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什么样

时间:2022-02-21 07:24:36

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什么样

我国现行职业标准体系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我国企业劳动力管理进技术工人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科技进步的加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员工一专多能,胜任不同岗位甚至不同职业的工作。与这样的要求相比较,我国现行的职业标准有很多不适应之处。为此就国家职业标准的建设提出一些设想。

两标并存一个针具体工种,一个针对具体职业

我国现行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中实际上是两种标准并存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建立于1956年,后于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由劳动部组织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了三次修订。到90年代中期,修订完成了约4000个工种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1999年我国第一部《职业分类大典》颁布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需要,在总结制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经验、借鉴国外方法的基础上,开始按照新的模式制定国家职业标准,迄今为止已制定完成了200多个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这两种标准,一个是针对具体工种,一个是针对具体的职业,反映了特定的工种和职业的工作能力要求。特别是从1999年后按照新模式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突破了原先的学科导向,贯彻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工作现场的要求,在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

然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终身就业方式的终结,劳动者面临着更加频繁的职业变化,只掌握一种技能的人已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很难在职场上站稳脚跟。与此同时,只适用于单个职业或工种的职业(工种)标准也难以满足劳动者掌握多种技能和跨职业技能的需要。建立有利于增强劳动者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多层次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的必要性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突出。

四大技能标准构成完整体系

1998年,原劳动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组在其主报告中提出了“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分层”的设想,按照适用范围,将职业技能分为: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技能三个层次。相应地将国家职业标准划分为三个层次: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为我国职业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分层,实际上在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技能之间还有一个层次的职业技能一一跨行业的职业技能。因此,笔者认为,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应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构成。

(一)职业特定技能标准:种类最多,层次太少

职业特定技能标准就是现行的工种标准和职业标准从数量上看,工种标准和职业标准是最多的。按工种分有4700多个(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按职业分有1838个(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从适用范围看,工种标准和职业标准相对较窄,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大都是一个职业或工种特有的,比如美容师和厨师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完全不同。工种标准或职业标准更多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的“专”与“精”。一般来说,从业人员达到工种或职业标准的要求后,就能胜任某一个专门职业或工种下面一个或数个具体岗位的工作。但当从业人员的职业或工种变换后,他很难将原来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其他的职业或工种上去些工种,更是如此。

(二)行业通用技能标准:面向多个工种或职业

行业通用技能,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行业内通用的技能。根据行业划分的大小,每个行业的通用技能的数量多少不等。但总的来说,行业通用技能要比特定职业技能少得多。从适用范围来看,行业通用技能要比职业特定技能宽,它面向的是一群工种或职业。因为它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涵盖了若干个工种或职业。如制造业中的“安装与维修”、“物流与仓储管理”等。从业人员掌握了一项行业通用技能后,就能适应一个行业内若干个工种或职业的工作。比如一个工人掌握了“安装与维修”的基本技能后,就能够很快适应钳工、维修电工、机器安装工等不同工种或职业的工作。行业通用技能的提出,顺应了生产和服务企业中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的趋势。针对行业通用技能制定标准。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从业人员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标准制定过程中的重复劳动。目前,由于我们缺少行业通用技能这个层次的标准,就遇到了类似在船舶业中制定“船舶电工”标准的问题。如果我们有“安装与维修”这样的行业通用技能标准,上述问题就不会出现了。因为“船舶电工”的很多知识与技能都包含在“安装与维修”这个行业通用技能标准中。培训“船舶电工”时,只需在“安装与维修”的基础上加上一部分船舶制造行业特有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即可。

(三)跨行业技能标准也称共同能力。核心技能标准

跨行业的职业技能是指不同行业共同

需要的职业技能。我们可以列举出很多技

能,比如营销、客户服务、质量保证等,是

很多行业都需要的技能,因而属于跨行业

的技能。在国外,有的研究者将这些技能归入“共同能力领域(Common COmpetenceArea)”。美国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甚至将其归入“核心技能(Core SkilIS)”的范畴。跨行业的职业技能比行业通用技能的覆盖面还要宽,它适用于不同的行业。以营销为例,制造业中有营销,金融保险业也有营销,商业服务业中更少不了营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行业或企业如果没有掌握营销技能的人才,将很难生存下去。而对一个求职者来说,一旦掌握了营销技能,他的择业面将更广,适应性更强。因为不管哪个行业,“市场调研”、“与客户谈判签约”等营销技能是相通的。跨行业技能标准比职业特定技能标准和行业通用技能标准更强调共性,更抽象,心智技能的成份更大。但在制定这类标准时仍应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要面向工作现场中的实际问题,提炼出反映雇主和用人单位要求的具体活动内容,作为衡量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标尺。

(四)核心技能标准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加强核心技能的培养是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甚至是普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取向。核心技能的基本理念是,它是各行各业的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普遍需要,对其求职和职业生涯的成功具有关键作用的技能。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发了“交流”、“与人合作”、“自我提高”、“解决问题”、“数字应用”、“信息技术”等6项核心技能的标准,并以16到19岁的学生为主要对象进行推广,对其教育改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而德国早在1974年便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并在职业教育培训中得到有效的推

广。“关键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指人们收集信息、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决策、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社会能力指人们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

不难看出,“核心技能”、“关键能力”只是叫法不同,实质是相同的。它们不受行业和职业的限制,具有最广泛的适用性和可迁移性,是每一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技能。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加速,核心技能在我国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1994年中、英两国职业资格证书合作项目启动后,我们就开始了对核心技能的研究,并且在引进交流、与人合作、自我提高、解决问题、数字应用、信息技术6项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和外语应用两项内容,目前正在借鉴英国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发这8项核心技能的标准。

相对于前三种技能,核心技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针对核心技能制定标准的难度非常大。比如“交流”,按照惯常的做法,很容易将其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部分,陷入语文教学的框子中去。这与增强人们对不同职业适应能力的初衷显然不符。英国“交流”核心技能标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处处强调应用,强调解决不同职业情景中的表达与交流的问题,保证学员在通过核心技能培训和考核后,能够切实增强在不同的职业情景中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而绝没有列出生字表、词汇表或演讲要点等一系列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这种突出应用、强调解决职业情景中具体问题能力的做法也是制定我国核心技能标准必须借鉴的。

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职业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构成了国家职业标准的完整体系。

对比从职业特定技能到核心技能四个层次的职业技能,我们发现,除了适用范围越来越宽之外,稳定性也呈现提高的趋势。这是因为技术发展引起劳动组织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先体现在对那些最需要被自动化机器或先进生产线取代的岗位的撤并上。因而,只包含一种或两种狭窄技能的工种或职业技能,其稳定性最差;行业通用技能次之;跨行业技能的稳定性较高;核心技能最高。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行业通用技能、跨行业技能、核心技能都必须依托在特定职业技能上面,否则它们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掌握特定职业技能而不具备其他三种技能中的任何一种,终将因难以适应职业岗位变化而遭到淘汰。

建立相应的鉴定和证书体系:Y+X组合

分层化的职业标准体系描述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但标准本身并不能说明一个从业人员具备了哪一个层次、哪一级水平的职业技能。要认定一个劳动者具备了哪一个层次、哪一级水平的职业技能,必须依靠鉴定和证书体系。我国现行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是以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职业特定技能标准)为基础建立的,因此也存在层次单一的问题。而且,在鉴定实施和证书授予中,职业和职业之间、工种和工种之间相互孤立,缺乏沟通与互认,导致很多内容上的重复鉴定,彼此要求还不一样,使鉴定失去公平性。

依据分层化的职业标准体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有了不同层次的技能标准,对不同职业或工种的鉴定内容,可以通过不同层次技能标准的组合来确定。比如,饲料营销员和建材营销员,就可以用“跨行业技能+职业特定技能”的方式来解决,即一个学员或考生只有通过跨行业技能“营销”的鉴定,同时在饲料或建材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鉴定中成绩合格,才能取得饲料营销或建材营销的资格证书。这样可避免不同行业各自搞一套营销方面的标准各自进行鉴定,既照顾到了行业的特殊性,又保证了共性内容上要求的一致,水平的统一,保证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再比如,对于秘书,将来除了要求其掌握秘书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可规定在“交流”核心技能方面须达到某一等级的水平才能取得一个完整的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特定技能+核心技能)。针对不同职业的情况,还可以有“行业通用技能+职业特定技能”等形式的组合。实现这种灵活组合的前提是通过科学、严密的论证,确定哪些职业的鉴定需要附加行业通用技能、跨行业技能或核心技能。否则不但会流于形式,而且会加重参加鉴定人员的负担,对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起到不好的作用。

当然,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时也涉及鉴定和证书管理体制的改革,可能一时难以推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鉴定和证书中实行这种组合后,将使四个层次的职业技能标准真正成为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有利于实现职业技能鉴定的分层分类管理,形成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自我完善机制,为促进我国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上一篇:职业咨询师的5个职业准则 下一篇:友邦(中国)的人才本土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