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4 16:23:52

暗示教学法论文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1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中职英语;教学应用

所谓暗示教学法,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左右大脑施加暗示来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进而激发学生心理上的潜力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中职院校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暗示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了能够将暗示教学法的作用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教师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实施暗示教学,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暗示教学法概述

1.1暗示教学法的简介

暗示教学法主要是教师通过不同暗示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潜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利用暗示教学法实施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将学生看做一个完整的个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对其进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暗示,以此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自从暗示教学法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以来,受到了诸多教师的普遍关注,相关人员也在对其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以此来确保其作用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更好的发挥出来。

1.2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

暗示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融合了诸多理论基础,其中主要包括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精神治疗学理论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学理论,因为暗示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与人或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是暗示学,作为暗示学的创立者,洛扎诺夫认为:如果想要学生成为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那么教学活动的开展就必须在没有紧张的状态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暗示在学生潜意识中的作用发挥出来,加快学生学习的进度。

二、暗示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策略

就目前中职院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利用暗示教学法进行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给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

根据洛扎诺夫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利用暗示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诱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情绪,始终确保课堂的氛围是轻松欢快的,要让学生从心底里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把英语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内在的潜力才会被真正的激发出来,从而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英语课程的学习当中,提高学习效果。

2.2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

暗示教学法相对于普通教学法来说,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即感情调节理论,无意识调节有意识的作用。在利用暗示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将学生看成理性和感情同时活动的个体,在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表扬或批评的时候,要选择适当的语言,以此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促使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有效统一。

2.3师生互相暗示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建立二者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利用暗示教学法开展英语教学的一项根本原则。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使教师更好的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把握,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更好的通过教学活动来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暗示教学法应用实验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暗示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本文就暗示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展开了实验研究,以此来更好的为中职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3.1实验前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本次实验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60名中职院校的二年级学生。本次发放的问卷数量共60份,回收数量为57份,其中有效问卷54份。从对54份有效问题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了当前中职院校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两个问题,首先,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这些学生中有65%以上的学生掌握的单词量较少,读写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其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觉得英语学习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3.2实验设计方案和实施

在实验设计方案中,针对的对象仍然是某中职院校二年级的60名学生,采取的方式除了原有的问卷调查外,又增加了访谈法。实验中设计了2个问题:(1)暗示教学法中的学习理论对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单词记忆能力的英语学习兴趣是否有一定的帮助?(2)教师对暗示教学法的运用情况如何?在具体调查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方便对数据进行分析,在问卷调查阶段,实验小组共设计了2份不同的问卷,一份问卷是针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设计的,另一份是针对学生在接受暗示教学法前后的英语学习情况的对比而设计的。而在访谈调查阶段,其内容是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就问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做进一步深入的定性研究。

3.3实验后的研究调查

经过实验设计与具体实施之后,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英语笔试,笔试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能够看出,采用暗示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的实验班学生的成绩相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成绩要更好。由此可见,将暗示教学法应用到中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中职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作为我国教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广泛关注。暗示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却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中职英语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对该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完善,从而将其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中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永乾.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教育.2010(33)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暗示教学

一、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着。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

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2.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3

关键词:暗示,表情,动作,氛围,活动,音乐

在当代的教学改革中,暗示法愈来愈为大家所重视。因为恰当地运用暗示法,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较好地培养幼儿直觉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能以含蓄的方式帮助幼儿直觉调整某些不符合常规的行为,从而起到无声胜似有声的效果,通过学习暗示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我觉得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运用以下几种暗示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论文参考,动作。

一、 表情暗示

表情,可以从分表现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幼儿对教师的表情更为敏感,因为在孩子心目中教师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注意教师的一举一动,因此教师适当的、必要的表情暗示,会为你带来想不到的效果,每位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但你行云流水般地按照你精心设计地教学过程教学时,突然发现几名孩子注意力放散,甚至在轻声地讲话,你的心里一定很着急。如果你朝着这几位孩子直视几秒钟,再轻轻地摇头,脸上做出不高兴地神情,孩子一定会懂得你的意思主动地坐好听课。另外,对某些孩子出色地回答问题,或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活动,你都可以面带微笑地点头称许,这样可以让孩子更有信心地去完成自己的事。

二、动作暗示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以此教师形象化的动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所学内容,加深记忆。我上过一节诗歌课《我家小池塘》,幼儿对诗歌里的几个动词“抱”“摇”“捉”总也分不清,我反反复复地解释了好几遍词义,幼儿还是模糊不清,我心里很着急,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幼儿再念儿歌时,一到哪个词,我就做哪个动作。如念到“白天抱着金太阳”时,我就做出“抱”的样子,经我这一次暗示,幼儿竟然很快地把二个完整地朗诵出来了:连续朗诵三、四遍,幼儿自己也能边做动作边朗诵了。论文参考,动作。再比如在一次音乐活动中学习歌曲《修鞋》,本课活动的重点是练习用不同力度演唱歌曲,可孩子唱来唱去都是一个样子。这时我稍稍加了些动作,当幼儿唱到“小狗用一个钉锤”时,我就用一个拳头按节奏指挥,当唱到“两个钉锤”时,我就用两个拳头按节奏指挥,同时我还配上适当的表情,这样一来,孩子们唱得可来劲了,力度区分的也十分准确。由此可见,动作暗示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而且可行的。

三、氛围暗示

教师如果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坏境,并把教学意图渗透于其中,那么这节课的成功与否不言而喻的。记得我曾观摩过这样一节教学活动:走进教室,墙上挂的是圆柱体的雪碧瓶做的娃娃,窗台上放的是几个圆柱体积木围成的公园,就连教师的胸前也配戴了圆柱体的小电子表,当时所有的老师都明白了,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当教学进行到:“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是圆柱体的呢?”教室里的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孩子们四处找啊找啊,每找到一处,他们都会惊喜地喊到:“老师,老师,我找到了!”看着孩子们兴奋的笑脸,听课老师都被感动了,环境

的暗示给孩子们带来了多少成功的感受!

四、活动暗示

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各种内容与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意图渗透其中,可使学生受到有益的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论文参考,动作。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往往处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各种思想及个性特点都在教师面前暴露无遗,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暗示教学,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记得我校才搞绿化时,校园里满是花草,姹紫嫣红,十分美丽,孩子们看着看着,总是忍不住信手摘花,我对孩子教育了好多次,有些收敛,但还不彻底,于是我就设计了一节体育活动《种花》要求幼儿先锄地、挖坑,然后撒下种子,再浇水、锄草,每进行一次劳动都要翻过小山,走过小桥,跨过小沟,孩子们觉得太辛苦了,这时我适时地暗示说:“你们看种花很辛苦吧!如果别人把你辛辛苦苦种的花摘掉了或踩坏了,你会觉得怎么样?”孩子们一下明白了我的意图,纷纷举起小手说:“老师,老师,我们再也不摘学校的花了!”通过这一件事,我更加懂得了,亲身的活动要比说教所起的作用大得多,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可多采用活动暗示法。论文参考,动作。

五、音乐暗示

音乐暗示是指老师利用形象、生动、赋有童趣的歌曲、音乐指导孩子的活动,固化了各音乐所指定的规范行为,这既培养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提高了乐感、节奏感,又融洽、平等了师生的关系。老师不再提着嗓子用简单、直接的指令性语言,象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指挥孩子做这做那,而孩子必需服从,“音乐”成了老师与孩子之间半公开的“秘密”。论文参考,动作。只要老师轻轻的弹唱,孩子们都会迅速、愉快地配合教师进行各项活动。论文参考,动作。如上课前师生以唱歌的形式问好,很快就集中了孩子的注意力;绘画活动时放一些优美的轻音乐,孩子就不会浮躁,易产生创造力;身体锻炼时放一些雄壮的乐曲,孩子精神百倍。音乐暗示不仅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常规,更令孩子身心愉悦。

从上可见,暗示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宜的暗示手段,有时还应多种暗示手段并举,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个人简介:胡永红,女,汉族,1968年3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教高级,现任江苏省涟水县郑梁梅幼儿园园长,从事管理及教学研究工作。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4

一、创设情境,环境暗示

众所周知,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同样,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大环境,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科目创设不同的小环境,对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很有帮助,这个小环境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

例如,在教学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的时候,我就运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高中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少,在对政府的了解方面更是少之又少,在他们的意识中,政府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政府的所作所为跟自己完全没有关系,且自己仅仅是一个公民,无法对政府进行监督。为了改变学生这种观念,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学生们放映关于群众举报导致某官员落马的视频和新闻,然后假设学生就是举报者,在面对这件事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在学生深入到这个情境进行思考的过程中,环境暗示就对学生起了作用。之后再进行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问题,教学工作也可以很顺利地开展。

创设情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开展教学工作,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受到环境暗示,改变了之前固有的思维,开始向着和所处情境相对应的观点趋近,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课程讲解,学生便能很容易地接受课程内容,学习主动性也就自然提高了。

二、行为训练,自我暗示

高中生的独立思考已相对较完善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看待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高中生这种特质,让学生进行自我暗示,是我运用暗示教学的另外一种方式。

行为训练,顾名思义,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观念,通过如辩论、讨论、学生讲课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例如,在讲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中的《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时,我把W生以家庭地区分组之后留一段时间让每组学生讨论总结自己所在地区的各方面文化,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一下自己家乡的文化。经过一番交流之后,学生对文化的多样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通过这次交流,他们对于文化在交流中的传播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通过学生之间的行为影响,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也得到了一定认识,因为参与讨论就是一种行为训练,通过自己的表述进行自我暗示,在无意识中对知识进行了深度的理解,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以身作则,人格暗示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在潜意识的层面影响学生,根据心理学家克纳普在1972年得出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上课时注意教师姿态的情形是:7%是言词,38%是语调,55%是面部表情。因此,教师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老师的行为来评判老师,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听从老师的话。同时,老师的做法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处事观和价值观。有一个关于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张伯苓先生的小故事。一天,他发现一个学生的手指是黄色的,知道学生吸烟,便劝告学生说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应该戒掉。没成想学生非常大胆,反问张伯苓先生:“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坏处吗?”面对质问,张伯苓先生立即让人把自己的烟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烟袋杆,还十分诚恳地说:“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并且说到做到,再也不抽烟了。学生们也很受感动,纷纷开始了戒烟行为。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暗示学生,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艺术;教学暗示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12-0036-03

在心理学中,暗示是一种微妙的、能够影响思想的意念力量,它通过一种隐蔽的通道来连接人与世界。这种意念的力量可以是他人施加的,也可以是自己施加的,表面上是神秘的,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它遵循了人之为人的一些特性,能够被认知和控制,在课堂教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暗示在教学方法领域的应用,对其在教学艺术领域的应用关注不够,甚至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鉴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对课堂教学暗示艺术的特质及美的意蕴等进行了探讨,以使人们加深对它的理解。

一、课堂教学暗示艺术的内在特质

(一)教学暗示艺术不等于暗示教学法

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临床心理医生乔治・洛扎诺夫(G.Lozanov)创立了一种把认知与情感、分析与综合、有意识与潜意识结合起来,配合音乐的背景,激发学习者的心理潜力,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的暗示教学法。随着暗示教学法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教学论学者已经将其视为典型的教学方法之一。

教学暗示艺术和暗示教学法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根本的不同。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两者都十分注重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来组织教学,强调通过外部因素的影响来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由于暗示教学法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已经相对成熟,而针对教学暗示艺术的研究却一直比较薄弱,人们经常错误地用暗示教学法来解释教学暗示艺术,认为后者就是前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这种看法混淆了教学暗示艺术作为教学艺术与暗示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之间的内在区别。教学艺术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体系的技能技巧;二是指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性而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活动。可见,教学暗示艺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暗示教学法。另外,教学暗示艺术还有其作为教学艺术所独具的美的意蕴。

(二)教学暗示艺术的内在特质

暗示学的研究认为:“即使最强烈的观念,除非和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结合,和他的态度、动机结合,和他对某一事物的期待结合,和他的需要、兴趣结合,并且和他个人的情绪、智能、意志以及要求等特性协调,否则是不可能产生暗示的效果的。”所以,教学暗示艺术和提问、倾听等其他类型的教学艺术一样,都是围绕着学生的态度、动机、期待、需要、兴趣等情感心理来展开的。它们之间的不同更多地体现在所采用的方式上,即教学暗示艺术注重的是从侧面对学生的情感心理进行熏陶、点拨和诱发,而不是直接去干预,它走的是“曲径探幽”的路径,追求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它们之间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教学暗示艺术更加看重学生的无意识活动对学习的影响,而不是能够直观感知的有意识活动。无意识活动是内隐的,没有通过言语和行动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活动,但是却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正如洛扎诺夫所说,“一切意识活动都建立在无意识的组合上”。因此,教学暗示艺术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有一个全面细腻的把握,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并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二、课堂教学暗示艺术中美的意蕴

我们知道,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美国学者克莱德・柯伦(Clyde.Colen)指出:“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进入人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可见,美对教学艺术本身及其主体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离开了美,教学艺术就失去了飞翔的翅膀。美对课堂教学暗示艺术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指向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的,而学生的这一心理活动主要是由外部能引起他们美感的事物、言语和行动来激发的。可以说,课堂教学暗示艺术具有丰富的美的意蕴。

(一)变单调为多样的组织美

人的官能可以接受声音、颜色、动作、质感等多种形式的刺激,单调的刺激只能束缚官能的感知力,而官能感知力的解放势必会带来美感的解放。在接受外部刺激的味、听、视、嗅等主要官能之间也是有区别的。从审美心理的总体来看,触觉、味觉、嗅觉和运动觉终究处于从属地位,而视觉和听觉对于审美活动的展开,特别是对于想象和理解活动的展开,却起着主导的、为其他感觉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暗示艺术正是通过以各种潜隐的方式刺激主要的官能来达到传递某类信息或者激发学生缄默知识的目的,因此应该立足于“解放学生官能感知力”的需要去组织多样的师生间的互动活动,同时也要对教室的物理环境做多样化布置。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暗示艺术中的组织美并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多样化。杂乱无章的多样化虽然绚丽多彩、气氛活跃,但只会起到混淆视听的暗示效果。在教学暗示艺术中真正的组织美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同时兼顾审美趣味的多样化。

(二)变冲突为和谐的机智美

教学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冲突,有师生之间的,也有学生之间的,还有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传统的处理各种冲突的方式一般为直接干预,强行地消除显现出来的冲突,使教学组织按原来~i,3t的轨迹进行。这种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冲突,对潜隐的冲突也无能为力,它是“教师中心”教学观念的产物。在教学暗示艺术中,我们所追求的是利用教学机智通过自然轻松的方式来化解冲突。机智本身就体现着美的追求,渗透着教师的教学智慧。正如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所说,“机智的行动就是智慧的化身”“机智是无法计划的”“机智没有规则,然而,也不是不能加以规范”。他还这样形象地描述教学机智:“简单的一个触摸比千言万语更有意义。”目比如,一位教师在讲《背影》时,因为窗外一个生病的同学在父亲的陪同下离校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位教师并没有喝令望向窗外的学生,而是顺势问道:“同学们,请看窗外,一个帮儿子拿着大包小包的父亲,他那日渐模糊的背影同朱自清的父亲是多么的一致。那么,在

我们今天所讲的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么描述父亲的背影的呢?哪位同学可以回答一下?”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课本上来。可见,相对传统的直接干预,机智地化解冲突表现的是一种变冲突为和谐的、“润物细无声”的自然美,而和谐的教学过程所倡导的达到教学效果的途径正是引发师生之间心灵互通的感应力,是真正的内在的对话。

(三)变外化为内发的生命美

我们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暗示艺术的运用,是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有情感体验的生命个体,他们能够根据外部变化来进行自我调节和建构。生命只有受到尊重才能展现出自身的美,而美的生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敏锐的感知和坚强的意志,是创造性活动的根本动力。教学暗示艺术尊重生命个体生理机制的生成与发展规律,依据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人脑潜意识的能量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自身的生命体验,变被动的外在灌输为主动的内在生成,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趋向平等与祥和,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的生命美。例如,著名教育家李吉林就善于通过营造积极的情境来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在要教授《采树种》时,她会事先让孩子找来很多树种,放在桌子上准备上课。

三、课堂教学暗示艺术的应用策略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认知活动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比如其他同学的说话声、教师的语言或手势、知识本身的模粉性等。合理运用课堂教学艺术会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干扰因素,有时还可以使消极的干扰因素转化为积极的促进因素。

(一)巧妙布置,以境育人

设计好暗示的环境是教师运用教学暗示艺术时的要点之一。儿童教育作家尹建莉认为,“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并特别强调“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是无限的”。暾室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它的容量的无限是指通过有限的空间的布置来营造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这需要教师在了解本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对教学空间进行巧妙的布置,包括教室内的颜色搭配、挂画的选择、桌椅的调整等。按照视知觉原理,有关营造教学情境的布置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在艺术知觉看来,重力是由构图的位置决定的,位于构图上方的事物要比位于下方的重一些,位于构图右方的事物要比左方的重一些,红色要比蓝色重一些,等等。在宽松而又积极的情境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尤其是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情境中,其思想、情感、趣味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陶冶。

(二)灵活沟通,以情动人

教学暗示艺术重视无意识的影响并不意味着排斥师生间的互相沟通,很多潜隐的信息正是通过相互沟通来发挥影响作用的。当然,这里的沟通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形式的对话活动,还包括非语言形式的动作、表情、穿着等沟通方式。在语言形式的对话活动中,教师说话的语气、语调、语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潜隐信息,它们将被学生敏锐的感知力捕捉到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学习的态度和效果;在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中,教师的手势力度、眼神表情、衣服搭配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潜隐信息,并通过学生的视觉感知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大多时候,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是共同发挥作用的,我们不能人为地将两者割裂开来。另外,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非语言形式,它们都需要以友好、关心、爱护的情感为内核,这是师生间无意识沟通的剂,能够使师生在沟通过程中保持松自然的心态。

(三)逆流激进,以气悟人

教学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冲突事件,一旦处理不当,一次小的冲突就会演变成大的教学事故。教师在面对教学中的冲突时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在面对冲突时束手无策而选择无为,二是面对冲突时利用教师权威粗预。前者会纵容冲突的发展,后者虽然能够暂时平息冲突,却也留下了发生更大冲突的隐患。运用教学暗示艺术来处理冲突时,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发生冲突的原因,了解冲突双方的性格特点,然后通过巧妙利用身边案例、手势、眼神等多种方式,短、快、准地点明冲突的症结所在,达到一种“一语点破梦中人”的效果。这其中,教师长期树立的权威形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权威本身就能够形成一种影响学生的气场,“以气悟人”的“气”便是在教师引导下所形成的班级气氛。

总之,在课堂中运用教学暗示艺术时,教师需要在四个方面引起注意:首先,暗示的目的必须明确,教师要有明确的意识,思维有特定的目标;其次,必须设计好暗示的环境,使学生在愉快而不紧张的气氛中展开无须进行强记的无意识活动;再次,必须选择好暗示的时机,使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向有意识心理活动转化;最后,暗示的内容必须具体,要使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能产生教师预期的效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应用好教学暗示艺术,并从中体会到“拨云见日”的妙处。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学美学的理论建构”

(项目编号:DAA08003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志厚,暗示教学法研究:历史、现状与启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1-75。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3]董畹倩,暗示教学法浅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105-110。

[4]柯伦克莱德,教学的美学[J],周南照,译,教育研究,1985(3):12-17。

[5]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28。

[6]范梅南马克斯,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88-195。

[7]艾思奎斯雷夫,第56号教室的奇迹[M],卞娜娜,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推荐序言。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6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 心理学理论 现实基础 应用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180-02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中职学生年龄小又无技能,常感读书无用。态度上消极对付甚至抗拒学习,行为上被动应付或逃避学习,导致学习没有积极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他们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让很多任课教师感到头痛。对于这些很多人眼中的“差生”,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收效甚微,若采用暗示教学法,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暗示的作用有时比直接劝说或指示、命令的作用大,所以采用适当的暗示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有效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一、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在医学上,暗示是指一个人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作用。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具有可暗示性

是指人易受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而作出相应的反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望梅止渴”就是利用了人的可暗示心理。

2.暗示的神奇力量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水平相当的篮球运动员分成3 个小组,告诉第一个小组的队员停止集中练习,自由投篮一个月;第二个小组的队员在一个月中,每天下午在体育馆练习一个小时;第三个小组的队员在一个月每天在自己的想象中练习一小时投篮。一个月后,三组队员的投篮水平测试结果为:第一组下降2,第2组员上升2,第3组水平上升4。为什么?因为在想象中,所投的每一个球都是中的。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奇妙之处。积极的暗示能激发潜能,消极的暗示会阻碍人正常能力的发挥,甚至影响到生命的质量。

3.人具有非注意心理反应

这是一种人未注意到的心理反应,事前没有预定目的,每个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过程,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外界较强的新异刺激或引起主体意外感的刺激所引发的不由自主的注意过程,又称被动注意、无意注意。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察觉到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4.人具有潜力

潜力是藏在人的大脑里和身体里的还未发挥出来的能力,也就是人深藏着还未动用的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在1968年做了一个实验:在一所普通学校6个年级18个班级里煞有介事地对所有学生进行了所谓的“潜力调查测验”,之后给该校老师提供了部分学生的名单,并说“名单中的学生潜力超出常人”。要求老师们在不告知学生本人的情况下进行长期的观察。而实际上,罗森塔尔教授在编写名单时只是随机抽取,也就是说名单和潜力高低并没有任何联系。8个月后再次测试的情况是:名单上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与教师感情特别深厚。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潜力调查测验”使教师对部分学生产生更高的期望,从而下意识地对学生做出有积极意义的引导,而学生收到这种下意识传递的信息后,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方面得到了提升,进而开始重塑自我,最终符合了“潜力调查结果”。这个典型试验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解释这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当然,反之也成立。

二、中职学生教学中采用暗示教学法的现实基础

1.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中职生主要来自于“中考”的落榜生,这些学生是升学无望,就业无门(年龄小又无技能),甚至迫于家长的压力,无可奈何地进了学校。他们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又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树立正确的奋斗方向,多因成绩不佳而失去自信。常表现为:上课时讲话、睡觉、玩手机、看电子小说、听MP3,老师干涉不理不睬,甚至顶撞、谩骂老师;有的搞出各种怪声、怪动作,影响课堂纪律。面对课堂的这些现象,若只是不断地给学生讲道理、提要求,不仅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和课堂纪律,而且时间长了,学生习以为常,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2.中职学生的心理现状

俗语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中职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意志力、自我约束能力、辨识能力和耐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时,就得意忘形,妄自尊大,才子天下第一。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易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等极端想法。这些学生一旦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或某种挫折后,不能客观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会通过游戏、抽烟、打架、逃课、发怒等方式来混日子,发泄自已的愤怒。

3.采用暗示教学法的可行性

中职生通过小学、初中几年的学习,已接受学校老师9年的教育,可以说和很多老师打过交道,见过很多场面。一些教育方法用过多次,学生已见怪不怪了,甚至可能引起反感。而暗示教学法依据人的可暗示性、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人的非注意心理反应、人的潜力进行教学,总括起来,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感情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而这些也可理解为包含着人的情感和认知、人的直觉和创造性、人的个性与发展、人的潜能等因素。因此这种人本化教育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易被这些学生接受。

三、暗示教学法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影响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活动,对学生进行感召、熏陶、移情,达到师生间在情感上的认同,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1.语言暗示—弦外之音荡涟漪

一个人若是接受了积极的暗示,就会在他心中树起一面信念的旗帜,促使他走向成功。积极健康的“暗示语言”能把人们引向美好的“天堂”。如某同学上课在看手机,老师可通过声音大小和改变音调、语速等方式控制课堂,既不影响课堂,又对学生起到提醒作用而不伤其颜面,学生会感到教师善意的友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所以,教师的语言暗示能挽回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体态暗示—于无声处显真情

所谓体态暗示,就是教师运用体态语言(即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非言语行为)对学生加以暗示。体态暗示是沟通师生感情的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愠一嗔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能体现暗示的委婉特点。作为学习基础比普高差一截的中职生,他们有时本就自卑,我们更应用真情去唤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老师的眼神、微笑等,都能在课堂上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

许多中职学生在实践操作课上有可能会借机玩、做小动作、互相说话等,为了不打乱教学节奏,每到这时可用目光注视那个学生,当他意识到老师在看他时,一般会停止动作,注意听课。这样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影响大多数人,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比直接的批评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3.环境暗示—春雨润物细无声

环境暗示是指通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暗示。

花草茂盛,会给人以蓬勃生机的感觉,会使人对生活充满信心。花草凋零,黄叶飘落,会使人想起衰老,想起死亡,继而生发悲哀与伤感。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中,可以利用这种环境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学中的环境暗示,是指通过营造某种场景、氛围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如果我们营造一个好的课堂环境,以及在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教室的环境布置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为学生创设一个明快、舒适的学习场所,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学校也应多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自己投入其中,让学生总有机会找到展示自己才能的地方,提高其学习专业课等的积极性。

4.人格暗示—身教重于言教

“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教师言行的要求。教师的品德修养、学识水平、风度气质等表现,每时每刻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作用。凡是优秀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是十分注重“身教”的。比如说上第一节课的老师,你要求学生不要迟到,但如果老师自己迟到了,那还有什么理由批评学生呢?相反,如果老师能经常提前几分钟到课堂,学生也不好意思经常拖拖拉拉,肯定也都尽量提前到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四、采用暗示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暗示教学手段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面对中职学生,暗示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有关暗示教学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和教学机智。

第二,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因时因地制宜,恰当使用暗示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重视明示手段,忽视暗示手段,或者把几种暗示法相互割裂,没有将其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运用。

第三,在人数较多的班级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施加暗示时,常常难以保证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对暗示方法的含义理解错误时,也可能带来不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凡亮.中职生厌学现象探析[J].成才之路,2010(8)

2 张凤益.促进职校生心理健康的策略[N].教育导报,2010.3.30

3 陈坚红.心理暗示与课堂教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6)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7

关键词:心理暗示;高校教学;体育舞蹈教学

就目前而言,我国越来越多高校相继开展了体育舞蹈科目,将其隶属高校体育教学范畴。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够适应这一新学科的教学要求,心理暗示逐渐被应用于该科目日常教学活动中。心理暗示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方法的问题

1.1 心理暗示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

虽然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体育舞蹈科目,同时也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渐将心理暗示方法应用于该科目的日常教学中,但过于形式化。受传统影响较严重,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难以改变自身的陈旧观念,教学方法也多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方式单一。同时又由于高校教学制度相对来说较为松散,日常学习多靠学生的自觉性,教师很少监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等,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厌学心理,对于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一定阻碍作用。

1.2 学生学习态度懈怠

就目前而言,我国各大高校扩张现象比较明显,本科大学生招生率逐渐上升。但是高校在扩招的过程中并没有健全完善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对于学生日常教学活动管理不严、每学期仅是通过期末成绩考核作为一切衡量标准,无论是从高校教师的观念来讲还是学生个人观念来讲,体育教学均不被重视。教师对于体育课考勤情况考核不严,很多学生不认同体育舞蹈这一科目,男生更倾向于篮球、足球等比较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显然“舞蹈类”难以调悠溲习热情,女生对于大部分体育互动兴趣均较低,很多学生到体育舞蹈课时多逃课、不认真听讲、不观看教师示范等,学习态度懈怠,学习成果不理想[1]。

1.3 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

家庭的关爱及合理教育方式是培养学生个人素养的关键部分,从上述阐述内容中能够明确受高校教学环境、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管教过于松散,当前家庭在日常活动中也没有予以学生过多的关爱和引导。大多数家长还认为良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关爱,但是其并没有从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去考虑,没有更多的关心孩子的内容及健康情况,导致学生厌学心理过于明显。

2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方法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2.1 落实心理暗示教学方法

相比于其余的体育活动而言,体育舞蹈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和音乐领悟能力等,就于此不同学习能力及文化功底学生学习表现是存在一定差异的。部分没有舞蹈功底或者音乐功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躁等情绪,教师要落实心理暗示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播放调整音乐节奏的方式对学生予以暗示。学生的情绪通常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当学生表现焦躁、紧张、不耐烦时,教师可以将音乐调整成舒缓的轻音乐或高山流水声等,就于此暗示学生放平心态,不骄不躁;学生学习兴趣不佳、音乐节奏反应慢时,教师可以将调整成快节奏或者重金属类音乐,通过强有力的节奏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共鸣,应用心理暗示方法教学能够有效调节学生情绪变化。

2.2 调整学生学习态度

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方法,要保证学生处于完全放松的心态接受教学活动。由于心理暗示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导致其具体落实情况差,长此以往影响体育舞蹈教学在学生中的心里地位,很多学生不重视该科目的学习,使该科目逐渐变得边缘化。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之前,教师要与学生一同进行准备活动,这能够使学生的骨骼和肌肉逐渐舒展,处于舒适的感受中,学生整个人无论是身体还是大脑精神均会得到有效放松,这种情况下更易于接受教师的心理暗示。教师通过语言对学生予以心理暗示,多说积极向上、具有鼓励意愿的话语,对学生的心里活动进行影响,能够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其乐于接受体育舞蹈教学并积极参与其中,这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

2.3 家庭教育合理化

家庭方面也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家长除了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以外,还要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予以关怀。多于学生进行沟通并组织多项不同种类的家庭聚会活动,可以是跟家人的聚餐休闲活动、跟朋友的聚会活动,也可以是与陌生人、陌生家庭的集体踏青及爬山等活动,通过这些互动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关怀,通过户外活动参与对学生形成心理暗示,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对于学生的体育舞蹈学习具有一定促进性予以。

3 结束语

将心理暗示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从学生、学校及家庭三方面入手,有利于达到该科目预期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及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汪慧.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心理暗示运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2,(22):F0003-F0003.

[2]张艺凡.探讨“心理暗示”在舞蹈教学中的正确应用[J].大众文艺,2015,(4):257-258.

作者简介

暗示教学法论文篇8

【关键词】乡镇中学英语教育;语法翻译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暗示教学法

1.引言

目前,由于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城市英语教学更多的接受了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并加以运用,而乡镇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最初的语法翻译教学法上。运用这种教学法除了能用简单的应答和招呼语言以外,学生很难用得体的语言来进行交际,这就是所谓的“哑巴英语”。那么如何改善乡镇中学的英语教学模式,提高乡镇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已成为乡镇英语教学方面的首要任务。暗示教学法是语言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的理论分析研究和实践相结合提出的语言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它强调的是“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本文旨在对这两种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并探讨如何在乡镇初中英语教学中,通过结合这两种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

2.主要教学方法研究

2.1语法翻译教学法

在广大乡镇中学英语教学中,主要实行的教学法是语法翻译教学法。H.Brown在文献3中对这一教学法做了如下概述:在语法翻译教学法中,广博的词汇知识和精密的语法规则使语言输入更易理解,可使学习者所认识到的语言现象系统化;语法翻译教学法能帮助外语学习者将目标语的结构内化,达到提高使用外语能力的目的。然而,这一古典的教学方法同样具有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4]:忽视了口语的重要性;在语法规则上投入了过多的重视;过分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语言运用中的内在因素和客观规律。

2.2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心理治疗师洛扎诺夫首创。暗示教学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诱导、含蓄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他认为暗示是环境中每个人之间经常性的、不知不觉的交流因素,能产生巨大的“熏陶”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学习动机,开发潜能,就能提高记忆力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5]。暗示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有意识心理活动的同时,把人的各种无意识的功能调动起来,并使之相互协调,从而提高记忆、思维和整个学习能力,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法过于强调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作用,降低了学习效率,容易致学生疲劳。他提出了暗示教学法的六种技巧[6]:树立权威;稚化;双重交流;语调变换;节奏契合;假消极。

2.3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执行的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这是一种“用语言做事”的教学方式。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传统的乡镇英语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师为导向,教学内容由教师来主宰,学习者被动接受并不能达到在实际中应用的目的。而任务教学法通过教师结合教材设计学生熟知并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活动,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只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和解答者,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Clark(1994)认为该教学法有四大主要成分:目标、情景、过程和结果。任务教学法通过相对真实的实践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习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3.乡镇教学改善办法

根据以上的种种分析,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显然无法满足提高乡镇英语教学的要求。根据新课标来看,英语教学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情感与学习意志作为重点,并将语法词汇教学重点转向英语实际运用和理解英语文化背景中。而暗示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的融合无疑是最能体现这种新课标的教学方法。因为暗示教学法注重人的情感和意识,它认为学习的过程不仅有理智更有情感活动,不仅有意识更有无意识活动;它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感到学习的愉悦,同时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7]。相较城市英语教学而言,乡镇英语教学在教学设备和教学方式上单一枯燥,而暗示教学法从学生心理发展角度出发,运用各种暗示技巧如音乐、语调等把英语学习艺术化,并积极利用大脑双半球功能使学生学习高效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如果说暗示教学法只注重课堂学习对学习者的影响及暗示,忽略了对学习内容运用的加强练习和巩固,那么任务教学法就完美弥补了这一缺点。Wills(1996)提出任务型教学模式三个阶段[8]: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和任务后阶段。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在任务前阶段即课前,教师需要将学习者们分文几个小组,分别搜集任务的相关背景资料,归纳出主体与提纲。任务中阶段即任务执行阶段,教师可通过学生搜集的资料设计情景对话、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参访等任务,激发学生运用语言开口说话的兴趣,提高对语言的实际运用。任务后阶段,这一阶段是对前两个阶段的总结。

4.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乡镇中学英语教育的滞后。乡镇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语法翻译教学法,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因此本文提出将暗示教学法结合任务教学法应用在乡镇中学英语教学中。此方法相对于现有的乡镇中学语言教学法的优点是: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3.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4.增强学生的艺术感;5.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

上一篇:教学媒体论文范文 下一篇:项目式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