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2-02-16 10:21:03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迅猛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容忽视,可以说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既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更是国内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中小企业只有转变观念,不断创新,谋求新的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困境。本文根据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68 ― 02

中小企业是一个规模概念,企业的规模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它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生产要素和技术发展的多样性以及企业外部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与大型企业并存并互为竞争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生力军。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工业新增产值75%左右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出口的许多大宗商品,如服装、玩具、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基本上都是由中小企业生产的。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活跃市场、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影响了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一、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容忽视,特别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市场进入障碍多,生存环境差。

在我国,准入管制和事前审批妨碍中小企业市场进入的问题比较突出。当前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市政公用事业、国防工业等领域的准入管制方面对中小企业存在诸多限制,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难以进入。一些部门为了方便监管,过多过滥设置审批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负担,同时市场垄断也是妨碍中小企业进入的重要障碍,中小企业处于市场弱势地位,最容易受到市场垄断的挤压和伤害。

(二)企业负担较重,市场竞争能力弱。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可以说是在重负之下苦苦挣扎,生命周期很短。据调查,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大约是1-5年的占60%左右,6-10年的占20%左右,10年以上的占20%左右。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各种名目的收费多,如行政执法部门的注册登记费、年检费、强制培训费、持证上岗费、商品检验、卫生管理费等,约有20项之多。二是中小企业税负过重。我国税制以流转税为主体,导致盈利水平较低的小型和微型企业实际税负偏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但力度有限,而且一些减免税政策因认定成本高导致实际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三)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

流动资金和固定投资款项不足是目前我市过半数的中小企业反映最为突出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金融危机使本就面临资金严重短缺压力的中小企业更加困难。中小企业自有资本金普遍不足,固定资产少,反抵押能力低,能满足银行贷款要求的可抵押的资产有限,加之中小企业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缺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生产经营稳定性差等因素,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贷款投向大型项目或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普遍持谨慎态度。目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基本上都是上浮,浮动空间多少不一,企业融资成本较高。而且,企业还要负担评估费、公证费、审计费、担保费等多项费用。因此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成本高、授信额度低,贷款手续繁杂的窘境。而证券和债券市场,由于门槛太高,中小企业很难被惠及。

(四)人才缺乏严重,管理水平落后。

中小企业人才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反映,人才短缺问题始终排在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因素的前列。企业尤其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有经验的与企业岗位相匹配的管理人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和稳定已经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正由于如此,许多中小企业沿袭着陈旧的管理方法,也难以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造成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目标,经济效益低下,市场竞争乏力,发展受到局限。

(五)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愈演愈烈,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面临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低迷的状况,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大多数企业呈现出“三升三降”的状况,即“库存积压、应收账款、生产成本”持续攀升,而“订单、产量、利润”则持续降低,特别是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的冲击尤为突出。

(六)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下降。

一是劳动力工资上升。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上涨,劳动者对提高劳动工资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突出表现为最低劳动工资标准的提高。如,2011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北京市从960元提高到1,160元,上海市从960元到1,280元,广州市从1,030提高到1,300元,劳动力工资上升幅度一般在10%~20%之间。另一方面因普遍存在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中小企业为招到和留住员工增加职工薪酬水平,加速了中小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由于劳动力成本的迅速上升,增加了中小企业经营成本,进一步挤压企业经营利润,增加企业生存发展困难。二是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近年来,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一路攀升。尽管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也有所上升,但与前者相比,差距巨大。广大中小企业属于产业链下游的工业品制造商、商品零售商,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给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困难。中小企业一般处于充分竞争状态,很难将增加的生产成本以提高销售价格的方式直接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因此导致一部分中小企业难以适应这种变化。

(七)人民币币值不稳,企业汇兑损失严重。

2005年以前我国实行单一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我国的进出口企业几乎不受汇率风险影响。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呈单边升值态势,自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从8.2765调整为8.11开始,直至2011年6月21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6.4853,升值幅度达到20.03%,同时欧元、日元、英镑等外汇汇率也出现不同程度波动,可见人民币汇率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其波动幅度明显增大。对出口企业来讲,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现阶段出口主要以美元计算,在付款周期上处于不利地位,我国中小出口企业与外商议价能力弱,转嫁成本的空间很小,造成出口企业的汇兑损失严重,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二、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是建立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体系。有关部门要建立中小企业的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提供适合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增强中小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引导企业的行业进入和退出,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二是简化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类收费项目。消除模糊和歧视条款,简化手续,取消不合理的收费。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的原则,进一步清理整顿涉及中小企业的各类收费项目,清理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规定,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三是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梯度税收优惠体系。国内外实践表明,合理减税是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发展最有效的政策工具。在流转税方面,可以考虑提高营业税和增值税起征点。在所得税方面,可对小型企业统一适用优惠税率,对个体工商户参照个人独资企业征收个人所得税,并适当提高起征点。

(二)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缓解融资难题。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情况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均建立了一系列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既有政府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又有商业银行为其提供信贷、票据、贴现、债务保证等服务。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服务机构。可以考虑适度放宽中小金融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快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中小金融服务机构,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二是加强商业银行为小型和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政策引导。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建立独立核算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制度,提高监管机构对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不良资产比率的容忍度;三是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消除政策障碍,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产业投资、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三)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迅速加剧,人才已成为企业确立竞争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的关键。由于在生产规模、资产拥有量及影响力上都远逊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实际条件,制定有自身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人才,并建立企业长效人才激励机制。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并充实自身,克服瓶颈,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管理与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将目光放到长远利益上,加强对人才培训和科技创新的投入。作为政府部门,应着力建立企业用工需求信息预警和人才培训机制,建立中小企业与大学、职业院校定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校企“招生、教学、就业”全程合作,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四)以稳定外需为立足点,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国家经济出现了衰退,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开辟国际市场的空间,使企业难以通过调整出口目的地的空间结构应对国际市场需求的下降。因此,一方面,中小企业要千方百计地稳定和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中小企业应通过创新营销方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大型展览会、博览会或交易会,既能够吸引外商前来采购,促进商品出口,同时提升品牌形象,扩大产品内销市场,实现企业“出口转内销”的战略性转变。

(五)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外贸产品附加值。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主要采取低成本战略谋求竞争优势,但这种低成本战略的运用受生产成本提高及汇兑损失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未来中小企业谋求竞争优势应偏重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等手段,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品牌效应,以提高出口产品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纺织业为例,据统计,全球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的大部分价值是外国品牌公司产生的。我国大多纺织企业为粗加工企业,面料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缺乏自主研发能力,面料单一,设计缺乏时尚感,产品种类不丰富。如中国服装出口到欧美国家,出厂价在10-15美元不等,在国外的市场却能卖到五、六十美元,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拼的是低成本,赚的是低利润,因此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关键。

上一篇:旅游宣传资料英译中的文化差异阐释 下一篇: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执行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