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2-19 06:24:3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该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本文以地理必修1《热力环流》内容为教学案例,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为基础,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地理教中的运用

一、复习先知,打好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自身的经验、信念、背景知识的基础上的,即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能更全面完整,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也更能体会到学好每一门学科知识与关注生活的重要性。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这节课的导入:有一则洗发露的广告,情境是一位女明星用了洗发露后,来到海边,为了展示愉悦的心情,让阵阵海风吹拂柔顺的长发,达到长发飘飘的效果,那么拍摄广告的时间选择白天还是晚上?学生积极讨论并踊跃回答,“白天”、“晚上”、“都可以”,均有学生回答。

这个情境问题是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无法获得的,即便能回答出白天,也无法解释其原因,因此这给学生制造了悬念,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参与协作,引导会话

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作为合作者,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另一方面作为引导者,有效合理地引导学生协作学习,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活动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本节课的学生活动:

1.观察简易实验

用家用锡纸剪成直径20cm的圆,然后剪成螺旋状,中间用针穿一根线吊起来,在锡纸下方点燃一根蜡烛。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锡纸是否有运动迹象?是怎样运动的?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锡纸在转动,但不知为什么会转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时候玩风车的情景:当把风车竖起来,风从风车对面吹过来时,风车就转动起来了。那么锡纸在转动,是不是锡纸底下有风往上吹呢?学生通过对原有生活经验的分析,举一反三得出:锡纸底下空气受热上升了。结合热胀冷缩原理,学生得出受热处空气膨胀上升,冷却处空气收缩下沉的空气运动规律。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2.推导环流过程

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各小组协作完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示意图。教师给出基础示意图(如下图),引导学生从课前布置观察的两个生活现象与刚才的实验出发,并通过一组思考题进行讨论交流完成任务。

(强调: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水平分布;受热不均时,等压面发生变化。)

思考题:

(1)若近地面等压面为1000 Pa,等压距为100 Pa,标出上空两个等压面上M、N所代表的数值。引导回顾初中物理知识: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2)A处受热,A处空气如何运动?(用箭头表示)1处和3处空气密度各如何变化?那1处和3处气压值又如何变化?(3)B处受冷时,B处空气如何运动?(用箭头表示)4处和6处空气密度各如何变化?那4处和6处气压值又如何变化?(4)标出1、3、4、6处的气压名称,并比较1、3、4、6处的气压值大小。

一组思考题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逐步完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示意图。

提问:为什么气压不是从低气压区流向高气压的呢?同学们能用生活中的地理事例来说明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并列举出下列事例:①吹胀一个气球,把气球口松一点点时,气体快速地朝外泄;②夏天站在空调房门口时,感觉凉气从门内向外吹;③冬天在温暖的室内开窗时,室外的冷空气向内灌。

四、归纳拓展,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主张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意义建构”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学生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五、小结

这一节《热力环流》内容的教学,通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促进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要精通教学内容,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还要具备很好的沟通能力和教学技巧,努力充当好学生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引导者。

上一篇:基于高效学习的题型分类 下一篇:全光网络下IP PBX的政企语音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