。世界平均的投资率大约稳定在20%~23%之间,我国目前的投资率是世界平均的2倍左右。可以说,畸高的投资率也促使了非均衡的外汇储备增长。

图11993-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和

外汇储备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计算。图2、图4同。

图21991-2005年我国的投资率

图31990-2003年印度等五国的投资率

资料来源: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图5同。

(二)低消费率是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的内生性因素之二

在公式(9)中,b是一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如果?驻I、?驻G保持不变,那么一个国家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则它为了维持经常项目平衡,就必须用更多的出口来保证;相反,如一国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则较少的出口就能维持经常项目的平衡了。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不足,内需不旺,也导致进口较少,国内商品只有到国际上去寻求市场了。所以,边际消费倾向越低,经常项目就越容易保持顺差,进而也促使外汇储备的增加。

近几年我国在用高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居民消费却一直不旺,③最终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高。而通常情况下,最终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一般在60%~80%左右。虽然我国1990年到2005年的年平均消费率为58%左右,但关键是2000年之后,该指标在不断降低,2001年跌破60%的大关;此后是一路走低,2002-2005年最终消费率分别为58.2%、55.4%、54.5%和53.2%(见图4),比世界平均水平大约低了20多个百分点;就是与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低了20多个百分点,比美国则低了近30多个百分点(见图5)。

图4 1990-2005年我国最终消费率

图51999-2003年印度等五国的消费率

正是在高投资、高产出的情况下,加上其它一些因素,如由于我国过低的消费率,国内对本国商品产生了“挤出效应”,迫使其到国际市场寻找销路,从而使得我国近几年的出口按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因此也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出现了非均衡增长。

二、我国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内在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

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因素很多。有表面的因素,也有本质的因素;有制度性的外生因素,也有经济运行本身的内生因素。由于制度性的外生因素很难量化,所以本文选用可以量化的内生因素作为定量实证分析的变量(李子奈,2000)。[5]被解释变量选用外汇储备当年增长额或增长速度。根据上文的分析以及数据的可得性,解释变量选用二个:第一个解释变量为固定资产投资额或增长速度或固定资产形成率;第二个解释变量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或最终消费率或最终消费增长速度。用被解释变量的指标和这两个解释变量的指标经过与Pearson简单的相关系数分析,最后解释变量的指标选用外汇储备当年增长额,而解释变量的指标分别为固定资产形成率和最终消费增长率。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如下(见表1)。

表 1外汇储备年增长额与固定资本形成率的简单相关系数

注:**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资料来源:根据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的数据,用Eviews(3.1)软件计算得到。表2同。

表 2外汇储备年增长额与最终消费增长率的简单相关系数

注:**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固定资本形成率与外汇储备年增长额成正相关关系,简单相关关系为0.881,属于较强线性相关关系,而且显著性很高。这两者的关系和上文分析的经济意义相符。最终消费率与外汇储备年增长额的关系为负相关关系,简单相关系数为-0.501,属于一般线性相关关系,而且显著性也很高。这两者的关系也符合上文的分析结果。

(二)模型和样本数据选择

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选择的模型为:

本模型使用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样本时间为1979-2004年共26年。

(三)参数估计及统计检验

用Eviews(3.1) 统计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出以下回归方程:

FRt=592.082+71.191FCFRt+9.604FCFRt-1-2670.5FCRt(11)

(0.453) (3.290) (0.355)(-2.732)

AdjR2 = 0.723F=14.33D.W=1.049

从(11)中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方程的显著性F很好,但D.W检验没有通过,说明方程随机误差项存在自相关关系;变量系数的t检验中,上一年固定资产形成率的系数没有通过检验,常数项也没有通过检验,模型一般。将上一年固定资产形成率从方程中除去,再进行估计得到:

FRt=804.877+77.097FCFRt-2759.882FCRt (12)

(0.718) (6.886) (-3.083)

AdjR2= 0.870F=35.833D.W=1.176

方程(12)中,模型的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有所提高,除常数项外,变量的显著性也很好;但D.W检验仍然表明方程随机误差项存在自相关关系,说明还有严重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因素未被纳入。考虑到我国外汇储备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即当年外汇储备增长额和上一年增长额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模型中加入上一年外汇储备这个变量,得到模型如下:

式中,FRt-1为上一年外汇储备增长额。对方程(13)进行估计,得出:

FRt=580.1+22.79FCFRt-1148.9FCRt+1.193FRt-1(14)

(0.819)(1.974)(-1.835) (6.041)

AdjR2= 0.898F=71.511D.W=1.890

从估计的结果看,模型的质量较上几个模型又有了提高,拟合优度和显著性较好;除常数项外,变量的显著性也都能通过。D.W的值也较上两个方程大为提高,达到1.890。由于方程的样本数为26个,变量为4个,dL=1.14,dU=1.65,所以,dU<D.W=1.890<4-dU,说明方程的随机误差项已不存在自相关关系,因而这个方程可以使用。

三、结论及建议

根据定性分析和方程(14),得出几点结论:

第一,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根本内在原因主要有固定资产形成率和最终消费增长率。其中固定资产形成率和外汇储备年增长额成正相关关系,即固定资产投资越高,则会引起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而最终消费增长速度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成负相关关系,即我国消费越多,外汇储备则减少,反之则反是。另外,上年的外汇储备增长额也对下年的外汇储备增长有作用,而且是正作用。

第二,我国固定资产形成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则外汇储备增长22.79亿美元;最终消费增长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则外汇储备减少1148.9亿美元;上年外汇储备增长一亿美元,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则当年的外汇储备增长1.193亿美元。

第三,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内生因素中,最终消费增长率最主要,其次是固定资产形成率。

根据模型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预测(如图6所示),与实际增长数吻合较好。为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1)提高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改革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走内、外需并重的发展道路;(2)降低国内投资增长速度,实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国内居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其储蓄倾向,提高其消费倾向。

图6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比较

――――――――

注 解:

①第一轮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期是自1994年以人民币汇率并轨和银行结售汇制为主要内容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开始的。

② 固定资产投资率为全社会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反映一个国家投资的相对程度。文中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③ 我国居民消费不旺,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同时由于看病贵、住房贵和上学贵等原因,使居民的储蓄倾向高,而消费倾向低。

――――――――

参考文献:

[1]杨柳勇. 国际收支结构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姜波克,杨长江. 国际金融学(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85.

[3]罗伯特・J・凯伯. 国际经济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14-319.

[4]周大研. 外汇储备的规模问题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

[5]李子奈. 计量经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校:魏琳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我国各地银行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中国A股市场收益波动的持续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