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报对新闻传播的新突破解析

时间:2022-02-14 09:18:58

手机报对新闻传播的新突破解析

1.信息量的统计和新闻内容设置特征的分析

2012年5月28日下午的《手机报•晚报》首刊发送,每天有《早报》和《晚班》,周末为《周末版》。据笔者统计,每份手机报的信息含量到达每日11430字,可以大致计算出每个月的信息接受量为342900字。晚报的新闻栏目设置共14个,早报为16个,周末版或节日版为13个。三刊栏目设置上呈现晚报和周末版与早报新闻排列顺序趋同。经过三份手机报的细致分析,可得出《手机报》的大致特征:(1)遵循其它新闻媒介的内容排列的规律进行新闻排列:即区内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服务信息。(2)实现对的全方位社会关注与报道。与各级党报党媒相比较,时政新闻较少,纯商业传媒以贴近生活的报道为主,摆脱纸质报纸的严肃性,使手机报传播走向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满足了日益迫切的分众化需求。(3)虽然是手机报,但其深刻的报道已经逐渐凸显,引导受众对新闻深度和广度的关注和接受。(4)与读者的新闻互动在技术支持下已经得到实现,如“微内容”的刊登,对读者观点和声音的刊登,其传播已经达到了让言论发挥舆论引导的效果。(5)对民族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高原风情的报道占突出位置,如“新闻”“人文”等栏目对特色报道已经常态化。(6)对消费信息的刊载所取得的广告费,实现了“二次售卖”。如每期手机报的“生活消费”中对餐饮、汽车、购物、信息的可取得较好的手机报盈利,有利于手机报实现市场化运营。同时,手机报定价和广告市场价格竞争力也很强。

2.《手机报》的缺陷分析

每一个新兴媒介在刚刚诞生之时,都面临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和不足,《手机报》也不能避免。现分析如下。从市场运营角度来看,《手机报》在早期的推介仍然不足,其传媒影响力尚未形成,尤其在农牧区的传播信息和农牧服务中小能发挥远未实现。从媒介技术来看,手机报的传播仅局限于以第一代彩信的形式传播,尚未实现基于JAVA技术平台的第二代手机报网页式保存和网络版的开发。这样导致手机报接收后占用大量的手机空间,删除手机报又导致无法实现历史查询。从新闻传播的分众角度来说,呈现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忽视了庞大的旅游市场的信息需求,一是对区外市场的传播还未成形。随着进藏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和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了解的自然与人文特色,在近年形成了“旅游热”。接受简便、富有时效的手机报没有发挥其先天优势,以满足广阔的旅游传播市场所存在的巨大潜力。从新闻本体上看,虽然《手机报》的内容轻松化得到了认可,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新闻的基本要素不够完整,表现在部分新闻要素的缺失,造成新闻失真现象的屡有发生。如2012年5月30日早报体育消息“获胜”中报道中国网球选手李娜在法国参加“法网”比赛,并以2:0击败对手,而李娜晋级几强、对手国际排名以及报到时间等重点内容均没有得到报道。(2)与受众互动话题与互动语言缺乏选择。话题设置对舆论引导意义不大。如所选话题引不起受众的“热议”;互动言论随意化,没有保持一定的舆论严肃性,影响了手机传媒的公共影响力。(3)缺少必要的舆论引导作用的评论性文章,这样限制了手机报的自身传媒水平。(4)公共服务信息不完整。如29日早报中一条公共信息“医院急需B型血救命”,虽然是一种广泛寻求社会帮助的服务信息,但此信息仅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于重要信息哪家医院、献血地址、献血咨询电话等一概没有出现,至于此后几天对于是否有人献血,或者是否生命得到救助,都没有了下文,错过了一次宣传社会道德榜样的机会。

3.手机报促进新闻传播的发展建议

追随内地手机报发展所走过的简短历程,结合地区新闻传媒特点,在连系与参照中,我们可以探索出一定的发展策略。制定与本土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健全的法规和政策,确保手机报市场能健康有序的发展,以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效用最大化。了解不同受众类别的新闻与信息的需求,实现精准的分众传播。在非城镇地区刊登有农牧区实际需要的信息,更加细化为农牧区农牧民服务。实现向区内庞大的入藏旅游市场和区外市场的发行。在特色化传播中树立鲜明的传媒品牌,建立企业标志识别系统,以形成与旅游热相适应的新闻传播水平。让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形象上一个新层次,即将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紧密结合,实现向农牧区传播有价值的新闻,发挥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如,在党的十召开的之前的11月3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购买了32.25万份《手机报》藏文版,向区内农牧区群众手机用户免费赠阅一个月[5]。一方面做到了向非城镇农牧区群众最广范围传播十新闻的职责,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推介和购买,提升了《手机报》做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和手机报新闻传播的双重影响力。

作者:王 亮 单位:民族学院

上一篇:时政新闻的特性及民生化探索 下一篇:网络新闻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述评