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投资与东道国市场结构:一个文献综述

时间:2022-02-16 06:14:25

跨国投资与东道国市场结构:一个文献综述

摘要:跨国投资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长期关注和争论的一个问题。在梳理国外关于跨国投资与东道国市场结构变动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从影响渠道、最终结果和产业案例等三方面归纳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跨国投资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最后总结并展望外资与东道国市场结构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跨国投资;东道国市场结构;市场壁垒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3-0122—0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主导下的跨国投资迅速发展,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围绕着跨国投资和东道国市场结构的相互关系上展开了系列研究。当跨国投资进入东道国时,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行为对东道国的市场结构会不会产生影响?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多数学者都是从跨国投资的动因方面来分析跨国投资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也有一些学者选择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围绕跨国投资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这一主题,梳理相关文献,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线索。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跨国投资对东道国市场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国外早期文献主要从跨国投资的动因角度分析了跨国投资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Hymer,1970),随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理论研究。

1 跨国投资对东道国市场集中度及进入壁垒的影响

关于跨国投资对东道国市场集中度的研究起源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的短期内,市场集中度会降低;中长期内,市场集中度会提高(Dunning,1974)。但Lall(1979)认为,不论是在短期还是中长期内,跨国公司的进入都会导致东道国的市场集中度提高。Dubin(1980)认为,跨国企业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因其进入方式的不同而不同。跨国并购不会降低东道国市场的厂商数量,相对于新建投资,不能证明跨国并购会降低东道国的市场集中度。Das(1987)进一步研究发现,跨国企业与东道国市场结构是互相影响的,短期内跨国企业的进入会降低东道国市场的竞争程度,但在长期内会提高东道国的企业效率和市场竞争程度,最终提高东道国市场竞争程度。

关于跨国公司进入对东道国市场壁垒的影响,Caves(1982)指出具有优势地位的跨国企业的进入将会导致东道国市场进入壁垒的提高。Dunning(1992)研究发现,跨国企业凭借自身优势能够突破东道国市场壁垒,跨国企业进入后与东道国相关企业展开竞争并将重建东道国市场进入壁垒。

2 跨国投资对市场结构的跨国传导及东道国的市场结构变动

Knickerbocker等(1976)以跨国公司母国的寡占市场结构为前提,指出跨国公司为获得垄断利润往往会在东道国市场上建立起与母国相类似的市场结构。Caves(1982)提出了寡占市场结构的跨国传导效应理论,认为跨国投资所建立的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双边关系能够使得投资国市场结构向东道国传导。Vernon(1977)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垄断地位随着市场跟随者的进入而降低,最终东道国市场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但亦有学者认为跨国投资引起的市场结构变化只是暂时的,因为一旦跨国企业的进入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均衡,其竞争对手就会通过各种手段应对竞争威胁确保不被市场淘汰。

(二)跨国投资的技术外溢及对东道国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为了验证跨国投资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多位学者分别以具体国家或行业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跨国投资的技术外溢情况以及对东道国市场结构影响会受到东道国自身经济发展情况的制约。据此,学者们从东道国市场容量差异的角度开展了研究。

1 对市场容量比较小的发展中东道国来说,已有文献的研究结论趋向于跨国投资的进入能够提升东道国市场集中度及生产技术水平。Connor(1982)基于巴西和墨西哥206家公司的相关数据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投资规模与两国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相对市场份额呈正相关关系。Lall(1979)研究发现跨国投资的进入提高了马来西亚的市场集中度;Mehta(1999)引发现跨国公司在印度市场上占据支配地位,提高了印度的市场集中度。

对跨国投资在东道国市场上技术外溢情况的研究主要有,Blomstrom(1986)对墨西哥制造业的数据研究发现,跨国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显著,提高了当地制造业的生产效率;Aitken等(1999)分析了委内瑞拉的相关数据,认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经营行为提高了东道国企业的生产效率;Javorcik(2004)对立陶宛相关数据的研究,进一步发现跨国投资的技术外溢主要来自于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却不显著。

然而,有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跨国投资降低了东道国的市场集中度,或是对东道国的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不显著。Cho等(1990)分析了印度尼西亚银行业的相关数据,认为由于跨国公司拥有技术、资金、规模等优势能够克服东道国潜在厂商所不能克服的行业壁垒而进入市场,从而降低了市场集中度;Zemplinerova等(2000)分析了跨国投资对捷克的制造业市场的影响,认为跨国投资与市场集中度的关系不显著。

2 对于市场容量比较大的发达东道国来说,相关文献表明跨国投资存在显著的技术外溢效应,但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在跨国投资的技术外溢方面,Caves(1974)¨引发现,跨国投资对加拿大市场的技术外溢并不显著,而对澳大利亚比较明显。Nadiri(1993)和Haskel等(2002)叫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跨国投资在东道国的技术外溢比较显著。

对市场集中度方面的研究主要有,Hirschey(1982)利用美国的跨国公司的数据证明了跨国投资削弱了东道国的竞争程度(提高了市场集中度)。而Nigel Driffie(2000,2001)分析了英国市场的相关数据,认为跨国投资降低了英国市场的集中度。另外,Nigel Driffie还进一步发现,沉淀成本较高的市场,跨国投资进入能降低东道国市场集中度;而沉淀成本比低的市场,跨国投资对东道国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不明显。Cather-ine(2001)基于美国制造业数据,研究证实了跨国投资可以提高东道国市场集中度,并指出跨国投资以新建投资方式进入要比以并购投资方式进入对东道国市场集中度的影响更为明显。

二、外资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渠道及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的大量涌入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者们从外资对我国市场结构影响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

(一)影响渠道

一个行业的产业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规模经济、进入壁垒等方面。许多学者从这些方面具体分析了外资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

1 外资进入对我国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国内研究成果认为,外资进入在短期和长期内对我国市场集中度的影响是不同的。李太勇(1999)认为,外资进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东道国市场集中度,主要取决于东道国市场上其他厂商的数量及其对跨国公司进入的反应,跨国公司在当地的规模及持续增长的能力,是否有更多的跨国公司或贸易品进入,以及当地厂商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模仿学习能力。陈建华(2001)认为外资进入至少在进入初期,有助于加强竞争,抑制市场集中度提高;但从长期来看,直接投资尤其是跨国寡头厂商对发展中东道国的投资,与东道国产业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姚战琪(2004)研究表明,跨国并购在短期内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不大,但长期内会提高市场集中度。

部分学者则从寡头垄断的视角研究了跨国投资对东道国市场集中度的影响。樊瑞莉(2006)研究指出,跨国公司会利用自身优势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这将引起我国市场集中度提高。易小佳等(2006)研究表明跨国公司进入将提高我国市场集中度。孔令刚等(2006)基于安徽市场的研究发现,外资将提高本土零售业集中度和进入壁垒,使企业可能转向寡头垄断。

此外,胡峰、程新章(2002)关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与市场结构和竞争效率关系的研究发现,被并购企业的生产如果处于过度闲置状态,并购会提高经营效率;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有助于避免行业企业数量减少,维持市场结构的暂时稳定;跨国公司的横向并购削弱了市场竞争,提高了市场集中度。

2 外资对市场进入壁垒以及产品差别化壁垒的影响

国内学者关于外资对我国市场进入壁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壁垒和经济技术壁垒两个方面。关于政策壁垒的研究主要有,许辉(1999)认为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所面临的主要是政策管制,而我国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制度性壁垒。李太勇(1999)进一步研究发现,跨国公司进入使得针对外商的政策性壁垒降低,促进了市场竞争,但进入壁垒会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而提高。另外,陈意新(2006)的研究表明,放松管制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往往多变,跨国公司在国家相关政策还未明朗之前很少会轻易涉险。

关于经济技术壁垒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陈建华(2001)将市场进入壁垒效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的市场进入壁垒对跨国公司进入的有效性,二是先进入的跨国公司为了阻止后到跨国公司的进入,将会进一步提高东道国的进入壁垒。胡志宝(1998)、杨丹辉(2004)、张宏(2006)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结论。另外,刘艳婷(2009)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遇到的经济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主要是限制外资进入的政策性壁垒。

关于产品差异化壁垒的研究主要有,赵丽(2006)认为外资进入从产品系列化的投资、多品牌的战略、消费者的偏好忠诚及产品研发、推广等四个方面提高了产品差别化壁垒。易小佳(2006)认为跨国公司差异化战略提高了我国市场的产品差别化程度。

3 跨国企业规模经济的影响

关于跨国企业规模经济的影响,已有的研究结论倾向于跨国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对国内企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李太勇(1999)认为跨国公司的规模经济优势促进了国内产业的收购兼并和规模扩张,产生了能与跨国公司抗衡的国内企业。杨丹辉(2004)认为跨国公司进入产生了强烈的竞争示范效应,使得低效率的内资企业整合或退出市场。段琳(2006)从行业的进入资本需求量和由规模经济效应产生的成本优势角度,进一步分析了跨国公司规模经济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刘艳婷(2009)认为,跨国公司进入后会凭借其优势扩张生产规模,提高了潜在进入厂商的规模经济壁垒,但跨国公司进入后也会提高行业技术与管理水平以及产业的最小有效规模。石俊华(2009)研究指出,跨国公司的大规模投资导致我国的某些行业(如汽车、石化等)产生了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并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市场的进入壁垒和我国相应行业的最小规模经济水平,以阻止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

(二)跨国投资对市场结构影响的最终结果

国内学者关于跨国投资对东道国市场结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学者以跨国公司母国的寡头垄断市场为研究起点,考察了跨国投资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胡蜂(2002)、梁爱云(2001)等研究发现,企业并购导致很多产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化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正在形成,并指出寡头市场是普遍的、稳定的市场结构。杨丹辉(2004)根据寡占反应理论,得出了东道国会出现与跨国公司母国或国际市场类似的市场结构的结论。

另一方面,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外资对我国市场结构影响的最终结果上,研究结论趋向于外资的进入提高了我国相关市场的垄断程度。胡峰(2002)分析指出,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是未来我国市场结构发展的必然归宿。陈建华(2001)认为,外资的进入加速了国内追求规模经济、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的“主导型”寡头竞争格局的形成。易小佳等(2006)指出跨国公司进入将提高我国的市场集中度,导致原来集中程度低的市场结构向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转变,原来集中程度高的市场向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转变。范超(2009)认为跨国公司为获得在我国某些行业的主导地位而进行投资战略调整,这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市场结构的寡占性。然而,亦有学者持不同观点,赵楠(2004)研究发现跨国投资的进入将导致我国市场结构向竞争性转变。

三、外资对我国不同行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案例分析

国内学者从特定产业角度分析了外资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其选择的产业主要是银行业、汽车业等。如前文所述,少数企业在具有寡占或垄断特征的产业中的串谋行为会削弱市场的竞争程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江小涓(2002)分析了跨国公司在我国大量投资是否会导致垄断的问题,结果表明尽管跨国公司有垄断意愿,但同样存在一些机制和力量大大降低了少数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的可能,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上的垄断行为既不普遍和也不能持久。

(一)银行业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外资开始进入到我国的银行业市场,凌学岭(2004)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的路径选择,认为外资银行不会对我国整体银行市场结构产生影响,而是在局部市场领域提高市场份额。然而,由于外资银行还未进入广大农村地区,因此不会改变我国银行业二元市场结构的态势。

在竞争程度和效率方面,绝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外资的进入会提高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和效率。高晓红(2000)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有助于提高中资银行的效率。肖文和林高榜(2009)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上述观点。石俊华(2009)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上表现不同,外资银行的进入短期内打破了国有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长期垄断,提高了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外资银行在技术、产品质量、品牌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而会占领中资银行的市场,甚至会垄断银行业。肖华荣、鲁丹(2006)利用上海银行业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的验证却表明,在贷款市场的竞争上,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间存在明显的“市场分割”,并指出外资银行的进入并未明显改变中资银行的低效均衡状态。

(二)汽车业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大量流入促使我国汽车行业获得快速发展。国内学者对外资进入影响我国汽车行业市场结构的研究结论趋向于外资的进入导致我国汽车业市场集中度提高,垄断性增强。张纪康(1999)认为跨国公司进入导致我国汽车行业的生产集中度提高,形成竞争性寡头厂商,并且提高了市场进入壁垒。郭海涛(2005)的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我国轿车产业的市场结构已经从2000年的寡占Ⅰ型变为寡占Ⅳ型,市场竞争程度明显提高;外资的进入从资本规模、技术等多方面提高了进入壁垒。易小佳等(2006)认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正由高、中寡占型向极高寡占型转变,跨国公司的进入提高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然而,亦有韩民春、袁秀林(2004)等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外资的进入会提高我国汽车行业的竞争程度,曾一度处于高度寡占状态的轿车市场已逐步趋于多元化竞争。金莹(2005)研究认为,多家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得国内竞争更加激烈和国际化,一批本土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参与竞争,使得原来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跨国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而进口壁垒的降低也有利于打破跨国企业的垄断。

(三)其他行业

除了银行业和汽车业外,还有学者分析了跨国投资对我国零售业、家电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在零售业方面,刘根荣(2003)认为,一方面,外资增强了我国零售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另一方面,由于跨国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会导致外资零售企业对我国零售业市场的垄断。陈阿兴、陈捷(2004)指出,外资的进入提高了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这与国际零售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彭磊(2009)指出,外资的进入提高了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扩大了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提高了市场进入壁垒并改变了本土企业的竞争行为。肖文和林高榜(2009)分析发现外资的进入能够直接影响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促使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转变。

关于家电业方面的研究有,胡志宝(1998)指出,跨国公司进入所带来的激烈竞争是我国家电企业重组、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动力源。家电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促进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合理集中,增强了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齐兰(2005)具体分析了跨国投资对我国家电市场的影响,主要有:(1)跨国公司的进入进一步挤占了国内市场,使原来已经饱和的家电市场竞争更加激烈;(2)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形成垄断的可能;(3)提高了国内家电行业的进入壁垒。戴炳源(2006)也指出,跨国投资的进入导致我国家电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和行业进入壁垒。

四、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外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应中,市场结构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目前关于外资经济效应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进出口增长、技术外溢等方面,而对其市场结构效应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其实,无论是企业的竞争力,还是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竞争力,都与其所在产业或该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及竞争的激烈程度紧密相关。通过分析外资的市场结构效应,可以直接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利用外资的初衷。如果外资进入使得市场竞争程度下降甚至形成了垄断,那么外资对该国的产业成长和经济发展肯定是弊大于利的,甚至会危害该国的经济安全。梳理国内已有文献可知,由于实证研究选择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并且跨国投资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但国内学者达成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即跨国投资在短期内对我国的市场结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从长期来看会提高我国市场的集中度,进而提高其垄断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外资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理论或机制研究,目前仅是借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外商投资理论来进行的,尚未形成影响力较大的专门的理论或模型。在实证研究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外资的效应在不同产业之间肯定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在各产业之间尚缺乏系统全面的比较分析;这种差别是由什么引起的?本国市场结构的初始状态对外资进入后的市场结构变动有何影响?开放条件下,一国国内市场结构与国际市场结构是否存在趋同?既然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才是现实中最有效率的市场结构,如何促进我国的各个产业形成这样的市场结构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如何将市场结构指标与衡量产业竞争力的指标联系起来?从长期来看,外资的进入能否促进本国企业做大做强?是否能培养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对市场结构的研究如果能与进出口数量、企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研究相结合,则更能说明外资进入的影响和利弊。

上一篇:成本视角下的中小企业共同物流运作模式设计与... 下一篇:百年萃华 改制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