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00:35:43

思想教育研究论文

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类;环境;保护

【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geographyangle,elaboratedtheideologicaleducationandtheenvironmenteducationvitalrolewithprofundityandaneasy-to-understandapproach,andpowerfullyelaboratedtheprotectionnaturalresource,thecontrolpopulationgrowthimportanceandthenecessitybythevividdemonstration.

【Keywords】Humanity;Environment;Protection

地理课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逐步形成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初中地理教科书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1思想教育是地理环境教学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已成为跨世纪的首要问题。保护环境和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协调人类环境关系一向是地理学的主题。在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创造美好的人类生存环境。例如教师就结合学校目前工作部署,开展环保活动,帮助学生设计出一期环保专刊,做一些环保活动(如开展变废为宝活动等)。

2思想教育渗透在具体章节中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差异大,在有关各章节教学中,都要根据国情,讲授国家的基本国策和法令,如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和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旅游区的建设和保护等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小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志向。

3思想教育渗透在每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学生并不是全都很清楚的。为了不使学生盲目地、被动地学习本课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应特别强调学生学习地理时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是什么”“为什么”等等,还要多读、多看、多动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扩大地理知识信息来源。

例如1“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一段,老师问学生:“地球气温为什么逐渐变暖?”学生推断,现代工业燃烧煤、石油、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被大气吸收而使气温变暖,危害:使两极冰川融化;使全球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平原与城市遭淹没;如何防止气温变暖?激发学生兴趣。例2“自然资源一节”

老师:举例说出几种可再生资源?

学生:森林、水、鱼、土地。

老师:举例说出几种非可再生资源?

学生:石油、铁矿、煤。

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答案后,再要求学生想一想,如果资源使用不合理,森林、水、鱼会不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很快说出盲目砍伐森林,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山区土壤渐渐变薄以致变成石山,树木不能长,森林消失,淡水、湖泊水遭受污染,不能饮用。鱼如无休止地捕捞,不让繁殖或不放养可使鱼灭绝。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例3“世界的人口问题”一节,引导学生看“苦难的母亲”漫画,指出全球人口己超过60亿,个个都要“母亲”来照顾饮水、吃饭、穿衣,这有多么难啊!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过快——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恶化,生产赶不上人的需求。

人口增长过慢——劳动力短缺,社会经济负担加重,老年人口本身的问题。

人口如何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相适应,教育学生对人口问题能有一个正确认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4“现代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老师问学生有哪三种?

学生:1.科技移民

2.劳动力输出

3.国际难民迁移

老师及时针对科技移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中国家的高素质人才流向发达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资金方面蒙受双重损失,并说明我国政府正努力改变环境、创造条件、吸引留学生回国,为祖国作贡献,使学生认识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教育学生认真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立志长大为祖国建设出力,建设美好的家园。

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一)差距增大带来的不平衡心理问题

城中村改造后,随着财富的倍增,村民之间的经济差距也被放大了,因此村民之间阶层分化明显。有少数人由于改造前地理位置优越,又有经济头脑,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改造后又凭借补偿款做生意,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也有部分村民没有什么技能,文化程度低或缺乏做生意的头脑,仅靠一点补偿款维持生计,生活水平逐渐下降;还有一部分村民生活水平介于二者之间。这种阶层分化,极易造成村民心理上的不平衡,形成社会隐患。

(二)素质障碍带来的不文明行为问题

为获得城中村村民文明行为现状的第一手资料,笔者对衡水市前里马村和青杨树村的部分村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以下两个典型特点:城中村村民在对市民文明素质认知和行为层面具有较大的差距。城中村村民在文明行为的过程中,明显的存在着公共意识不强的问题。

二、城中村村民市民化中的思想教育研究问题分析

(一)自我价值感低,理财能力不足

拆迁暴富后的非理性消费,其实质是一种精神需求的满足。因为自我价值感比较低,需要通过买好车、买高档服装等最直接、最简洁的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财富,炫耀外在的价值。如果仅是如此,还不至于造成对社会的巨大危害。但是人在没有更高的价值需求时,低级的需求会表现得更强烈,极易滑向犯罪的深渊,而且这种不适当消费,助长了一些人的消极人生观,从长远看,其沦为无业人员甚至返贫的情形将可能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应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知识技能短缺,主观进取缺乏

知识技能短缺,是造成差距增大的客观原因。据调查,衡水市前里马和青杨树村村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0%左右。虽然改造前也存在这种情况,但因为那时大部分村民的收入来源为出租屋,因此知识技能的短缺对收入的影响没有明显显现出来。而改造后,火爆的出租屋经济消失,村民需要其他的收入来补充,所以这就与他们的职业相关,而职业又与知识技能相关。知识技能的不足使得他们难以获得之前的收入,社会经济地位逐渐下滑。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则是造成差距增大的主观因素。城中村出租屋经济使得许多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既不劳动也不读书,成为主观剩余劳动力。

(三)教育效果不佳,监督制约不力

城中村村民不文明行为特点的形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宣传效果不佳。在对城中村村民群体的走访中发现,目前关于村民的教育仅仅是停留在零散的宣传教育上,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规范教育。监督制约不力是村民文明行为有失偏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村民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一方面需要重新学习新的生活行为规范,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仍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这就需要必要的制度惩罚措施,不断对他们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负强化,从而消除新市民的不文明行为。

三、城中村村民市民化中的思想教育研究对策及建议

(一)反面警示,正面引导

对于拆迁暴富带来的非理,一方面可以利用大量直观的事例促其警醒。采用多种宣传渠道,比如故事栏、露天电影、社区舞台宣讲众多暴发户在短时间内败光家产的故事。并对作为消费主体的年轻村民进行重点教育,使其明白他们的富裕与劳动、智慧无关,纯粹是搭上了城市拆迁改造的“快车”,带有某种偶然性与侥幸。另一方面,要加强正面引导,帮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打理财富。昆明市联盟路街道开展的“立志工程”就十分有效。他们聘清专业理则师给村民们讲课,深入浅出地教村民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村民是最实在的人,看到哪家哪户赚了钱,自然就会跟着投资。

(二)务实培训,转变观念

为解决村民知识技能短缺的问题,应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培训。首先,要了解培训对象。政府可通过调研,详细了解城中村人现有的文化程度,就业意愿与就业倾向,结合市场需求,加以引导,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其次,要突出实效性。重点开设了计算机操作、电了装配、电焊工、钳工、园林绿化、家政服务、缝纫洗烫、小区保安等培训班,做到急用先学,学以致用。在培训的同时,要引导村民转变观念。

(三)专门教育,多样惩罚

要使村民文明行为的提升获得良好效果,就要进行专门的文明行为教育培训。这种培训在内容上,主要是对村民进行市民角色的认同教育、城市文化生活和社区公共意识及文明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在操作上,结合实际生活不断地强化训练,促进村民提升文明行为,融入城市文明。罚款、评比、通报等是惩罚的重要措施,也是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新加坡通过对国民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细化、量化,对发生不文明行为的现象进行罚款处理,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要被重罚,这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总之,从思想入手改造村民,提升其文明素质,使之真正市民化,是硬件建设之后的软建设,是“大变样”之后的“上水平”。

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贫困新生;思想教育

随着高校扩招,办学规模的扩大,大学贫困学生人数也逐渐增多起来。一般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有(1)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2)家庭有特殊困难。有的因父母双亡或父母年迈、失去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或自然灾害造成一时家庭生活困难等。(3)物价上涨,加重了学生日常生活的经济负担,(4)学杂费增加等方面。

由于他们特殊的经济困难环境,贫困生往往要承受更多精神和经济压力。许多贫困生大一时的学费都是亲友乡邻拼凑起来的,而住宿费和生活费则没有着落,每天都在为伙食费发愁。由于这样的经济压力,导致他们不愿与其他同学沟通,不愿参与集体的消费活动。他们希望得老师和同学及社会的帮助和关心,但又怕受伤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贫困生由于这些压力太大,会打消上大学的念头,想放弃几经努力才争取到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虽然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已经建立起了以助学贷款为主的“奖、助、贷、补、减”和“绿色通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并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但是在新生刚入学时老师同学对贫困生家庭情况还不十分了解,还不能有效实施利用这些渠道帮助到所有的贫困生。许多贫困生在国家“绿色通道”和各种奖助学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依赖心理,不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这样在贫困生的思想上和心理上会存在许多问题。当有些贫困生不能正确看待贫困时,他们就会把贫困当成无能,当成丢人、当成耻辱,从而产生自卑感。对于有着强烈自尊心的贫困生而言,他们不愿意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如果资助方式不当,更会让贫困生望而却步。但因为不能正视贫困,一次次失去受资助的机会,又会让他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更加遭受困难,一些学生在物质上得到资助后,精神上却陷入了深深的负疚与自责之中。这时我们就应从做好贫困生入学时的思想教育工作着手,来帮助贫困生正确面对这些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贫困新生要充分认识、理解贫困,敢于直面和接受自己家庭的贫穷境遇,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认识到,虽然现在家庭经济困难,但这些只是暂时的。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贫困,把贫困看作是命运的挑战和磨砺。只有欣然接受自己、接受现实,把贫困化作激励自己的动力,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要培养自己吃苦耐劳毅力不被贫困压垮,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逆境中奋起。

二学好专业知识.增强自信心

大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主要任务就是把专业知识学好,拓展知识面。现在社会,没有知识就没有办法立足。贫困生的学习状况两极分化,少数成绩优异,多数中等偏下。由于经济原因他们要在课余时间千方百计寻求机会勤工助学,在学习上的投入比其他学生要少得多。这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既要勤工助学又怕耽误学习、既想学习又需要勤工助学的矛盾心理冲突中。长期在这种困惑下,为了生计许多贫困生只好放弃学业的努力,对学习丧失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越来越差。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增加获得奖学金的机会,也可以为以后自身的就业增强竞争力。专业学好了,学习目标逐个完成,自信心也就会随之增强了。

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需要大家相互理解、信任。贫困生由于经济条件的原因,需花钱的各项活动总是借口躲避不敢参加,思想上背着沉重的包袱,压力特别大,怕被别的同学瞧不起。在自卑心理作用下,自己脱离了集体,远离了同学和朋友,人为的将自己孤立和封闭起来,不愿或很少和同学交流。所以贫困生要克服这种心理,要知道家庭经济贫困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该参与的集体活动应该积极去参加。我们还要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即提倡合理消费的节约消费,理性消费,反对盲目消费。贫困生要利用集体活动机会,多熟悉校园,与其他同学交流,增强人际沟通能力。贫困生保持良好的受助心理,让他们充分挖掘内在的价值,鼓励贫困生坦然地学会互助,树立起一种热爱生活的心态,也有帮助别人的本领。

四做好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贫困新生入学,要督促学生利用一切校内和校外的资源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帮助贫困新生学会科学地运筹时间,制定合理的学习、文化娱乐、上网及体育锻炼计划,做到有条有理,劳逸结合。帮助新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中的各种文献资料,学会自我解惑,充实提高自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完成学业的勤工助学活动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应该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克服困难,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校内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参加社团组织获取实践的机会或班级、院系的各项活动,校外可以通过家教、暑期工等以适应社会企业、单位不断的对大学生提出的更高的素质要求。

五做好职业规划,准确定位.增强就业竞争力

贫困新生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四年大学生活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朝着目标逐步迈进。让新生明确社会角色意识,承担起肩负的社会责任。上学期间应该多听听就业指导课,包括学校的就业理论课和学校就业方面的教授论坛或用人单位等的社会人员做的专题报告等,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自己的志趣和个性特点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提早做好就业准备。

六学会感恩

许多贫困生在学校各种减免、社会各项捐助中认为是自己应该得的.这种思想是要坚决摒弃。贫穷让贫困大学生过早地尝到了人间的辛酸冷暖,从而造成他们在性格上过分要强和执拗,有的甚至缺少应有的温情。学校需要给予他们以更多的心理疏导和关怀,让他们敞开心扉,学会接受,更学会感恩。要教育贫困生学会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来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克服消极依赖思想,积极开展自救自助活动,靠自己的双手挣得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要在艰苦的个人奋斗历程中积累丰富的知识,掌握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锻炼能力、磨砺意志,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困境中生存发展的能力。贫困大学生应该把党和人民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化为自己刻苦学习、奋发成才的强大动力。

总之,做好贫困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他们在大学期间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比不可少的作用,是当前学生工作中的重点。摘要:随着贫因生人数的增多,做好贫困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成了高校工作的重点。本文主要从贫困新生入学时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考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这项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贫困新生;思想教育

随着高校扩招,办学规模的扩大,大学贫困学生人数也逐渐增多起来。一般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有(1)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2)家庭有特殊困难。有的因父母双亡或父母年迈、失去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或自然灾害造成一时家庭生活困难等。(3)物价上涨,加重了学生日常生活的经济负担,(4)学杂费增加等方面。

由于他们特殊的经济困难环境,贫困生往往要承受更多精神和经济压力。许多贫困生大一时的学费都是亲友乡邻拼凑起来的,而住宿费和生活费则没有着落,每天都在为伙食费发愁。由于这样的经济压力,导致他们不愿与其他同学沟通,不愿参与集体的消费活动。他们希望得老师和同学及社会的帮助和关心,但又怕受伤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贫困生由于这些压力太大,会打消上大学的念头,想放弃几经努力才争取到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虽然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已经建立起了以助学贷款为主的“奖、助、贷、补、减”和“绿色通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并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但是在新生刚入学时老师同学对贫困生家庭情况还不十分了解,还不能有效实施利用这些渠道帮助到所有的贫困生。许多贫困生在国家“绿色通道”和各种奖助学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依赖心理,不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这样在贫困生的思想上和心理上会存在许多问题。当有些贫困生不能正确看待贫困时,他们就会把贫困当成无能,当成丢人、当成耻辱,从而产生自卑感。对于有着强烈自尊心的贫困生而言,他们不愿意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如果资助方式不当,更会让贫困生望而却步。但因为不能正视贫困,一次次失去受资助的机会,又会让他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更加遭受困难,一些学生在物质上得到资助后,精神上却陷入了深深的负疚与自责之中。这时我们就应从做好贫困生入学时的思想教育工作着手,来帮助贫困生正确面对这些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贫困新生要充分认识、理解贫困,敢于直面和接受自己家庭的贫穷境遇,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认识到,虽然现在家庭经济困难,但这些只是暂时的。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贫困,把贫困看作是命运的挑战和磨砺。只有欣然接受自己、接受现实,把贫困化作激励自己的动力,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要培养自己吃苦耐劳毅力不被贫困压垮,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逆境中奋起。

二学好专业知识.增强自信心

大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主要任务就是把专业知识学好,拓展知识面。现在社会,没有知识就没有办法立足。贫困生的学习状况两极分化,少数成绩优异,多数中等偏下。由于经济原因他们要在课余时间千方百计寻求机会勤工助学,在学习上的投入比其他学生要少得多。这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既要勤工助学又怕耽误学习、既想学习又需要勤工助学的矛盾心理冲突中。长期在这种困惑下,为了生计许多贫困生只好放弃学业的努力,对学习丧失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越来越差。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增加获得奖学金的机会,也可以为以后自身的就业增强竞争力。专业学好了,学习目标逐个完成,自信心也就会随之增强了。

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需要大家相互理解、信任。贫困生由于经济条件的原因,需花钱的各项活动总是借口躲避不敢参加,思想上背着沉重的包袱,压力特别大,怕被别的同学瞧不起。在自卑心理作用下,自己脱离了集体,远离了同学和朋友,人为的将自己孤立和封闭起来,不愿或很少和同学交流。所以贫困生要克服这种心理,要知道家庭经济贫困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该参与的集体活动应该积极去参加。我们还要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即提倡合理消费的节约消费,理性消费,反对盲目消费。贫困生要利用集体活动机会,多熟悉校园,与其他同学交流,增强人际沟通能力。贫困生保持良好的受助心理,让他们充分挖掘内在的价值,鼓励贫困生坦然地学会互助,树立起一种热爱生活的心态,也有帮助别人的本领。

四做好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贫困新生入学,要督促学生利用一切校内和校外的资源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帮助贫困新生学会科学地运筹时间,制定合理的学习、文化娱乐、上网及体育锻炼计划,做到有条有理,劳逸结合。帮助新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中的各种文献资料,学会自我解惑,充实提高自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完成学业的勤工助学活动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应该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克服困难,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校内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参加社团组织获取实践的机会或班级、院系的各项活动,校外可以通过家教、暑期工等以适应社会企业、单位不断的对大学生提出的更高的素质要求。

五做好职业规划,准确定位.增强就业竞争力

贫困新生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四年大学生活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朝着目标逐步迈进。让新生明确社会角色意识,承担起肩负的社会责任。上学期间应该多听听就业指导课,包括学校的就业理论课和学校就业方面的教授论坛或用人单位等的社会人员做的专题报告等,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自己的志趣和个性特点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提早做好就业准备。

六学会感恩

许多贫困生在学校各种减免、社会各项捐助中认为是自己应该得的.这种思想是要坚决摒弃。贫穷让贫困大学生过早地尝到了人间的辛酸冷暖,从而造成他们在性格上过分要强和执拗,有的甚至缺少应有的温情。学校需要给予他们以更多的心理疏导和关怀,让他们敞开心扉,学会接受,更学会感恩。要教育贫困生学会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来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克服消极依赖思想,积极开展自救自助活动,靠自己的双手挣得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要在艰苦的个人奋斗历程中积累丰富的知识,掌握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锻炼能力、磨砺意志,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困境中生存发展的能力。贫困大学生应该把党和人民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化为自己刻苦学习、奋发成才的强大动力。

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地位;作用

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尤其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相比,地位作用明显降低。这种认识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改革开放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确曾经在人们工作生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但是这种认识潜在地把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当作理想状态,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现在,忽略了时代变化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于社会基础和历史时代条件.而且这种决定具有根本性、宏观性的意义。因此.无论是评价还是改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变化进行深入思考、基本把握,如此,才能认清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维度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以社会结构特点看,即是由国家全面统制、存在个人人身依附关系的时代,进入到自主意识彰显、个性得到宽容的时代。这个变迁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变迁,因为这是社会结构中经济关系与经济基础的根本改变。与此决定性的改变相适应,社会意识也必然发生根本变化。计划经济时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国家统制型或政府主导型。在国家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国家的地位至高无上.政治权力与职能覆盖了所有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个人受制于单位、身份、血缘,自主独立性十分有限,个人的利益诉求只能通过为集体服务来实现;而且由于商品匮乏,人民普遍贫穷,人们的身体与心理等基本需求都遭到束缚,存在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个时候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配合政治权力达成极强的集体控制。被赋予超出其应有职能范围的能量和地位,充当了政治全面控制社会意识的抓手:由于这个时代里社会上没有直接为个人利益考虑的选择,现在很多人容易产生错觉,认为过去人们思想道德所呈现出的“纯真的”的高水平,都是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较强的缘故。

改革开放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基本退出竞争性领域,社会发展机会不断增加,个人从高度集体化的约束下走出来.身份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人转变为自由人或社会人,成为独立自主的利益主体,自担风险,自负赢亏,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个人利益只有在利他(为他人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实现(获得利润回报)。同时,伴随经济水平从普遍贫穷到基本小康的发展变化,人们在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还获得了更广阔的精神空间,精神需求更加活跃复杂。在此境况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自由多元、繁荣复杂的局面.其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骤减.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明显下降.思想政治教育仅成为政治统治、经济服务与人格塑造中的一个非强制性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一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发挥根本保证作用。看到这一点,就不会沿袭旧观念.简单地把思想道德所呈现出的真实“经济人”状态,说成是思想道德的倒退滑坡,并把这滑坡归因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所致。

二、从非信息化到信息化的维度

从非信息化到信息化,以社会发展阶段看,即是由受教育者掌握较少信息资源、被动接受灌输的时代,进入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信息资源占有方面差别不大、身份平等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信息化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状态。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信息化阶段,作为生产关系的政治上层建筑自然会发生变化。在非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的传递基本上靠人口相传与书信来往.受教育者接触信息的广度较窄、渠道很少,一般而言,在进行教育之前,教育者较被教育者掌握的信息量要大,主客体信息明显不对称,教育者优势显著,一定程度上教育成为社会思想、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而且对于教育者教育的内容.受教育者由于较少受相反观念影响,逆反心理较轻,在这种相对单纯的信息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难度较小,成效也比较明显。

改革开放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人们视野变得开阔,信息总量呈几何级增长的同时,信息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各种信息顷刻间即可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海量的信息和强大的传播文化环境.时时刻刻对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施加巨大影响。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网络已日渐成为每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帮手。不管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只要愿意和具备相应能力.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资料信息。这种情况下。尽管互联网的即时性、开放性、参与性、隐匿性、自由性等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也导致教育者在信息接触面及接触量上丧失了相对于受教育者的优势,很多情况下教育者的信息掌握甚至都不如被教育者。这个时候,也许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自主能力提高的受教育者.单独的课堂讲授教育作用下降,教育者不得不在思想深度、教育风格以及其他教育载体上下功夫。

三、从传统社会到法治社会的维度

从传统社会到法治社会,以社会治理理念看,即是由乡土色彩严重、权力倾覆一切的时代,进入到民主意识凸显、法眼审视天下的时代。具体而言,这个变迁包含着两个重要转型:一个是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传统中国是一个熟人的社会,社会关系主要由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构成,亲属和老乡成为一个人一生交往的主要对象,礼尚往来是连接这些关系的基本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较为紧密,犯错者所承受的羞耻感和社会压力很大。而现代法治社会是陌生人社会。人们只是机械地、原子式地聚合在一起,不管在形式上怎样结合,但总会保留较大的私人空间,相互之间情感约束较小。现代社会之所以呈现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道德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教育对象——人的道德素质的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便再怎么有效.也不可能抵消掉外在道德环境的影响,使教育者达到过去熟人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调整思路,在重新定位教育目标与方式上,提升教育效果。

再一个就是从权力社会到权利社会的转型。传统社会是一个权力社会,权力在整个社会具有倾覆一切的中心地位,民众“官本位”思想严重,整个社会的权力集中在个人或少数人手中.权力的运行不在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缺乏民众参与权力运行的渠道与自由空间。相应地,这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关系极不平衡,倾向于填鸭式的单向灌输教育,片面追求整齐划一,不容受教育者发出异样的声音。现代法治社会则是一个权利社会,人们对政治的认识更加趋于理性,权力崇拜的观念不断被削弱,特别是经过近年来强化的普法教育和法学研究,人们逐渐摆脱过去那种政治的压抑状态,个人民主和权利意识大大增强。超级秘书网

这种情况下,思想日趋活跃的人们必然会运用现代法治的理念和制度去观察现实生活,甚至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合法性的审视;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传统的合法性论证,及对教育地位、作用的制度界定,仍非常薄弱,这就容易使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不信任的态度,自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定只有在与法治的衔接中才能得到实现。

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教育,合格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素质,更新观念

职业道德,净化心灵,转变,调整。中专生是处于初中生与高中生之间的过度群体,兼具两者的特征, 在思想观念上还尚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并未形成一定的模式,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各类院校都极其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经常深入学生中,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动向,探索思想教育的规律,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思想教育方法。赏识教育作为一种用关怀来造就成功的教育方法得到教育界和社会界的大力推广,同样也将适用于思想尚未成熟的中专生群体

中专生能否培养、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到中专合格人才的培养,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和未来。为此,中专生思想教育工作应从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立足于提高中专生的素质,以新的思路调整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充实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在观念上、方法上实现思想教育工作向开放转变,以充分发挥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应有作用。

一、 调整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完善思想教育的内容。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当代中专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新的问题,加大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根据中专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如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方法刘思雨,来教育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是有感情的,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是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要从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主动地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切实解决他们的合理要求与实际困难,处处为学生着想。但是在爱护学生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放任自由,否则将适得其反。要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期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内容,在新形势下,环境变了,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变了,教育对象的特点也变了,中专思想教育也必须随之转变。这种转变可从两方面着手:

教育目标要由以单纯政治教育为目的的单一规格,向更明确、更全、多层次要求的方向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因此,高校思想教育目标,必须按着世纪人才需求来确定。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良好的思想修养,道德表现,还要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观念,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和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课堂和课外相结合实现教育目标。如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课、国情、法律课、党团课、主题班会等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它的讲授,可以使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面,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与此同时,在其它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把思想教育窝于教学中,发挥德育功能。实践证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一嗽而就,急功近利,应利用各种场合、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长时期不娜的教育工作,才能起到潜移软化的教育效果。

紧承时代步伐,加宽教育内容。中专学生思想教育内容,要更好地体现时代特色,具有针对性,要将那些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吸呐近来,增加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内容。除了要继续抓好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主与法制外,尤其要重视加%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同时,还要根据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开展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众所周知,美育在提高人们审美素质的同时,能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同时,能增%调控能力,塑造健康人格。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进思想教育方法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意识。中专思想教育工作要树立为经济服务,为培养人服务的意识,要确立开拓创新的观念,要敢于冲破旧思想传统的束缚,打破旧的不合时代要求的工作模式。要增%效益观念,在提高实效上下功夫。要结合工作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掌握中专生的思想脉搏和思想特点,摒弃思想教育中无效或效果不大的形式主义做法,把我们的思想教育真正做到学生心中去。可以通过整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进行思想教育。如通过观着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革命歌曲大合唱、组织参观纪念馆、听取英雄人物事迹报告会等途径,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觉悟。但由于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参差不齐,其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精神状态各有差异。因此在注重整体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个别教育,因人而异。毕业论文,心理素质。毕业论文,心理素质。对后进学生应开展个别谈心的对话活动、注意疏导;重视情感交流、抓两头带中间;引导学生摆脱思想上的困惑;帮助学生辩别是非;启迪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作出正确的选择。毕业论文,心理素质。

毕业论文,心理素质。

在教育方法上由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交流。毕业论文,心理素质。过去,我们在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受旧工作模式的束缚,习惯于用指令性%制性办法,却忽视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不否认灌输教育的重要性,但一味的搞单纯灌输,学生反感,效果不佳。因此,要改变这种状态,应坚持平等民主的原则,以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世纪的大学生,民主参与意识和自我意识较%,他们对社会、对自身的成才目标,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要实行对话制度(范文),定期与学生交流。通过平等对话和交流,达到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使学生主动的、愉快的接受教育。

3、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分层次教育,克服盲目性。具体方法是:一要坚持分层次教育。从学生入学教育到毕业思想教育,各年级分层次建立思想教育方法。在教育中,既要考虑形势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人素质起点高低及年龄、专业的不同,分别施以个别教育。二是要改变教育内容空洞乏味的状况,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引导学生的思想朝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4、在教育形式上,要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承的。教育为管理创造思想条件,管理使教育效果落到实处。学校要使各方面的工作得以正常进行,就必须以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范文)来保证。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范文)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毕业论文,心理素质。如思想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贯彻正面教育为主的方法,以理服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细致而系统的工程。单一的号召、说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把思想教育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起来,做到以导为主,导中有禁,禁中有导,使教育与管理一体化。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二、 在思想教育实施途径上,要形成学校各级人员齐抓共管格局

建立健全科学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调控体系,以学工部(处)、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为主干,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工作网络。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是一个综合体系。要充分调动各部门、党团组织及所有教职员工的力量,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诊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作用,培养其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学生会、团组织、学生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现在中专任课教师与学生脱离,这种现象必须扭转,要通过建立导师制或任课教师分工负责制等形式,使教师在传授知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转变思想中发挥作用。

发挥中专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中专生正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能力,有分清是非的能力,有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积极性。因此,要培养中专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自觉意识,使他们由被动走向主动,从而发挥中专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也就是依据中专生自身特点进行教育。正确认识当前中专学生的特点,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中专生的心理、生理正处于成熟又不完全成熟阶段,他们精力旺盛,情感丰富,思想活跃,但情绪波动大;他们感觉敏锐,求知欲强,获得信息快,但知识面窄,经验局限,辩别力差;他们独立惫识强,自尊心强,勇于探索,但往往带有盲目性,易冲动;他们勇于冲破旧观念,接受新生物能力强,但缺少抵御腐朽思想的能力;他们追求物质利益而淡化精神追求,追求享受而抛弃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特点,都是现阶段中专生的普遍现象,应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四、在教育广度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随着当今信息传播的多渠道,学生的思想状况不仅来自学校的正面教育,还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帮助。家长、同学、朋友;电视、广播、名种书刊、网站等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各种方式,及时给家长反俊学生的思想动向及在校的学习情况,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同时通过举办各种有益活动,创造健康良好的社会氛围,净化学校周围的育人环境,使学生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腐蚀。

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学各个环节的个性化特征,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并未充分彰显,明确并落实思想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化和实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思想性”界定及表现

“思想”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有所不同。如,哲学论域中的“思想”是指相对于感觉、印象的一种认识成果,属于理性认识,有时也可指一种理论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思想”则指的是思想意识,涵盖了意识中全部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但侧重理性形式[1],是指支配人的行为、态度的主观观念、主观意识、主观精神,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特点的范畴[2]。“思想性”是指以思想、观念为涵载,强调思辨而非经验,价值主导而非价值中立,承载着价值判断、伦理追求、道德呼吁的特征和属性。思想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着充分的表现。

1.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

在学科特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明显不同,其目标是直接而明确的培育某种观念、思想取向,意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人格及行为实践等方面达到预想结果。而其他学科的取向是知识性或称做学术性的,不直接涉及与知识相关的观念和思想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尽管作为一个学科也有自己的学术性特征,但其最终取向却不是传承和增进知识形态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而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观念水平。

2.思想、观念性教育主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无一例外都是观念教育,观念教育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也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素和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观念教育为内容取向,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这当然不等于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进行观念上的说教,但却明确了一点,即要围绕观念教育选择有效的载体和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观念培育的目标。而知识性的内容则必须突出其思想性,而不作简单的知识和学术传承。另外,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多种灵活多样的载体和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效的教育形式,但必须注意,这些载体和形式的运用必须以思想观念的培养为主导,做到为思想教育所用。

3.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是思想性的,强调课程对受教育者主观思想观念的改进和提升,具体来说就是在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和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方面所达到的效果。这迥异于常见的学术性标准,后者注重对某学科领域的知识的掌握以及增进和积累。政治学和伦理学传承和发展政治和伦理道德的知识体系,可能培养出政治学和伦理学学者,却未必能培养出政治家和道德高尚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说不是在传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培养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学者,而是要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心理素质有所提升。

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实现的认识误区

1.泛政治性使思政课无法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

所谓泛政治性,是指在教学中过度强调课程的政治性,把教学简化为政治说教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即通常所说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其含义是说没有超越阶级和非阶级的思想体系,其目标是要完成统治阶级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3]。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可以简单地在本质层面展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误读反倒会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实现。表现之一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即通常所说的“上纲上线”,并且为了做到这一点,不惜牵强附会,甚至肆意歪曲。表现之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过度突出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轻描淡写。表现之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进行舆论宣传和政治说教,以宣传口号代替理论的逻辑展开,把思想和理论教育演变成政治蛊惑和行动动员。这种“泛政治性”倾向最致命的缺点是没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思想层面上,无法通过理论的透彻解读来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使受教育者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相反,过度的政治渲染还会拉大思想和理论与受教育者的距离,阻滞甚至降低受教育者的思想理论水平。

2.学术依附性使思政课囿于知识积累而非思想水平的提升

所谓学术依附性,主要是指弱化思想观念培育而强化知识性、学术性积累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术性还相当孱弱,学术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学术性的追求必须是在对本学科的学术特性充分认识和把握的条件下来展开,且不可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学术轨道。有的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专业课进行教学,认为这样的教学才有深度和力度,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来看,这种所谓学术化风格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一个误区。从理论上说,追求教学的学术性恰好用知识性掩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思想性特征;从实践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大都是非该专业甚至都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从课程的数量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能力等方面考虑,学生不可能完成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充分把握和学术积累,遑论基于这一知识性积累而提升思想和观念水平。

3.重理论环节而轻实践环节使思想教育与现实脱节而缺乏实效

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一样,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西方的教育理论都明确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相对成熟,自我意识强,情绪、情感丰富,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乐于独立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的都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而非书本上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学生们无法通过简单的背诵、记忆完成任务,必须迫使自己作出认识和思考,这无疑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一种再好不过的途径。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或者被忽视乃至名存实亡,或者虽有严格的社会实践安排但却缺失思想性的主导,甚至沦为变相的旅游。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对策

1.贯彻针对性、形象性、层递性原则,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上的思想性

针对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每个人即便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也都会形成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都会有自己的“原初思想”。当然,由于理论素养的缺乏,这种“原初思想”和我们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有或大或小的差距。从这种差距出发,遴选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就很容易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呼应,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形象性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不可以太抽象和理论化,而要尽可能地形象生动,有感染力。这不只是要求运用视听资料,更重要的是应尽可能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选取那些学生日常经历的,有深刻寓意的鲜活素材,结合这些素材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思想教育会因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不再产生距离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目标。层递性是指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中遵循思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并在时间上依次递进,例如要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内容上作出调整和整合,以符合学生思想发生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学生思想上的接受和提升。

2.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有学术取向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支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深厚基础,但必须凸显自身的特色。首先,“合思想教育性”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术研究的独有视角,是学术个性所在,它所展示的是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的研究而非单纯的理论研究。“合思想教育性”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方向和独特研究领域,能否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地位。其次,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以学术地位并加强其学术性研究。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被视为学术研究,在论文的分类上就有学术论文和教学论文之别,后者显然没有得到学术承认。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各专业学术研究在整个学术领域的强势地位有关,它所强调的是学术积累而不是思想和观念的教化。以观念和思想教化为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比任何其他学术领域都更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否定方法研究的学术性是十分荒唐的。再次,建立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特色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标准。这对于本学科确立独特的学术领域,凝聚和培育学术人才,提升在整个学术界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3.突出思想性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社会实践的准备阶段,要使选题富有思想意义,与课堂理论教学有衔接,作出详细、可行的实践计划并作必要的技术准备,以保证社会实践的深度;在行动阶段,要进行全时段的导引和监督,保证社会实践的方向和力度;在最关键的总结阶段,除了严格要求,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社会实践成果的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以最便捷的途径、最大的容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挖掘学生最深刻的内心感受。总之,思想性主导的社会实践既要有“量”——使学生广泛思考,又要有“度”——使学生的思想观念获得深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102.

[2]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50.

思想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论文;选题

前言: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论文存在参差不齐,重复选题等现象,对同一个时事热点有着大量的论述,有的是将别人的论题稍作修改,其内容却是大同小异如出一辙。东南大学李启明教授指出当前学术论文写作主要存在"以我观之","以物观之","以道观之"三种情况,这种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存在。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完整、准确把握学术论文选题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选题意义

1.选题应该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李启明教授指出,"'以道观之',要求学者注重从哲学的高度把握客观世界和已有知识,对人对事比别人有更深入的观察、更细心的体会。"[1]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这一学科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选题应该反映出学者和学生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2.选题应该反映学科本身研究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自1984年创立以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系列中已有28年发展的历程,已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笔者认为,选题应当突出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与环境、地位和作用、任务和内容、途径和方法、组织和评估等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这些基础理论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的研究价值之所在。

3.选题应该反映研究能力水平。

选题体现了学者和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潜心研究和深层思考,所以一个选题能够反映出学者和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领域的理论功底和研究水平。学者和学生首先应该从研习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出发,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探讨思想教育的开展实施过程,对比分析国外思想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然后深入实践生活,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冲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恰当位置,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

二 选题原则

1.价值性原则。

价值性原则要求所选题目必须是有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作为学术论文如果没有学科理论为支撑,很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没有应用价值,不能指导实践中发生的问题,那么作为一个学术研究就丧失了他的意义,

2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要求所选题目需要有新意,有特点,具有开创性。这种创新体现在能够填补学科空白;能够对通说中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对前人的观点有重大的发展与突破;能够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能够从交叉学科点上寻找问题;老问题能够找出新思路。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像"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在专业内仍旧是争论不休,对于这样的老问题仍有发挥的余地;思想政治教育与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一些交叉部分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3.需要性原则。

需要性原则即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进行写作,不能无病。学术论文的研究性体现在它的对象是对因时空条件、现实条件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立足于这些问题进行的探讨才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当前的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元指导思想与多元化思想的冲突给思政学科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应根据新的需要进行选题。

三 选题的思维方法

1.胸怀怀疑的态度。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重具有实质意义。学术研究亦须有怀疑的态度。对学科内的问题持怀疑态度,才能打破常规发现"通说"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创新。

2思维角度多样化。

思维角度应该不拘泥于一处。对多学科的知识应当有所了解,有助于开拓思路,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法。思维角度的多样化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基本分析方法的背离,相反是对它的补充与完善。基本分析方式解决的是思政学科最基本概念、范畴、规律、理论等问题;思维角度多样化则为跨学科,交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观察研究传统命题。

每个学科都随着时间和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在将近30年的发展中,思政专业初步形成了自己学科体系。进入新时期,新形势下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对于解决传统命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选择题目时,应该注意这些新理论、新方法观察审视传统命题,以发展和突破前人的传统思维。

四 选题条件

1.注重平时积累。

一篇学术论文、一个选题不会不会凭空出现,均是建立在平时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积累之上的。学科研究、学术论文撰写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发展过程,要想得出较为科学的学术成果,需要尽可能多地占有与学科相关联的外界信息和资料。学术论文撰写不是在搜集材料之后才进行的,应该边搜集材料边思考问题。发现了新的问题和线索,又可以扩大搜集材料的范围。资料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资料,学术论文的写作就很难进行。占有资料是一件极其枯燥而烦琐的事情,因为要把与选题相关甚至是与学科有关的所有材料都尽可能地拿来,要把与自己的看法相符合与不相符合的材料都搜集起来,并对此进行重新加工,在正反材料的对比中才可能接近所要寻找的学科规律。

2.关注学科发展现状和动态

学科的发展现状很好的展示了学科内的现有的基本理论研究和争议问题的处理,使我们能够清晰的了解自己的位置,避免所选题目已被他人得出研究成果,或者重复他人之言。学科动态展示了本学科前沿领域,有助于我们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使所选题目,所撰写的学术论文方向性更加清晰明朗。

参考文献

[1] 朱景文.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笔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杨继成,陈燕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5):400-402

上一篇: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