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帮助学生找准单位“1”的技巧

时间:2022-02-17 07:37:07

浅谈帮助学生找准单位“1”的技巧

摘 要:单位“1”通常蕴藏在各种各样的应用题中。它可以是一张饼、一个苹果,还可以是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只有找准了单位“1”,学生才能正确进行乘除法运算。

关键词:单位“1”;乘除法;技巧

分数应用题一直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难点。学生总是弄不清楚应该如何进行乘除法运算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分数应用题无非就是单位“1”的量、比较量和分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量就是与单位“1”进行比较的量,而分率就是比较量占单位“1”的量的几分之几。由此得知,确定单位“1”的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求取单位“1”的量时,用除法运算,而在求部分量时,用乘法运算。只要找准了单位“1”,学生就能够正确运用乘除法运算得到想要的结果。既然如此,那么怎样才能找准单位“1”呢?下面我们对分数应用题进行简单的汇总归类,从中获取找准单位“1”的技巧。

一、简单的应用题目辨别单位“1”的方法

1.部分数与总数比较,一般总数为单位“1”

当部分数与总数做比较时,一般总数的量就是单位“1”的量。比如常见的题型,“某班男生是全班总人数的■,全班总人数为40人。求男生的人数。”我们通过读题不难发现,全班人数就是单位“1”的量,而男生的人数是部分量。求部分量,需要进行乘法运算,即男生的人数为40×■。如果改变问题的已知条件,“已知男生人数为30人,求全班的总人数。”单位“1”的量没变,男生的人数30,对应的比例是■,求全班的人数我们只需进行除法运算,即全班的人数等于30÷■。

2.两个数作比较,做比较后面的量一般就是单位“1”的量

两个数作比较的题目通常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带“比”字。如“一个笼子中,鸡的数量比鸭的数量多■,其中鸡有12只,求鸭子的数量。”作比较后面量为鸭子的盗浚那么鸭子的数量就是单位“1”的量。由题目得知鸡所占的比例就是1+■,即■。由此得知,鸭的数量为12÷■。反之,已知鸭的数量是9只,求鸡的数量,我们就需要运用乘法运算,即9×■。另一种就是题目中没有给出比字,但两个量也是做比较。例如,果篮当中苹果的个数是梨子个数的■,那么梨子的个数就是单位“1”的量。同理,我们可以运用乘除法运算求得梨子和苹果的数量。

3.用靠近法确定单位“1”的量

靠近法是一种比较简单和直观的方法。即哪个量离比率最近,那个量就是单位“1”的量。如小明的年龄是爸爸年龄的■。通过观察题目,爸爸的年龄离比率■最近,那么爸爸的年龄就是单位“1”的量。还有一种题目比较复杂,如小明一共买了20块糖,第一天吃了■,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吃的占总量的■,求小明第二天吃了多少块糖。这类题目带比字,容易混淆。学生通常认为比字后面的量就是单位“1”的量。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运用靠近法,总量更加靠近比率■。所以总量才是单位“1”的量。

二、复杂的应用题目辨别单位“1”的方法

1.学会统一单位“1”

有一些题目比较复杂,题目中给出的单位“1”往往不统一。如蔬菜店老板进了一批新鲜的蔬菜,共计450千克。第一天卖出去■,第二天卖出去的是第一天的■,求蔬菜店老板第二天卖出去多少千克蔬菜。题目中给出的第一天卖出的量的单位“1”是蔬菜的总量450千克,第二天卖出的量的单位“1”为第一天卖出去的量。这类题目有两种思路。第一种就是分步求解。第二天卖出去的量是部分量,我们可以先求取它的单位“1”的量,运用乘法运算,即第一天卖出去的蔬菜的量450×■。接着我们再求第二天卖出去的蔬菜的量,即450×■×■。第二种就是统一单位“1”,我们把单位“1”都转换为蔬菜的总量,就是求第二天卖出去的蔬菜占蔬菜总量的几分之几,即■×■。接着再求解第二天卖出去的蔬菜的总量。

2.以不变应万变,找准不变量单位“1”

有一类题目比较复杂,就是靠近分率的单位“1”的量是一个变化的量。要解决这类题目,我们就要找准题目中所给出的不变量,把它作为单位“1”的量。如“小红在读一本书,第一天读的页数是未读页数的■,她再读30页,已读页数就是未读页数的■,求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题目中所给出的■和■的单位“1”的量都是未读的页数。从表面上看单位“1”的量是统一的。实际上小红通过阅读,未读的页数是在减少的。因此我们不能把未读的页数作为单位“1”的量。仔细研究发现,题目中有一个不变量,就是书本的总页数,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单位“1”的量。第一天未读的页数就是书本总页数的■+3,读完30页之后,未读的页数就是书本总页数的■+3。因此30就对应书本总页数的■-■。求单位“1”的量,我们就可以运用除法运算,即■。

综上所述,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找准单位“1”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巧辨乘除法。

参考文献:

朱有和.浅议单位“1"的确定[J].小学教学参考,2011(8).

上一篇: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与行动研究 下一篇:工艺美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