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创作与欣赏

时间:2022-02-20 11:02:07

摄影创作与欣赏

摄影作品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作,另一方面是欣赏。没有创作,就没有欣赏,没有欣赏创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创作与欣赏,前后联结、相互制约,创作为欣赏提供了对象,欣赏则是发挥作品的社会作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

首先,摄影作品的创作重在立意。立意是确立主题,是要向欣赏者表情达意,传达主题,即要确定创作这幅作品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容。立意离不开具体的艺术形式,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构思方法,这也就意味着摄影艺术的立意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那就是着眼于在客观再现的基础上实现艺术表现。另一方面,摄影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立意根据摄影题材的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新闻类摄影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把内容和主题置于第一位,对形式的讲究放在了其次。而艺术类摄影作品的创作固然也需要鲜明的主题,但更需要烘托和渲染主题内容的形式,因此在拍摄之前,就要对所拍摄的题材进行认真的思考,确定作品的主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件作品的性质和质量。

其次,摄影作品的创作要有坚强的技术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摄影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技术高超的艺人。对种类繁多的摄影器材性能的了解,对摄影技能技巧的掌握,对成像效果的正确估计,以及在角度选择、构图取舍、虚实处理、意境追求等多方面的技术修养。如果没有主观上对摄影技术的了解与掌握,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力做基础,虽然在艺术构思上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技术手段不过关,都很难拍摄出上乘之作,那么,即使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时机,也往往应接不暇,或者根本视而不见,错失良机。只有把光线的运用、角度的选择、构图的设计、影调的搭配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对比、虚实、均衡、韵律等)融为一体,把摄影的技术、技巧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地用独特的摄影语言表达出新颖的立意来。

再次,摄影作品的创作须具备一定的艺术功底及丰富的情感。1869年,英国摄影家享利・佩奇・鲁宾逊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这样才能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摄影技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发挥的天地,但技术上的进步不一定就等于艺术的进步。因为技能本身无论怎样完备,对摄影的艺术追求来说,它也不会把我们引领到更高的目标。”这就阐明了一个观点,光有技术,没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入的实践活动,那是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就不能攀登艺术的高峰。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还要靠博学,古今中外第一流的艺术家和科学家,都不是只专一门,而是擅长几种学问的。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不仅是一位蜚声世界的大画家,还是一位人体解剖专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不仅创作了大量笔锋犀利的杂文,在小说、散文、木刻方面都堪称巨匠,同时他还是一位翻译家。这些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他们的成功,是和他们的刻苦训练和兴趣的广泛分不开的。因此,摄影人不仅要迈开双脚“行万里路”,而且要放开眼界“读万卷书”,不仅要继承中外摄影艺术的珍宝,而且要善于从其他艺术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使摄影艺术作品不仅有隽永浓郁的“诗情”,而且有赏心悦目的“画意”,不仅有发人深思的“哲理”,更有令人回味的“情节”。

另外,摄影者的情感不只是表现在拍摄时良好的感觉、敏锐的直觉和对瞬间的把握上,而且还体现了摄影者平时对世界的认识感受,理性思考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上。在直接摄取对象时,心中必须对拍摄对象怀有的敬意,感觉自己与取景器内所看见的事物息息相关,这样拍摄的作品才是内在和外在的两个世界相交融的结果。正如布列松所说:“当我的右眼向外张望时,我的左眼就向心中回视”。

综上所述,一幅优秀摄影作品的创作,既是作者综合文化知识积淀的再现,也是长期实践与机遇的碰撞。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底蕴、审美情趣以及对生活的观察、理解等,都会自然地在作品中流露出来。

摄影作品是社会语言,它需要欣赏。摄影作品创作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欣赏。欣赏摄影作品有如徜徉在一个知识的王国里,可从中吸取养份,开阔视野,丰富生活、陶冶情操。

摄影作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欣赏:

一、欣赏摄影作品是一种“再创造”。欣赏,是感觉与认识相统一的思维活动;欣赏,是最高的精神享受,不断提高着人们的精神境界;欣赏,是一种心灵的陶冶和净化。真正的欣赏不能只停留在看看照片上,而应是艺术修养的提升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不仅是作品画面的描述和拍摄经过与技巧的介绍,而应是独创性的表现,美感的品味与意境的生发。作为一个摄影人,欣赏摄影作品,不是被动地去接受,而是在被艺术形象感动的同时驰骋自己的想象,调动生活积累,给形象以视觉上的“补充”和审美上的“改造”,进而激发出“再创造”的欲望。在欣赏摄影作品的过程中,欣赏者的这种“补充”和“改造”是不可缺少的,否则艺术作品的精髓便不会被发现,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就不会被发挥。

二、欣赏摄影作品是理解人生、感悟人生的过程。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欣赏是潜移默化中精神的一次升华,欣赏是受到艺术的感染,又从艺术中懂得人生的重要途径。诚然,欣赏摄影作品,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别,但不论是“仁者”还是“智者”都应学会欣赏、懂得欣赏,在欣赏中吸取营养,把欣赏作为进行艺术修养、精神升华以及品味美感、拓宽意境的过程。做到这一点,就能从艺术欣赏的感染中去理解人生、感悟人生,这样的欣赏才是真正意义的欣赏。欣赏摄影作品要博览群影,把各种题材的摄影作品都作为欣赏的对象,而且每一次欣赏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体会。

三、欣赏摄影作品的差异性,对摄影作品的赏析要有宽容和包容的精神。摄影作品展示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历史的又有现时的;既有自然的又有社会的;既有永恒存在的事物又有转瞬即逝的现象;既有宏观的气势磅礴又有微观的细微详尽。如此芸芸众生都可直观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人们面前。面对如此异彩纷呈的摄影画面,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也各有千秋,而且每个人个性心理、生活体验和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也带来对同一幅摄影作品的评价和欣赏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存在于当前摄影欣赏评论中,这说明摄影理论、美学标准有待于建树和发展,以取得对摄影作品进行论证、使之接近客观的评价。目前,世界各地的摄影比赛丰富多彩,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评奖结果有时往往出乎意料或不尽如人意。一幅摄影作品在此赛中落选,却在彼赛中获奖,这是因为欣赏者的思想水平、生活体验、审美观点、知识修养、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差异所致。由于欣赏者自身素质的差异,必然带来了对同一幅摄影作品评价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而且是长期存在的。

四、赏析一幅摄影作品时,要分析摄影者是否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摄影技术、技法,比如:准确曝光、影调控制、合理运用景深以及线条、色彩、形状、质感、立体感等摄影技术手段,营造出具有艺术效果的作品。

总之,摄影作品的创作与欣赏,二者缺一不可。创造者要把生活中的感受表现出来,去感染欣赏者。欣赏者在美的欣赏中得到思想上的启迪,从中提高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上一篇:试论音乐教育与幼儿情感发展 下一篇:谈高校本科生的油画风景写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