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患纠纷造成社会风险的基本方略

时间:2022-02-20 06:04:38

预防医患纠纷造成社会风险的基本方略

摘要:预防医患纠纷造成社会风险的基本方略是必须从行政政策上和医患沟通上进行反思,旨在树立医务工作者及卫生管理者的现代人文精神,升华医德水平、强化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法制观念、管理能力,掌握医患沟通的客观规律和应用原则及方法,实施医学模式的彻底转型。同时,间接地提高患者及社会的人文水平和文明素养。

关键词:行政政策;医患沟通;法制观念;文化素质;医学模式转型

在我们这个先进的社会制度下,教育、医疗、学术、社会保障、文物保护等这些领域是不能推向市场。由于决策失误,目前我国不论明的或暗的对这几个领域市场化程度造成的结果是领人堪忧的。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后,医疗纠纷已逐渐形成对医院冲击和对医护人员攻击的社会风险,而且有蔓延上升的趋势。必须进行根源性反思,予以逐步整改。医患矛盾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发展转轨和社会转型造成的利益格局调整以及新旧观念的碰撞,而根本原因则是医患对人自身全面认知的不足。医患纠纷的主要矛盾方面在医方,医方的人文精神整体不足,仍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工作。医方应以人为本,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医方要发挥主导作用来重建医患信任合作关系,并全面实施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1]。

1 从行政政策上反思

既然医疗推向了市场就必须要构建"民本意识"为主导的相应而完善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规,务实而严厉的执行。

1.1当前的医疗推向市场,引发医院的管理不善 医疗推向市场,造成医院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医院间日益攀比经济效益成为考核院长能力标准之一,毫无疑义,就会造成医院管理不善,只要经济指标上去采取什么手段不论,也就是"只看结果,不管过程",制度松弛,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法制意识淡薄,或以致医患关系紧张;当然,也有少数患者或其家属为满足私欲而发生医患纠纷。

1.2行政机构对医院管理制度考核标准全国不统一,各地各行其是 全国必须有绝对统一的医院管理制度考核标准。现在没有这样的一个统一考核标准[2]。建立这个全国统一标准,一定要把民本意识贯穿在每个条文中。严厉削减"三公"支出,是杜绝变相腐败重要策略和手段。一项制度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全方位内容的配套完善。有赖于法制层面、制度和操作层面高度的目标一致。

1.3《执业医师法》不完善 一种疾病通常与多个专业有关,各专业之间从来没有严格的界限,相互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学科交叉的整体医疗,《执业医师法》将医师执业行为严格限定于某一执业范围[3],导致专业医师欠缺多学科知识的交互渗透融合之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产生很多不必要的会诊,提高仪器检测和医疗照护的成本,最终增加患者的支出。引起患者内心的纠结和反感。

培养全科医生是医院首要目标,通过10年以上各科轮回锻炼基础上,根据医师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再通过专业考试-全国统一技能考试标准和卷面考试评判标准,才能获得医师准入注册执业。目前《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要执行,但不完善要整改。

1.4《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表述不明确 作为行政公文,它规定了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职业道德,但是没有描述如何做才能不违反基本职业道德。比如: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字及有关资料,在实际工作中,对医疗记录作实质改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正确做才不涉及伪造,众说纷纭。再如关于告知义务,将告知义务作为法律义务已经成为各国普遍的共识,《执业医师法》也作了相应规定,但是由哪一级医师告知、告知的范围等都没有明确规定。另外,还有一些新的道德问题的出现.如医生缺失道德自律,耐不住清贫,经不起金钱诱惑、滥用药物倾向应受何约束,我们在《执业医师法》和相关法规文件中找不到答案。道德问题反映在医师的每一个医疗活动中,医师在面对道德问题需要选择时应有一个基本的评价准绳.这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1.5《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有待完善 《办法》必须落实到位。主要目的是确认医师个人和专业上的发展需要,最终目的是改善临床实践和对患者的护理。不同对象的考核方法有一定差异。接受考核时,医生需要提出一些证明材料证明他们在工作中符合良好的医疗实践要求的原则和价值观,证明材料包括一般资料(工作中各方面所做的事),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维持和加强专业工作质量),评估专业素质,同事、患者对自己工作的反馈,投诉表扬情况等。考核结束后,考核人员和医生将会达成一份书面总结,包括对上年度成绩的总结、个人发展计划、考核情况总结、考核已经进行的声明等内容。

1.6医师继续教育必须与医师执照更新挂钩 由于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强和国际上发展迅速,医师的继续教育对医师执业而言一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没有强制的继续教育制度,继续教育学分与职称晋升相关,尚未与医师的执照更新挂钩。很多国家和地区对医师继续教育有强制性要求,分别与其通科医师或专科医师执照更新相挂钩。值得我们借鉴。

2 从缺失良性的医患沟通上反思

医患沟通(doctor-patientcommunication)是指医护人员就患者的就诊原因、就诊目的、初步诊断、特需检查、治疗方案选择、各种治疗方案预后和监测与患者进行交流、知情告知和选择并最终实施的过程。医患沟通必须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机制制度及法规上整体构建。全面实施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社会风险)的有效措施。

2.1医患关系的关键在于沟通 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所处角度不同,任何诊疗措施的非完美性,即使具体诊疗措施是在医生进行充分的知情告知后由患者最终选择的。若结果不能达到患者的期望效果,则可能发生医疗纠纷风险。医患沟通是学、理、情、法结合的社综合会科学的学问[4],是处理好医患关系的关键。

2.2医师必须接受严格医疗培训,自觉地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积累的成果使医生在建议患者选择诊疗措施前对部分诊疗措施的风险做出预测,但患者的遗传异质性、患病后就诊时间差异、各种诊断措施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局限、具体临床表现的不同、对各种治疗措施反应的差别,疾病动态变化的过程,导致诊疗结果的不确定性,患者常对缓慢发生的风险能理解接受,对短时间内发生的风险如手术风险、并发症发生风险多难以认同。医院应建立医疗结果不良、差错、疏忽、错误和事故的报告、监控和管理制度,以识别高风险疾病、"高危"患者及其家属,制定并落实严格的技术准人和医疗核查制度,可一定程度地防止此类失误的发生。

理论培训、技术观摩和技术操作培训等学习他人实践经验是提高医生理论和操作水平的主要方法。对医生的培训内容应该包含医疗风险的识别、预防、处理和医患沟通的技巧。克服在医患沟通中的傲慢与偏见。

2.3落实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权 知情权(righttoknow)具体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医师必须告知患者及其家属:①对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轻重、是否有可能痊愈;②对疾病采取的诊断措施的可供选择的方法、性质内容、预期结果及其风险;③病情及病变可能侵袭或累及的范围以及相应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告;④对以上的诊断和治疗行为可能伴随的风险、发生的几率及预防的可能,如手术的并发症、药物的不良反应等;⑤患者同意后对针对本病所做的一些特殊检查或手术需签字,患者若拒绝作某些特殊检查或手术亦应签字;⑥需进行的相关的医疗诊断及治疗措施的大致费用;⑦病情是在不断变化的,及时向患者或其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再行告知并选择恰当的治疗措施;⑧对应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的患者,应该征求家属意见是否同意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仅对家属进行病情告知,必要时才和患者直接联系。

2.4医患沟通的学问与艺术 ①关爱患者,尊重与倾听、耐心与接受患者的诉说与要求;②真诚坦白的交流艺术,询问病史、交待病情、解释诊治、征求意见、协商方案,我们都应是坦诚的;③诚实是获取患者信任的必要前提,专注是赢得患者配合的基础,在患者陈述或询问时,虽可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引导,但不要随意打断或嫌患者嗦而表现为不耐烦。善于将医疗术语转换成通俗语言,便于患者能理解和接受,可采用举例、比喻、适当的肢体语言、图解说明等方式,科学地、客观地肯定患者诉说和要求的确实性和可行性,澄清其认识的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和不可行性,甚至偏颇和错误。

我们的反思,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孕育出来的,旨在树立医务工作者及卫生管理者的现代人文精神,与时俱进的升华医德水平、强化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法制观念、管理能力,掌握医患沟通的客观规律和应用原则及方法,实施医学模式的彻底转型。同时,旨在间接地提高患者及社会的人文水平和文明素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医务工作者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责任,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将得到时间推移而证实。

参考文献:

[1]贝文,徐天强,黄锐.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创新医师管理模式[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9):5-7.

[2]王凤民,樊立华,毕婧.医师资格考试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4):43-44.

[3]刘洋,王磊.对新医改多点执业试点政策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2.

[4]侯庆中.医疗机构文化建设方法分析[Jl.中国医院管理,2010,30(5):54-55.

上一篇:规范专项药疗管理以及合理用药 下一篇:急诊科患者急性期情感抑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