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作为避震场所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2-02-20 02:50:33

中小学作为避震场所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地震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及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造成的损失就更明显。从我国中小学校园发展现状以及中小学在震灾中出现的问题入手,探讨了在我国城市中小学校园作为震灾时防灾避难场所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证了“防灾校园”作为城市整体防灾系统的组成部分的必要性。并分析总结日本中小学震灾中发挥的有效作用和相关经验。并以宝丰县中小学为例,分析研究了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作为防灾校园在震灾中能发挥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建设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避震场所 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进入21世纪以来,地震成为影响城市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城市中,人口增长迅速,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大型公园配备颇为有限。城市中的开场空间越来越少。学校作为拥有大量开放空间的场所,并且在城市中分布相对均匀,具备成为地震时避难场所的最基本的条件,应该成为市民避难的安身之地。因此,中小学校园是不可忽视的震灾避难场所。

1.研究我国中小学作为避震场所的意义

5.12地震发生时,成都市区的学校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成都市中心城区不在地震严重影响的范围内,虽距离震中很近,并且有强烈震感,但建筑几乎没有倒塌,这使得师生有足够的时间撤离出教室,到操场空地进行避难,从而减少了损失。由此来看,中小学校在震灾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城镇总计中小学校总占地面积21. 8亿m2,按我国现有城镇人口5.94亿计算,人均校园面积可达3.67 m2,其中城镇非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4. 7亿m2,按所有城镇人口计算,人均可达2.5 m2,城镇可利用作为避难开敞校园面积13.5亿m2,按所有城镇人口平均计算人均2. 7 m2。

2.中小学校在地震灾害中的重要作用

2.1日本中小学在地震灾害中发挥出的有效作用作为灾前教育基地与演习场地:日本中小学教师有定期防灾教育培训。消防

队、大学专家教授等由文部科学省统筹,与各学校建立联系,帮助提高防灾意识。

防灾教育教科书从幼儿园到大学均有,是作为课外教材由文部科学省制定并免费

发放,不是必修课,也不用考试,但会把相关知识渗透到其它科学课程中。学校

的教职员工都具有较高科普知识,学校在平常时期可以作为防灾教育宣传中心,

教学内容包括学校防震知识和市民防灾避难常识。与此同时,日本的学校每3

个月进行一次防灾疏散演练。

作为灾时的应急疏散场地与灾后收容场所:日本为地震多发国家,日本中小学在诸多的地震灾害中都发挥了很重要的应急疏散和灾民收容的作用。1995年,日本阪神地区发生7.2级地震,地震发生时,神户市内的各类中小学,幼儿园等共计345所,其中受灾总数为195所,建筑物倒毁的没有,发生天花板塌下,墙壁开裂等教室总数507间,约占教室总数的6%。坚固的校园建筑为师生争取了相当长的疏散时间,有效的保护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震灾后,神户、大阪两大城市的水、电、煤气、电话全部中断,以神户和大阪为中心的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均告停业,大中小学宣布停课。约20万无家可归的难民挤在学校、体育场所和灾民中心。由于中小学校园建筑物有94%的保留,学校还拥有有广阔的操场、绿地等开敞空间,并且中小学校分布广泛,学校室内外场地收容的难民数量就占到了总收容难民数量的80%。

2.2中小学校在地震灾害中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校根据时间不同(震灾发生前、震灾发生时和震灾发生后),而发挥不同的功能。

(1)震灾发生前学校作为防灾宣传教育基地与演习场地

中小学校在地震发生前,校园具备其原有的基本功能,包括教学、学生活

动、教职工及学生生活等。除了这些学校基本功能外,还应该具备有作为学校师生及周边市民的防灾教育基地,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为万一发生的紧急灾害情况做准备。同时,学校应该定期举行防灾避难演习,锻炼市民、师生的防灾避难技能,增强市民与师生的防灾意识。

(2)中小学校在震灾发生时的作用

从城市防灾避难方面来看,由于校园内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设施资源,比如学校医院、广播设备、发电设备等都是防灾避难所需的紧急设备,因此,校园具有一定的自我救援能力。具体来说,中小学在震灾发生时的作用主要包括:作为市民提供应急疏散场地及中长期避难场所;作为震灾发生时的指挥中心;在震灾信息传达受阻情况下,进行讯息的收集与传达;为消防、救援、救护、医疗工作的提供支持;成为救援物资的集散地;成为应急救灾人员的驻扎地等。

(3)震灾发生后充当临时或中长期收容所

学校作为社会性公共场所,根据我国的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中小学建筑在规划设计时高于普通民房一个抗震等级。在一定震级范围内的地震灾害后,中小学建筑依旧能够使用,承担基本的居住功能,为震灾中房屋收到严重损害以致不能居住的难民,提供临时或者短期以致于更长时间的居住条件。对灾后维护社会安定,减少灾后二次灾害的发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中小学校震灾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行性实例分析

3. 1调研范围及对象

调研范围为宝丰县城区的居住密集区:北至241省道,南至焦柳铁路,西至329省道,东至231省道,东西长3.8公里,南北长4.4公里,面积约14平方公里。

调研对象为调研范围内的10所中小学共1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800亩。其中包括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4所,小学4所。通过现场调研、测量、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学校的占地面积、空地面积、建筑密度、空地率、学校入口道路等级和学校内不同抗震等级的建筑比例等方面入手,对上述的10所中小学12个校区进行基本情况调查(表2)。

表2 宝丰县城区内中小学基本情况调查统计表

备注:抗震烈度≤5度的建筑包括临时建筑或构筑物。

4.1 宝丰县城区中小学校震灾中能否发挥应急避难功能分析

宝丰县城区中小学占地面积791亩,约合52.76公顷,空地面积约4公顷,建筑密度均低于30%,按照空地75%的可利用率来计算,城区中小学校有效可利用空地面积3公顷 。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规定:避震疏散场所每位避震人员的平均有效避难面积,应符合:(1)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 m2,但起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作用的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的人均有效避难而积不小于0.2 m2 ;(2)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 m2。来计算中小学可以容纳紧急避难人员30000人,固定避难人员15000人,具备应急疏散和室外避难场所的条件与优势。

城区中小学校的建筑抗震设防等级大部分不大于6度设防(7度设防建筑比例除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外其余10个校区均低于20%),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宝丰县区域内建筑设防6度设防的标准来评判,城区内的中小学建筑大部分没有达到高于当地设防等级一级的标准。与普通民用建筑设防等级等同,不具备作为中长期室内避难收容场所的优势。

除第一高级中学本部入口为支路外,其余11个校区的通达性良好,入口道路级别均在次干道等级以上。

4.2 对比日本分析我国中小学在震灾中的发挥功能的不足1、中小学校缺少统一的抗震避难场所规划,学校大面积的开敞空间利用率

低,大多数学校没有被纳入紧急避难场所规划,纳入紧急避难场所的学校大部分

也没有相应的改善与建设,学校没有针对震灾进行规划建设。

2、我国中小学校园作为灾前的防灾教育基地与演习场所的功能不明显,学校针对震灾的课程教育和培训很少,极少数学校进行防灾演练,师生与市民的防灾避险技能欠缺。

3、中小学建筑普遍抗震能力较差,中小学建筑缺乏统一的抗防标准,尽管目前校舍安全工程在全国灾害高危险区可提高校舍抗震能力,但中小学校在规划和建设均普遍未统筹考虑应急避难疏散的要求。

4、市民与广大师生防灾意识淡薄,对“学校是第一应急避难所”没有概念,震灾发生时大多数忙乱躲避,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极易引发二次灾害。

4.3我国中小学建设方向

从城市防灾的角度考虑,校园在震灾中可提供避难、安置以及生活供给等功能,在平时必须建立防灾体系以及灾害时的应急措施机制,将防灾避难功能纳入校园的设计中,做到平灾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的作用。学校应该培养广大师生“有灾难去学校”的防灾疏散观念,加强学校是最好的紧急避难场所的意识,定期进行市民与师生联合防灾演练,提高市民与师生的防灾基本技能,提高防灾意识。因此,校园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科研、办公、生活的前提下,平常适度地为周边市民服务,不仅提高与社会的相融性,而且有利于市民熟悉学校环境。校园还应针对震灾配备救灾避难所需设施设备,对已有建筑进行加固,新建建筑提高设防等级,应对震灾改善学校的市政设施,增加震灾发生时应急设备的生活储备,为充分发挥避震场所的作用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杨洋.校园针对地震灾害的防灾避难功能适宜性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2] 马东辉,翟亚欣,范波.中小学校作为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对策研究[J].灾害学,2010.10(25):40-45.

[3] 汤朝晖.日本中小学校防灾抗震设计启示[J].建筑学报,2009.1:86-89

[4] 陈昭蓉.以倒传递类神经网路作为规划震灾后灾民疏散系统之应用[D].台北科技大学,2004.

[5] 俞天任.冰眼看日本[M].语文出版社.2009.11

上一篇:住宅小区园林工程质量控制 下一篇:中国佛教文化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