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迷宫中的康家石门子岩画

时间:2022-02-21 02:55:50

历史迷宫中的康家石门子岩画

秋阳明媚,微风轻拂,我们一行6人,分乘两辆小汽车,从呼图壁县城出发,前往天山深处的康家石门子,参观曾经轰动全国史学界的“生殖崇拜”岩画。

汽车沿塔西河朔流而上,向南绕过红山水库,便进入天山山区。凭窗北眺,千峦百嶂,由远而近,似乎身在瀚海之滨的高山之巅,不禁心旷神怡。往南注目,却还绕行在巍峨群山之脚,崇山峻岭,高耸入云,好像还要开足马力才能“跃上葱茏四百旋”啊!

汽车穿过由鬼斧神工开凿的西沟石门子,驶上了有名的天山公路。秋日的塔西河水清澈见底,急流涑石,发出琅琅悦耳的清音。隔河相望,岸滩上一片片金色的胡杨林,为幽静的山野平添了几分秋韵。

路途上经过几处山隘,隘口两侧一面是碧绿的青黛,另一方面是储红色的峦峰,山峰相向倾斜欲坠。由远及近,石门隐约开阖,仰视峰巅,游目眩晕,唯恐累石甸然崩裂。山路幽深远僻,石门林立如笋。中午时分,汽车行至山间一个凹形小盆地,忽见一座雄伟壮观的赭色山峰,俨如古城堡式的一幢庞大建筑物耸立面前;门窗可见,楼层可分,结构精巧,气势磅礴,和周围绿草如茵的山峦成鲜明的对照,这就是我们倾慕已久的呼图壁”摩天大楼”――康家石门子岩画群。

康家石门子绝色岩画,位于呼图壁县境内天山北坡低山地带,距县城80多公里,海拔1500米,毗连西南方向的山峦逐渐升高,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峰终年积雪,雪线下是鳞次栉比的森林带,山峦北坡常年黝绿,雪雾缥缈。雪水融汇的潺潺溪流,绕石门迳流向南,崖壁峭拔而立,高达200多米,层叠别致,像一座巨大的石阙。

据说,清末之际,有一康姓逃户避祸人山,深居于此,后人因姓名山,称康家石门子。另有一种说法,石门岩壁之东,有一条深壑叫康老二沟。这里最早矗游牧民族往来山区栖息之地,因此,康家石门子可能是哈萨克语康拉尔音译引申而来。

这里的岩画发现得很早,因为刻有岩画的山脚下是地势开阔的草坡地,气候湿润,野草繁茂,是夏秋两季优良的天然牧场,来此放牧的牧民抬头便可望见岩画。但因岩画地处偏僻的深山,除了牧民外,外界很少有人来到这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研究地方始志和岩画艺术的学者来此,才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岩画刻在山崖石壁上,高离地面,岩画下端的石壁微微内凹,悬空自然形成一条檐壁,砂砾石因常年受阳光曝晒和雨水侵蚀,表层石质酥松,有几处已经剥落。画下面是一块平整的坡地,地面上没有见到任何建筑物遗址,让人难以判断当时的人是如何在峭拔陡立的岩壁上作画的,因为岩壁上没有落脚的地方。

岩壁上的岩画,东西长约14米,高约9米,面积约在1201平方米左右,崖壁壁面平整,不同于周围凹凸不平的崖壁,可见在雕刻岩画之前崖壁作过修整。岩画四周还有。人工修饰过的壁面,表明雕刻这幅大型岩画区别于一般岩画的随意性,而是在初创时考虑到岩画的幅面及画面内容的完整性。近观岩画,除了略靠左下角有重叠凿刻的人物画像,整幅画面的层次安排及岩画的内容风格和谐统一。因之,这幅画的出现绝非偶然,某种意义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个历史时代的剖面。

我们来到视觉最佳的位置,面壁仰视岩画的最上层排列着大小不同的九位女性,呼图壁县文化馆王馆长介绍说:”左起第一位女性身高2.05米,第二位1.95米,第三、四位女性身高相仿,二者手臂好似相互搭链,两者之间有一对马图案,对马涂染红色。第五位女性略低于平行线,在第六位女性举起的右臂下,有一对雄性的对马图案,对马图案高34厘米,底部在第七位女性的肩膀平行线上。第八位女性刻画不完整,而第九位女性腰部残损,身高不足一米,最右边是一位侧仰的男性。”

在岩画中九位女性的下方,刻有众多的人物,右边是一位身材高大雄健的男性,岩画夸张地刻画出他的生殖器,在这一男性的左下方是一大一小的两只老虎,旁边刻有三个挽弓射箭的猎人,瞄射两只威猛的老虎。再向左,刻有十多个男性人物,并刻有男欢女爱、男女交媾图像。岩画中比较特异的是一幅双头同体人物画像,从画面上看右侧为一男性,左侧为女性,女性细长的脖颈后似有一条弧形的条带饰物,图像表现的是男女交媾的情状,在它的左上方有两排几十个舞态整齐的小人画像,由于画面斑驳,已分辨不出人物的性别。岩画中所有人物的头上都有类似的翎毛装饰,这大概是种族内独有的表识。

岩画采用的是阴刻方法,即先用红色颜料勾勒出人体的轮廓线。然后凿刻出轮廓线,轮廓线内部分刻成凹陷的平面,使轮廓线与物面形成凹凸分明的画面。岩画注重人物面部五官部位的表现,选用潜浮雕的技法,将人物面部器官及神态刻画的栩栩如生。

在众多人物图案中,仅有一位女性身着短裙,其余全部。岩画采用曲线、三角、弧圆等几何图形表现人物肢体。女性丰腴的体态和柔美的舞姿,男性健硕的躯干和粗犷的动态,画刻的带有几分夸张,然而神态灼灼逼真。从人体的比例和线条酣畅技法上看,当时的人物画技已是很娴熟了。岩画上的人物是原始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与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及作画的工具密切相关,也许也蕴含着至今不为人知的宗教崇拜。后来的人或许会以现代审美观的角度去看画上的人物,而当时的人全然是以最直观的现实生活,去凿刻茹毛饮血的时代。人们在岩画中表达对种族繁殖兴旺的强烈愿望――岩画,正是出于那个人类纯净的精神的时代。

康家石门子没有发现任何古老的建筑,以及与岩画中原始人类生存活动相关的遗迹,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岩画记录的是史前人类生活的全部,猎人在捕杀猛兽,欢悦的人群在草甸上踏歌起舞,男欢女爱的族人在繁殖他们的后代……

我久久凝视着岩画上的两幅对马图案,岩画中的人物围拢在对马的周围在祈求它们的庇护,确信当初生存在康家石门子一带的种族部落,膜拜的是对马图腾。这两组对马图案,一组是雌性,另一组是雄性,图中对马造型别致,为标志性的图案。离岩石不远的地方有一块倒匐的岩石,上面刻有不同姿态的逸马,这些自然形态的马匹与两组对马图案迥然不同,表明岩画上的对吕图案与现实中的马有区别,是作为一种图徽刻画在显著位置上。史前人类崇拜自然是普遍现象,并从最初膜拜自然界中的太阳、月亮等逐渐转向与生态息息相关事物的崇拜,图解式的符号代表这一种信念,共同的信念聚合起相同生存方式的人群。

据《汉书 西域传》记载,最早居住在敦煌、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部落以游牧为业,早期活动范围到河套一带。晚商时期与中原频频接触,后为匈奴破,大部分西迁至伊犁河一带,当时,大月氏人的行踪遍布天山南北,康家石门子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大月氏往来的途径,又是极好的天然草场,因而史学家推断这幅岩画可能是大月氏所凿刻。据记载对马图案是大月氏的图腾,是他们祭祀的崇拜物。

大月氏将他们生存时态永远地留在了康家石门子的岩画上,谁也揣测不到他们是在来时,还是离去前镌刻了这幅偌大的岩画。

岩画旁崖壁隙间不时传来水珠滴落的叮咚之声,据说山崖上有一汪四季清澈碧透的泉水,经年不增不减,由山体渗透出崖壁,在岩画的顶侧生成一条绿茸茸的苔藓,人们饮用此水可以祛除病痛,不孕的女性饮用山泉水能受孕云云。传说究竟不可信,但那泉水入口的确清咧甘甜。

远处的雪山上浮起了云霭,久伫山中已经感到水气凝重。山顶飘云山中雨,康家石门子一日间气候瞬息万变,怕是霖霈即在须臾。于是,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乘车由原路返回。

上一篇:校园文化满意度对大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陆家有奇女 博学自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