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在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2-15 04:32:34

暗示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暗示教学 语言暗示 行为暗示 归因暗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19-02

暗示教学是指通过各种暗示手段使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受到暗示内容的影响,从而收到良好效果的教学。教师善于运用暗示教学,对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学习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以下为几种暗示形式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言暗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间交流主要以语言作为信息载体,因此语言暗示在暗示教学中使用最广泛、最频繁。在语言暗示中教师的语言会给学生带来愉悦感、亲切感和信任感等。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很多是关于教学语言方面的,如“老师上课完全照课本讲,没有自己的东西,听他的课不如自己看书”“老师的课上得棒极了,他讲得非常清楚,听他的课一点都不吃力”。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暗示是在受暗示者不察觉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语言修养。教师只有在其语言表达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灵活、准确地应用语言暗示。当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状态时,理解、接受能力都比较强,所以,教师应尽量营造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而通过语言暗示可以达到这一要求。

语言暗示主要包括语音、响度、流畅程度、语速和语调、节奏变化等方面的暗示。

教师说话的语音要规范,使学生听起来不吃力,能很好地接收教师说话所传递的信息。如果教师的语音不规范,学生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之前,还得先去辨认教师所表达的意思,这样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无形中会造成学生精力的额外损耗,使学生容易疲劳,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讲话声音的响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声音过大,学生受到的刺激就大,容易心神不宁,从而影响信息的吸收,影响教学效果;声音过小,学生听不清,同样会影响教学效果。只有声音的响度适中,既不刺耳,又听得清楚,才能收到良好的信息传送效果。

课堂上,教师合适的语速、流畅的语言通常会给学生带来亲切感和信任感,这是语言暗示功能的一种体现。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情感交流的需要进行不同的语言暗示,这往往可从教师说话的语调、节奏中表现出来。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变化,会暗示学生注意接收教师传递的重要信息;相反,如果教学用语平铺直叙,就会显得机械呆板、平淡无味,使学生头脑中一片茫然,不得要领。以物理教学为例,在做一般陈述时,语言可以是和风细雨、娓娓动听的,而在介绍物理问题背景和通过演示实验得出重要结论时,语言往往是铿锵有力、动人心弦的;在引出问题,学生处在兴奋状态时,话语有时可以戛然而止,故意制造悬念,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等。这种语调、节奏的变化往往能使教学气氛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听课不感到疲劳。

教师只有将以上语言暗示的几个方面熟练地综合运用,才能收到理想的暗示效果。

二、行为暗示

行为暗示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对学生所起的暗示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同时教师的行为表现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的工作态度、人生观或多或少都会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学科的教学。如果一个教师进行教学只是为了谋生,缺乏教师应有的奉献精神,则他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及工作态度会给学生消极的暗示,学生会认为教师的教学只是在应付,不可能从他那里学到多少东西。在这样的暗示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当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时,学生往往会深受感染,从而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另外,教师对学生性格的积极影响也是必要的。教师的语言、表情、体态、服饰等都会使学生耳濡目染,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做学生的榜样,而且在课外活动交往中也要做学生的表率,树立良好的形象。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成为可亲、可敬的人时,其在教学中起到的暗示作用就会更大。

学生没有学好某门学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抓住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学习方法不当,而这是和学科教师上课的行为暗示分不开的。课堂中,教师清晰的解题思路、严密的逻辑推理、认真的实验操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会影响学生,让学生效法。

三、归因暗示

归因是人们找出自己或他人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或遭到失败都是常有的事情,如果归因不正确,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学生在某次测验中成绩下降,他把失败归因为“自己天生能力低”等,就有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相反,如果学生把获得某次成功归因为“运气好”等,成功就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当学生学习暂时遇到失败时,教师不应简单地进行批评,而应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询问学生近来的身体状况、学习方法及努力程度等,通过这些暗示学生不应把失败归因为“天生能力低”这样的不可控因素,而应把失败原因归结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因素上来。对于学生的成功,要引导他们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努力等因素,以激励学生积极争取新的成功。只有当归因暗示由教师的暗示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暗示,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适时对学生的归因进行矫正、指导。

除上述三种暗示之外,环境暗示、情景暗示和目标暗示的作用也不可小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都说明了环境暗示的作用。在教学中讲述科学家的生平或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等情景暗示,以及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人生观等目标暗示都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可采用的暗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采用哪种暗示教师都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态度。学生只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暗示,暗示才是有效的,所以,要极力避免学生产生抗拒、抵触的心理。

2.讲究方式。暗示起作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如果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受心理暗示,则暗示就失去了它的作用。所以,在时机、语气、神态等方面做暗示时都要给学生不经意的感觉。师生间心理距离的拉近是暗示的重要前题,沟通、信任是必要条件。

3.抓准时机。每个学生接受心理暗示的条件都不一样,所以教师应多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抓准暗示的时机。

4.坚持暗示。中学生心理还不够健全,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因为受到一点挫折而丧失信心和勇气。不断改变暗示,不断使学生受到心理刺激,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能让学生逐渐学会调整不良心态,以积极的精神状态面对生活和学习。所以,教学中的暗示要注重持续性,这样才能取得成效。

暗示是一种教育功能很强的手段。它含蓄,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裸的教育;它具有情境性和渗透性,能使受教育者受到综合的影响;它是在学生无意识或极少意识的心理活动中,在学生旧有的情绪上进行的信息渗透,学生易于接受。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暗示这一教育手段是必要的、有效的。

(责编 王学军)

上一篇:初中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探索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激活高中历史课堂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